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非常之年战三夏 | 小麦丰产的因和果

发布时间:2022-05-26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5月25日,汝阳县内埠镇杜庄村农民手捧收获的小麦,脸上乐开了花。康红军 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利伟 曹相飞 李梦露

  龙生龙、凤生凤,这是基因遗传;骡子比驴高大,比马强壮,这是杂交优势。这种“非驴非马”的“骡子现象”,移植于小麦育种,效果显著。

  5月22日,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里,每一株杂交麦穗上面都套着半透明的白色长方形特制纸袋,副研究员叶志杰顶着大日头,在试验田里观察、记录杂交小麦每天的具体表现。

  叶志杰是北京人,从2017年起,每年这个时候,他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团队的几十名同事都“钉”在邓州,眼睛里只有他们的杂交小麦。

  小麦育种,多用“选育法”,通俗地说就是“瓜里挑瓜、挑出好瓜”;杂交是一个新的小麦育种方向,但因为小麦本身的特性,做好很难。

  从北京到邓州1000多公里,为啥他们跑到河南搞小麦育种?

  首先,邓州是小麦育种的“天选之地”。叶志杰说:“制种产量是制约杂交小麦育种的‘卡脖子’问题,而邓州位于北纬32°线地带,这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对杂交小麦育种和制种来说,是必备的而且是最适宜的。”

  其次,河南是中国小麦产量第一省,这里的育种、制种基础好、覆盖面大;另外,河南农民历来种植小麦,他们了解小麦、亲近小麦,深知良种对小麦增产的巨大作用。

  处于南阳盆地“盆底”的邓州,是一个老牌育种制种大县,常规育种团队强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为河南乃至全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小麦优质良种,同时有丰富且珍贵的种质资源和完善的制种产业链。

  “育种要有大格局,要能耐得住寂寞、吃得苦中苦,还不能各自为战、固步自封,开放合作才能登高望远。”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育种专家冀洪策说,北京专家到邓州育种还是他请来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小麦良种的培育和推广。

  业界的共识是:今后小麦亩产的提高就指望杂交小麦新品种了。

  多打粮、打好粮,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育种专家的心愿,是种粮农民的想法。

  邓州市腰店镇夏楼村的韩红培说,在他们种植户的心中,高产放在第一位。

  2021年,经农友介绍他试种了“先麦22”新品种,产量不错;今年他在自己流转的140亩地上全种上了这个品种,已经落黄的麦子长势很好。

  “这小麦不仅穗多,连小穗也长得很大,种子价格属于中等,我一亩地只下了18斤种子,看这长势,今年亩产1200斤完全没问题。”他说到自己地里的麦子用了两个词:胖墩墩、密匝匝。

  韩红培并不懂小麦“杂交育种”和“选育育种”,种子好不好,他看着地里的麦子“点评”:用种少,省钱;产量高,挣钱,两头受益。

  2021年,河南小麦的高产纪录是亩产1769.52斤,高产纪录与良种有必然联系。

  “在促进粮食增产的诸多因素中,科技占65%;而在所有科技因素中,良种的贡献率就占了40%。”冀洪策说,良种是因,高产是果。

  河南小麦连年丰收的密码是良种,其实已经不是“密”码,是人所共知的“明”码。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5-26/1424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