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关于我市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以后,我市民族地区1区4县中,酉阳、彭水自治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石柱、秀山自治县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地区仍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为了解我市民族地区相关工作情况,推动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将我市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调研列入本年度工作要点,组织调研组开展调研。
今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恭明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民宗侨外委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赴渝东南的黔江区和石柱、秀山、酉阳、彭水自治县,重点围绕巩固脱贫成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实地调研,认真听取了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乡村振兴示范点、易地扶贫搬迁点、产业种植基地、企业园区等,与人大代表、脱贫群众、基层干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族宗教委陪同调研,共同研究了有关问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和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我市实施意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贯彻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突出责任落实,有序推进工作重心转移
在组织上,健全全市负总责、区县和乡镇抓落实、行业部门主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定点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机制,陈敏尔书记定点联系酉阳自治县。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区县党委书记履行衔接工作一线总指挥职责。充分发挥市和区县党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加强了工作统筹协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村,选派工作队和村第一书记。石柱自治县建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33个乡镇党委书记任班长的施工班+229个涉农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施工组”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1个县委领导小组+17个业务工作专班+33个乡镇业务工作小组”的业务工作体系。
在政策上,我市出台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市级部门配套制定了操作性文件和工作方案,对表对标中央政策举措,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市和区县现有帮扶政策,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分别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酉阳自治县对标中央出台的33项衔接政策,及时完善出台配套衔接政策文件70个,全力以赴把花田乡打造成乡村示范乡,确定了花田乡5年内乡村振兴152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上,一是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机制。我市民族地区的酉阳、彭水自治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县一策”精准帮扶。秀山、石柱自治县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帮扶区县。民族地区有5个乡镇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健全落实了“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体系。有18个乡镇被确定为区县级重点帮扶乡镇,有37个村被确定为重点帮扶村。二是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江北区与酉阳自治县,永川区、潼南区与彭水自治县,合川区与秀山自治县,南岸区、綦江区与石柱自治县,高新区与黔江区,分别建立了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三是完善鲁渝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制。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分别与山东省相关市完成东西部协作对接,对接落实了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酉阳自治县通过与致公党中央、山东省东营市、江北区协作协同机制,落实帮扶资金1.04亿元、实施项目61个。秀山自治县强化鲁渝协作,实施产业协作项目45个;实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在全市首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率先试点“乡村人居环境贷”。
(二)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
民族地区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总体不变,不断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积极巩固提高“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推动政策由特惠向普惠转变,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石柱自治县2022年春季审核贫困学生33299人次,资助资金1899.169万元,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21.21万人次5126万元,改造C、D级危房275户、242户。酉阳自治县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建设,共投入资金5905万元,实施供水保障项目103个。黔江区2022年投入1800万元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1071万元保障全区44627名稳定脱贫人口和21868名低收入群众全部医保参保。
二是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聚焦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工作重点,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按照“一点一策”进行扶持,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酉阳自治县整合新型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每户搬迁户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就业16459人。秀山自治县完成1315套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落实8个安置点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投入3980万元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就业技能培训。彭水自治县12个安置点全部实现路、电、水、电视、通讯、网络“六通”,产业基地、活动场地、购物超市、卫生室、图书室、议事厅、垃圾收运点、菜园地“八有”。
三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方面。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严格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优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监测对象认定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5天,纳入监测对象10个工作日内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帮扶率达到100%,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采取“干部全覆盖走访+大数据管理+部门联动预警”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走访排查,累计识别监测对象5733户19993人,已消除风险2188户9251人。
(三)强化产业就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在发展产业方面。市级出台《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55%以上,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基点,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着力点,深人挖掘本地生物资源和消费潜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品牌,不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秀山自治县新建中药材基地2.1万亩、茶叶基地2.5万亩、油茶高产示范片1000亩,完成干茶加工8004吨,实现综合产值14.38亿元,山银花产量5.9万吨,实现产值7.1亿元,隘口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酉阳自治县围绕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酉阳样本”,202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9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5亿元。彭水自治县成功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国家级5个、市级25个),“两品一标”产品102个。石柱自治县突出抓好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以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莼菜为代表的绿色果蔬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92个,家庭农场1017个。
