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23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2年9月21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李伟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年度监督工作计划,37位委员、代表共同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展执法检查,推进这一“为民服务法”落地落实。

  此次执法检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发动12824名三级人大代表回“家”进“站”听民意、谋对策,面向诉求人和承办单位进行第三方社会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805份,收集意见建议1755条;随机邀请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100余人,面对面听取条例实施意见。把脉制约条例实施的制度机制问题,紧盯分类处理、精准派单、首接负责、吹哨报到、分级协调等机制运行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案例剖析,研提解决对策,实时督办整改。推动改革深化,市区联动形成监督合力,制定执法检查工作手册和“全面体检”清单,对市、区执法检查组成员开展专题培训,明确检查重点,统一检查标准,将条例宣传贯穿执法检查全过程。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西城、朝阳、昌平、大兴、平谷、密云等区,深入市、区政府部门,街道、乡镇,社区(村)以及公共服务企业等45家单位检查条例实施情况,列出问题清单47项;各区执法检查组检查点位100余处,查找具体问题200余个,提出整改建议100余条。现将此次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条例实施情况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推进条例贯彻落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条例实施取得了良好开局。群众普遍反映,诉求响应更快,问题解决更及时,回访评价更满意。

  一是宣传培训广泛深入。全市召开条例实施动员部署大会,各区各单位深入开展集中宣传、专家解读和干部培训,推动条例广知晓、会应用。组建市级宣讲团巡回宣讲,推动条例培训进党校、高校、干部教育网,实现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培训全覆盖,党员干部约15万人次参加,依法履职和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将条例列为全民普法重点,发动媒体广泛持续宣传,制作专题栏目,编发经典案例,动员社区志愿者、楼门长、网格员面向居民普法,形成了条例进家门、法治入人心的良好氛围。抽样调查显示,94.5%的承办单位受访人员参与过条例的宣贯活动,51.1%的社会公众知晓条例主要内容。

  二是配套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针对分类处理、精准派单、主动治理、科学考评等关键环节出台配套文件35项,细化派单目录2395项,制定接诉即办公开工作试行办法,印发深入推进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修订完善考评办法。16区细化制度规范,共制定配套文件149项,有的制定条例实施任务清单,压实责任分工;有的出台专项规定,着力推动央地协同解决难题;有的强化对区级部门分管领域诉求办理情况的考评,提升行业诉求办理质效。目前各区均按条例规定建立了“吹哨报到”双考核机制,督促“报到”部门履职尽责。

  三是诉求办理成效明显。自去年9月条例实施以来(2021年9月25日至2022年8月31日)全市共受理诉求3772万件,其中今年以来受理3305万件,是去年全年总量(1485.8万件)的2.22倍,诉求办理的解决率、满意率进一步提升至93%、94%。闻风而动快速响应群众诉求,以接诉即办为主抓手,市、区、街乡镇共同努力,一批养老托幼、看病就医等百姓身边的难事得到解决,一批菜场超市、公园绿地等便民利民设施相继建成。聚焦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关键小事”,从集中整治、区域治理到推动城市更新,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联动攻坚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狠抓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专项治理,有的区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双派双考、各方同责”机制,有的区实行“一事多派”、集体会诊,推动条块形成合力,停车管理、社区医疗资源配置等疑难复杂诉求办理的成效进一步提升。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设置专门通道,优先办理涉疫诉求,针对社区防控、紧急就医、生活保障、特殊群体服务、健康宝弹窗等紧急诉求提级响应,发挥接诉即办“探针”“触角”作用,及时调整完善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企业服务机制,对标营商环境指标完善诉求分类,梳理场景式处置流程26项,今年以来办理企业诉求39725件,发挥接诉即办助力稳增长的作用。

