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淮安人大:让群众把话讲透 协商着把事做好 共同把家当好

发布时间:2023-12-08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淮安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建设了16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点),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展示民主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助力发展的载体、基层治理的平台”。今年4月,中国人大网以《服务发展大局 推进基层民主》为题,对淮安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工作予以报道。

  在实践基地,如何让群众把话讲透、协商着把事做好、共同把家当好?如何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11月15日,记者先后来到涟水县、淮阴区、清江浦区等地,了解实践基地的建设举措及成效。

  

  “老物件”见证民主之路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在淮阴区淮高镇刘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的“老报新声”学习点,讲解员告诉记者,这里收藏的一份份老报纸镌刻着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历程。

  一张泛黄的《解放日报》和一张《光明日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繁体竖排的标题分别写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廿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听着讲解、看着一份份老报纸,记者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在涟水县保滩街道周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豆选、举手表决、流动票箱的老照片,1954年和1965年的当选证书、1978年和1990年的选民证也再现了当时民主选举的情况。

  今年以来,作为宣传教育阵地,全市16个实践基地(点)已经接待各级人大代表和选民超过5000人次。实践基地利用老报纸、老照片、老证件等老物件,通过展示栏、展示室、宪法广场、专题讲座、代表讲堂等,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宣传普及,阐明中国式民主的原则理念、制度安排、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推介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淮安的生动实践和主要成效,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作用和内涵优势,不断讲好人大故事,更加深刻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嚓呱室”倾听民情民意

  “嚓呱”是涟水当地方言,大致意思是“聊天”。涟水县保滩街道周集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就设了一个“嚓呱室”,通过“嚓呱”把群众反映的事情说透,把要办的事商量着办好,把自己的家当好。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五就是人大代表和老百姓“嚓呱”的日子。

  “我们周集村紧邻327省道,来往的大车很多,小孩上下学不安全。在红绿灯架设之前,能不能安排护学岗?”“这个必须安排!”涟水县人大常委会保滩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沈士领和群众嚓呱后,立即就与村里沟通协调,新学期一开始,护学岗就安排到位了。

  当然,嚓呱不局限于“嚓呱室”,田间地头、警务站、代表之家等也是“嚓呱室”。在清江浦区城南街道,记者了解到,街道创新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四民”代表联络站,由人大代表、选民代表、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常态化入驻,承担民困纾解、民访接待、民事调解、民情接警等相关职能,让人大代表“零距离”履职服务群众,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清江浦区柳树湾街道则将各级人大代表和选民代表编入实践基地,以选区为单位将每一位人大代表联系的企业、网格、选民情况进行公示,并且针对每一位代表制定“一卡一单表”,详细记录接待选民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后期跟踪办理全过程情况,明确闭环处理选民群众意见、建议的程序,做到“一个问题、一名代表、一帮到底”。

  在周集村党总支书记、保滩街道议政代表周林会看来,嚓呱到位了,事情也就好办了。“家门口的小路是方便群众出行的‘最后一米’,也是群众走的最多的路,却有一些路没有铺装。”周林会说,群众要求铺路的呼声很强烈。可是钱怎么出成为一个难题。“不能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境地。”他告诉记者,为此大家坐下来嚓呱好几轮,终于达成共识修好了6条家门口的路。

  淮安秉持“用足用好已有平台,不要另起炉灶”导向,系统整合代表工作“家站点”、立法联系点、治理网格点、便民服务点等载体,今年累计收集民情民意近800条,让实践基地成为集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选民接待点、代表选民议事会于一体的履职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其民意表达“晴雨表”、问题反映“直通车”、民生服务“联络站”、调查研究“建议库”、代表述职“评议台”等综合功能。

  “样板田”带动富民增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带动农村的产业兴旺?在刘河村党总支书记蒋金海看来,就是大家一起商量好,种好“样板田”、做好示范后,让群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在120个稻菇轮作的大棚前,蒋金海告诉记者,当初选择稻菇轮作就是和村民们一起商量的结果。开始也没有底,就选择了2个大棚先行先试。通过实践基地“卫‘菌’搭把手”人大代表专业小组的人大代表牵线搭桥,解决了技术难题。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传统的一稻一麦轮作,一亩地一年只能挣千把块钱。换成稻菇轮作后,一亩地一年的纯利润近2万元。在2个大棚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大棚数量从最初的2个,到后来的5个、12个、20个,再到如今的120个。“今年已经准备好种500个大棚了!”

  在周集村,周林会带着记者来到公共空间治理现场。“你看,现在一眼能望出去二里路,以前目测只能看到十米八米的。”周林会说,这片土地在治理前被160户村民用来种树。治理就涉及树怎么办的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有各的想法,我们花了3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周林会说,有一家他做了7次工作,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只要大多数人都支持,有人带头做出样子,后面的工作就会好做很多。”他告诉记者,公共空间治理将极大带动村集体增收。“去年周集村村集体收入67万元,现在已经超100万元了。”

  淮安依据实践基地实际情况,做到群众“点单”、代表“接单”、组织“派单”、群众“评单”,引领代表用好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广泛联系选民优势,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促进人大代表发挥专业特长,不断增强代表与选民的双向联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带动富民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已经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近500件,推动近30个项目取得新进展,实践基地所在村(社区)也借力步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3/12-05/1891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