二是就业帮扶方面。市级出台《关于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三条政策措施》,明确财政补贴、税收和场租减免等具体政策65项。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持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鼓励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以工代训等方式,结合发展乡村农业、服务业、家庭作坊等,提高就地就近就业吸纳能力,重点解决好低收入人口中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就业问题。积极搭建用工信息平台,深化与劳务输入地区合作。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劳动力,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石柱自治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297人次,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26013人。彭水自治县为脱贫人口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9万元,实现稳定就业5万余人。酉阳自治县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就业9800人。秀山自治县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522个。黔江区2022年引导组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2858人。
三是消费帮扶方面。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村、脱贫户、监测户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实行协议价收购。通过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鲁渝消费协作、市级帮扶集团购销帮扶、“万企兴万村”等渠道,保持消费帮扶力度只增不减,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四)加快乡村建设,接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级编制了《重庆市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分层分类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版”“标准版”和“升级版”。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坚持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大力保护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持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道路、水利、物流、电力等生产生活条件。石柱自治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财政衔接资金6.33亿元、项目635个,安排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11.76亿元、项目1164个,建成“四好农村路”270公里;创建农村供水“四管”示范工程,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1处,全县100人以上集中供水率达87%。酉阳自治县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89个村,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478户。彭水自治县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失学辍学零目标;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医共体“三通”建设,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率保持在70%以上;建成基层文化活动基地12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0%。
二是在乡村治理方面。在市级指导下,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建立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18项措施,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以良好乡风民风促进文明新风。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黔江区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健全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建立基层事务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落实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秀山自治县在151个村(社区)成立积分银行,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酉阳自治县按照“六有”要求规范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超市,实现278个村(居)全覆盖。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实,乡村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仍须持续发力,乡村建设短板和内生动力不足弱项需要加快补齐,在推进有效衔接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一)部分群众脱贫成果不够稳固
一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仍须做细做实。民族地区还有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3545户12037人,其中重病、无劳动能力家庭占比较高。监测帮扶工作还需加强,存在应纳未纳、风险消除过急过快、致贫原因分析不准确等现象。帮扶措施还不够精准,有的地方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开发式扶贫帮扶措施落实不够。
二是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还存在风险点。“先诊疗后付费”政策风险高,2022年1月1日起取消县级健康扶贫和扶贫济困兜底政策,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中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人群(农村低保、特困人员、监测对象等)基本医疗报销后,自付费用约在20%-30%左右,医疗负担加重,存在返贫风险。家庭签约服务不及时,由于基层医疗机构防疫工作任务重,人员紧缺,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家庭签约服务未能及时跟进。
三是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部分地区还存在不稳定现象。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饮水受地质和极端天气影响较大,一些农村供水工程出现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枯竭现象,引发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规模化供水运行成本高,如秀山自治县农村规模化单位售水平均成本高于3.74元/m3,远高于售水价格2.4元/m3(不含污水处理费1元m3),供水企业运转困难。农村饮水保障项目资金缺口大,如秀山自治县“十四五”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规划总投资约4.5亿,市级每年补助资金不足1000万元,县级财政拮据,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一改三提”存在较大压力。
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还存在不足。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点,后续扶持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存在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大等难题。如秀山自治县2021年、2022年分别得到市级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240万元、243万元,主要用于县集中安置点建设,但无法覆盖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特别是分散安置户。
五是脱贫群众稳岗就业还存在困难。在就业形势方面,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外出务工脱贫人口存在失业待业现象,务工时间缩短,务工收入减少,民族地区对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承受和吸纳能力不足。据调查,超过50%的外出务工脱贫人口表示受疫情影响收入水平下降较明显,特别是从事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影响较大,分别降低42.8%、24.2%。少部分务工人员甚至未正常稳岗就业,存在隐性失业风险。在就业环境方面,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岗位开发难度较大,就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未能实现完全覆盖,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服务内容有限,就业服务力量薄弱,尤其是乡镇、村社两级就业服务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不足,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克扣工资等现象。在就业人员素质方面,脱贫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合同期短,就业不稳定。低技能务工人员、老一代脱贫人口稳就业压力较大,给稳岗增收带来挑战。部分脱贫人口培训意愿不强,参训激情不高,规模化集中化培训实施难度大。
(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还需进一步落地落实
酉阳、彭水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县一策”精准帮扶,已编制完成工作实施方案,但部分支持政策没有提出实质性支持措施,仅提出“给予技术指导”或“支持项目建设”,存在以常规工作替代支持事项的现象,没有体现出“一县一策”量身定做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其中教育、卫生领域的项目尤为突出。“一县一策”由发展改革委、乡村振兴局双牵头,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牵头效果还不明显。