  四是主动治理持续推进。坚持高位统筹,出台《关于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指导意见》,建立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工作机制,明确分类施策、破解难点问题的主要措施。针对今年“每月一题”的17项专题,完善政策工具箱,出台83项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成303项重点任务,推动解决了一批民生痛点。16区结合辖区实际,对322个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办成了近700项实事,房产证办理、预付式消费退费、老楼加装电梯等取得明显进展。深化源头治理,建立“12345+110”联动模式,实现紧急与非紧急双向直通,深化“检察+热线”合作机制,完善法院与热线诉求办理的互动,引导矛盾纠纷由终端解决转向源头预防化解。推进民主协商,探索创新“上交”“下交”工作法、“五民群众工作法”,将社区公共事务诉求交由居民评议,在协商中化解纠纷;通过“小院议事厅”“老街坊社区恳谈会”“村民说事”等民主协商机制,发挥基层自治功能,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五是保障监督激发活力。激励担当作为,综合运用考评监督激励机制,优化接诉即办绩效考核指标和奖励措施。表彰先进和评选优秀案例,树立接诉即办样板和典型。加强干部交流选派,提高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科技赋能,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诉求办理全流程,通过智能语音识别、分类辅助派发、12345服务导图等方式,提升受理、派单、办理智能化水平;充分挖掘接诉即办、网格采集等城市治理大数据,发现治理区域盲点和短板弱项,为改善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开展专项监督,市、区、街乡镇三级联动,加强对共性问题集中整治、系统问题综合治理的全程监督,推动主体责任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12345热线接诉能力需要提升。热线电话难打通,随着市民对接诉即办的认可和信赖不断提升,拨打热线的人不断增多,接诉能力跟不上诉求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涉疫诉求量激增,进一步加大了热线的接诉压力。市民反映,热线电话往往需要反复拨打,第三方社会调查显示,12345热线“一次接通率”仅占四成。微信微博等网络受理渠道有的操作繁琐,反馈周期较长,老年人等群体使用不便。诉求派单还不精准,有的过度依赖关键词快速派单,不能精准把握群众诉求内容;派单目录更新不及时,诉求分类细化针对性不足,不能适应群众需求变化和办理工作实际要求;对于职能交叉、权责空位、历史遗留等疑难复杂问题,派单前缺乏会商,诉求分派的枢纽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三方调查显示,60.8%的承办单位认为近一个月内遇到过派单错误或者派单不准确的情况。异议审核机制不健全,对于条例规定的异议审核机制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牵头部门协调力度不够,参与部门主动性不强。承办人员在“写申请”“退工单”上耗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诉求转派程序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办理机制运行仍有堵点。首接负责配套机制未健全,诉求只派给首接单位,配合单位不派单、不考核,各方责任未有效落实,存在首接“牵不动”、配合“不给力”的现象。“吹哨报到”需强化,对疑难复杂诉求,存在“报到”部门出工不出力、人到权不到的情况。条例规定的“吹哨报到”双考核机制,有的区缺少考核细则、操作性不强,有的只看“报到”不问实效,缺少跟踪监督;有些街乡镇怕得罪上级部门,评价都是优秀,双考核作用未充分发挥。提级办理不顺畅,部分基层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疑难复杂诉求,如危旧楼房改建、平房院落腾退、市政基础设施更新等,上报、解决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企业对自身难以协调的诉求也缺少上报渠道;有的央产、军产小区的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不配合诉求办理,或者不支付房屋维修、垃圾清理等费用,诉求难解决。检查中群众对异地养老、医疗报销等跨区域公共服务的办理效率和便捷性评价不高,对央企和市、区属企业的协调配合总体评价较低。社区协助变主责,座谈中群众反映,拨打12345热线后经常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忙,看不到其他部门人员,第三方调查也显示,57%的群众表示热线诉求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办理。一些超出职责清单的诉求也交给社区,加大了基层压力。一些单位“踢皮球”、来回扯皮,责任最终推给社区,但涉及政策或者专业性强的诉求,社区也无法解决,形成诉求办理的“死循环”。

  三是主动治理需持续跟进。思想认识还需提高,部分承办人员存在应试思维和过关思想,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前瞻性,对条例关于深化改革主动治理的要求,认识还不到位,破解难题、源头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跟不上全市改革的新步伐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部分承办单位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主动发现问题不足,对反复出现的周期性、季节性问题,预判和应对准备不充分。部分地区对“每月一题”项目开展专题研究不深入,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诉求缺少系统分析,组织、协调、监督诉求办理和支持指导帮助基层不足。破解难题仍需发力,对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入学入园、看病就医、养老助残等历史遗留和疑难复杂问题,需要持续攻坚;对群众反映的小区周边乱停车、群租房、无牌电动车等易反复的问题多为有一办一,需要标本兼治。第三方社会调查显示,对于各方面主动治理成效,诉求人的评价明显低于承办单位的评价,群众认为存在“运动式”治理的倾向。社会参与不够充分,条例规定街乡镇和社区(村)应当运用民主协商机制推动共同治理。检查发现,街乡镇统筹辖区企事业单位参与主动治理的能力需要提升,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常态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还不健全,居民参与共同利益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还不畅通。座谈中居民反映,部分业委会、物管会形同虚设,协商共治的载体作用没有发挥。调查显示,只有10.3%的受访者参加过所在街乡镇、社区组织的协商议事活动,存在“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