(三)乡村产业亟须提质增效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脱贫攻坚期间,各地产业扶贫主要依靠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在产业、产品、经营模式等方面同质化严重,普遍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等问题,亟需进行提档升级。调研中发现,多数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缺少整体规划和市场分析,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产品价格低、滞销等问题。多数村集体产业产品经济价值和附加值偏低。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虽然发展迅速,但统筹规划明显不足,区域之间同质竞争、产能过剩和质量效应不高等问题迅速凸显。旅游产业在民族地区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来旅游产业发展艰难,旅游收入大幅减少,亟待提振。
二是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多数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过分依赖政府的信贷、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以及东西协作、社会帮扶等资金和技术扶持,缺乏自我发展能力。部分地方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脱贫户融入产业各环节不足,仅靠简单分红参与其中,产业联农益农带农富农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成本较高,主要依靠驻村干部推销、熟人购买、政府采购等方式,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弱。民族地区小规模、多品种农业格局对物流的依赖度高,农村冷链物流规模小,加工处理水平低,农村电商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乡村建设基础薄弱
民族地区受海拔高、位置偏、居住散的客观因素制约,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难度大、任务重。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还没有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设与规划衔接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在乡村建设中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乡村规划缺乏本土特色,同时不注重与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其他项目规划的有效衔接,导致乡村规划不合理、非法占用耕地、同质化建设的问题有所暴露。农民参与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不注重宣传和政策引导,没能充分调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
二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较大,酉阳自治县公路总里程604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路网密度117公里,仅为全市平均水平1/2。对外运输大通道能力有限,与国家快速铁路网络联系不畅,民航航线数量偏少,旅游集聚辐射能力偏弱。高速公路里程较短,面积密度较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为5.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公路建设投资高,难度大。根据全市交通强市建设“乡镇通三级公路”的部署,民族地区乡镇已通三级公路的占比远远低于全市85%的目标。“四好农村路”建设筹资压力大,秀山自治县“十四五”共需“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25亿元,预计向上争取资金3亿元,尚差22亿元。入户道路建设推进困难,市级资金已明确不支持入户道路建设,石柱自治县有600公里入户路尚未硬化,影响群众出行。
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需要加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大多比较偏远,受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限制,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加之人们保护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的破坏,部分村落不同程度出现“空心化”状况。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有限,彭水自治县有6个传统村落(4个国家级和2个市级)没有资金实施保护发展。
四是乡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民族地区的乡村,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大难题。专业人才缺乏,农村专业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很低,极度缺乏农村电商、农旅设计、文化传播、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才,重点引进的专业人才往往也留不住。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整体上缺乏熟“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难以匹配。此外,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人才不足,一些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优势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
(五)民族地区财政压力大
为保证过渡期内财政投入总体稳定,上级要求各区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过渡期内本级投入不低于上年,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每年本级需投入约1亿元左右。由于受“减税降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多重叠加因素影响,各区自治县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实际可支配财力很难实现较快增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且各区自治县均属于全市“三保”困难重点关注区县,本级衔接资金配套投入压力巨大。
三、意见建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十四五”期间必须完成的历史答卷。市和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合理配置乡村发展要素资源,补短板、强优势、促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工作对象由贫困群体扩展为所有农户,目标任务由“两不愁三保障”上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工作力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一是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完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以组织振兴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三是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强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二)继续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市级和民族地区要把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健全完善事前预防、事中帮扶、事后跟踪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筑牢乡村振兴基底。一是坚决防止发生群体性返贫。切实加强防控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影响发生返贫,加快制定出台针对边缘户不发生新的贫困的政策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用好集中走访排查成果,严格落实防止规模性返贫23条“硬措施”。聚焦防止返贫监测“三类对象”,确保及时发现、应纳尽纳。在落实帮扶环节确保精准施策、应扶尽扶。继续实行“两不愁三保障”月调度、月通报工作制度,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工作机制,把“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情况作为暗查暗访重点内容、必查内容。严格把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压实各级政府责任,防止盲目追求风险消除率,确保帮得实、消得准、稳得住。三是加快构建兜底性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统一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推进低保、特困供养制度城乡一体化运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三)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
市级和民族地区要加强对脱贫户“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调整风险研究,精准把握帮扶政策调整对象范围、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急刹车”或“一刀切”带来的返贫风险。一是分类调整医保扶贫政策。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做好医保政策调整后实施情况跟踪监测,督促各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应保尽保,又要防止泛福利化倾向,实事求是确定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标准,特别要坚决治理过度保障,防止医疗支出骤增带来的连锁反应。二是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改变县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加强对口支持力度和职业高中教育,支持高等民族职业学院建设。