  四是保障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考评机制需完善,缺少解决疑难复杂诉求的考评激励,对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鼓励措施不足。对应当快速办理和需要长期推进解决的诉求,考评时区分还不清晰,有的承办单位存在畏难情绪,将不好办的诉求归类为“不合理诉求”申请退回。接收、派单、分类处理环节工作质量还有待提升,全流程考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群众反映,目前的回访内容和流程较为繁琐,有的诉求还没办完群众就被回访是否满意,多头回访、多次回访的现象比较普遍。信息资源统筹使用效率不高,各单位原有的64条热线归并后,12345热线未及时向相关单位推送全量数据,部分单位无法及时掌握分析行业诉求情况。接诉即办工作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不畅,存在数据碎片化、分散化现象,基层仍需重复上报、多头上报。有的政府部门政策性信息未及时导入热线数据库,有的政府部门政策解读不清晰、不及时。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接线员流失率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缺少系统培训、业务能力不强。基层诉求办理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心理疏导和关心关爱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深入实施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新要求。要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实施好条例,切实提高办理质效,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集中破解高频、共性难题,推动接诉即办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一是提升12345热线的服务能力。提高接诉能力,加快完善热线接诉支持系统,发挥人工智能、语音引导等技术手段作用,扩展受理容量;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完善热线数据库政策信息,提升高频共性咨询诉求答复效率;畅通网络受理渠道,增强使用便捷性,提高网上诉求响应、派单、办理、反馈效率;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推进全面接诉。提升应急水平,总结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经验,制定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做好规模性应急处理资源能力储备。加强队伍建设,对接线人员强化基本市情、行政区划、部门职责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开展纵向横向人员交流,采取有力举措提升咨询应答、政策解读和诉求转派能力。

  二是提高派单精准度。完善派单目录,以推进诉求解决为导向,厘清承办职责,对诉求内容、办理层级、时限要求进行评估,统筹市、区两级派单标准制定,优化细化分类办理、限时办理规则,动态更新派单目录。健全疑难复杂诉求会商制度,加强派单难点问题研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定期开展疑难派单工作分析,降低转派率。建立常态化异议审核机制,由政务服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快速审核争议;优化审核流程和标准,建立异议问题专项台账,开展类案分析,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

  三是增强协同办理实效。完善首接负责制,加快出台配套文件,强化首接与配合单位的办理协同,开展对配合单位的考核评价。下大力解决“吹哨报到”落实不到位问题,强化“吹哨报到”职责,健全与职责相匹配的双考核机制,全面考察“报到”单位的工作绩效,将考核结果纳入接诉即办考评体系,持续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形成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攻坚格局。建立健全分级处理和上报机制,将疑难问题列入日程、分步解决,完善挂账机制,简化报批流程,提升办理效率,让承办单位集中精力啃“硬骨头”。优化央地、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跨区域工作协调,凝聚接诉即办工作合力。加强行业诉求分析研究,市、区部门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加强街乡镇属地协调保障,指导帮助基层处理行业性诉求,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诉求办理和社会治理。

  四是加大主动治理的工作力度。增强主动治理意识,树立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工作导向,聚焦高频、共性诉求开展重点领域和区域治理,加强政策落地评估,完善政策工具箱。优化“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及时进行“回头看”,持续发力提升办理实效,推动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长期复杂问题有步骤、系统性解决。加强专项监督,督促依法履职,巩固主动治理成果,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主动治理的感知与信心。坚持问题导向和源头治理,深入落实《关于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指导意见》,拓宽主动发现问题渠道,定期开展体检分析,梳理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分类施策,多方联动,标本兼治,解决好改善民生、防控风险、新业态新领域和营商环境中的共性难题。全力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势,强化街道、乡镇党建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动员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接诉即办。严格落实社区职责清单,积极支持指导帮助社区履行自治功能,为基层减负增效。充分发挥社区议事厅、业委会、物管会等平台作用,畅通居民参与接诉即办和社区治理的渠道,激发共治共享的动力和活力。

  五是加强接诉即办工作保障。健全考评制度,细化分级分类考评标准,强化对开展主动治理和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考评激励,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优化回访程序,简化回访内容,切实减少对诉求人的机械式重复回访。强化数据融合,推动接诉即办数据互通共享,优化智能统计分析、城市预警等功能;提升民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充分运用分析结果,精准感知社情民意,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支撑。加大公开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接诉即办工作情况,发布诉求办理典型案例,解读共性问题。组织政务开放活动,探索建立诉求办理情况查询系统,方便群众了解诉求办理进度和结果,接受诉求人和社会公众监督。

  各位组成人员,持续深入贯彻实施条例,是人大代表和广大市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首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原文链接:http://www.bjrd.gov.cn/zyfb/bg/202209/t20220927_28243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