三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对搬迁群众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测,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安置点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安置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提升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搬迁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措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四是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排查和常态化监测,维护好供水工程,加强供水保障,着力消除工程性缺水,持续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市级要制定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推进民族地区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要依托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服饰、歌舞饮食等,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发展壮大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培育和全价值链建设,坚持用产业链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农业产业边界。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径模式,以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用好“富民贷”“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持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带动提高脱贫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三是深化拓展就业路径。全力推动新出台的脱贫区县产业帮扶10条政策措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3条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努力增加脱贫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强化稳岗就业帮扶,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促进就业,重点锁定人均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家庭、有闲置劳动力的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返乡回流和失业登记的脱贫人口等“五类”对象进行帮扶。
(五)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短板
一是加快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抓紧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一“短板”。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法免除配套建设资金,或者提高市级财政补助标准。“十四五”期间,完善民族地区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力度,推动民族地区铁路建设提速,完成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黔江—酉阳—秀山—吉首段。加快推进渝湘高速扩能、彭水至酉阳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密区域互联互通高速路网。加快区域内“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步建成交通安全、排水、生命安全防护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要以通组路、产业路、村社便道为重点,根据各地区域面积、山川地理、乡村组间实际距离、贫困程度、工作难度等情况,分年度给予差异化支持。补齐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短板,推进石柱七曜湖中型水库、秀山平邑、彭水郁山湖、酉阳戏沙湖、黔江鱼滩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优化完善配电网规划建设,低成本电力配额对渝东南给予适当倾斜,支持页岩气勘探开发。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千兆光纤在重点区域的覆盖质量和范围。
二是加快补齐民族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营销短板。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发展电商等多种形式农村物流,畅通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下乡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补齐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精准对接脱贫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满足脱贫群众不同层面的需求。优化乡村教育空间布局,发挥数字化和互联网功能,推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积累。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推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向民族地区倾斜。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满足脱贫群众现实养老需求。
四是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人才短板。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进村、持续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大力强化“三农”干部理论武装、提升履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快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五是加快补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短板。市级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力度。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要守好乡愁乡韵,注重特色打造。要用好山地风光,守住山地的“形”,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彰显民族风情,守住乡村的“魂”,尊重民族风俗,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彰显民族特质、传承民族记忆。要保护特色风物,护住乡村的“根”,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保持古色古香、独特别致的建筑风貌。
(六)全面细化落实重点帮扶措施
一是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推动各部门和酉阳、彭水自治县进一步细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工作计划和具体政策方案,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建设。切实贯彻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政策,统筹做好财政、土地、人力等要素保障,推动“一县一策”政策落地见效。切实抓住国家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机遇,民族地区率先做好酉阳、彭水自治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示范试点,争取国家更多试点政策投放,努力在产业、就业等方面率先做出全国示范带动效应,打造就业帮扶全国示范县。建立健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监测评估机制,重点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扶持政策落实、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巩固拓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等情况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二是建立健全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机制。市里应尽快出台支持石柱、秀山自治县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的政策措施。财政转移支付应当向民族地区、向市级重点帮扶区县倾斜,要加大对上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用地指标的保障力度,带动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对市级重点帮扶乡镇,要继续发挥“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体系作用,深化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及所在区县帮扶工作。
三是明确民族地区区县范围内自身的帮扶重点。民族地区各区自治县要区分板块内部人口流入、流出的不同情况,编制区县级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促进重点帮扶乡镇加快发展。对确定下来的重点帮扶乡镇,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的要素配置,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帮扶。对非重点帮扶乡镇,仍要在消除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方面久久为功。
四是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协调发展。我市民族地区一区4县均处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发展战略,深入推动生态建设翻开“绿色新篇章”、文旅融合唱响“协奏乐章”、城乡面貌发生“美丽蝶变”。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筑牢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要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着力做优服务、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做新业态,培育打造渝东南高质量发展新功能。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注重功能提升,推进产城景深度融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要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区域内部、市域之间、武陵山区的联动发展,谱写渝东南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特此报告。
原文链接:http://www.ccpc.cq.cn/article?id=367078787399749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人民...
2024-11-24自治区领导在拉萨市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