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农业振兴产业旺 三七故乡谱新篇——部分在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侧记

发布时间:2024-10-23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人大网

  文山,三七的故乡。

  九月的文山,浪漫缱绻,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与收获的喜悦。问经济,谋发展,访民生,话农事……9月12日至14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在滇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3天时间,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广南县、砚山县、文山市的农业产业基地、涉农企业,代表们带着问题和思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力求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助力我省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秦楷第 摄

  

  访乡村 打造典型增收致富

  秋日的早晨,淅淅沥沥的雨水浸润着茶山的土地。

  9月12日,代表们来到了那秧村生态茶园基地。那秧村隶属广南县莲城镇,是2002年广南县委、县政府为解决部分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难而新建的移民新村。

  爬上茶山,放眼望去,一垄垄茶田随地势起伏蜿蜒生长,茶农们手提篮子,穿梭在茶山中采摘秋茶。

  一片叶,绿了山头、富了新村。

  “但在搬迁初期,由于粗放发展,茶叶整体效益不高,大量茶园放荒,好多茶农都选择外出务工。”代表们一边近距离观察茶叶长势,一边聆听基地工作人员介绍。

  如何让那秧茶叶“老树发新芽”?近年来,广南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资源经济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茶叶全产业链条提质增效,让广大茶农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后来我们开展茶叶基地的有机化改造,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极大提升了基地的产值,实现了茶叶产量、品质和产值的‘三提升’,有效促进了当地的农民增收。”说到这儿,工作人员的眼中满是自豪。

  目前,那秧村生态茶园基地亩均产量由改造前400公斤增加到了600公斤,亩均产值由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5400元。2023年,那秧村1500亩茶园年产干茶200吨,实现茶叶经济总收入680万元,户均茶叶收入达4.9万元,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调研组一行刚走进广南县六郎城村,就看到不少村民围坐在村口的院落里,对石斛鲜条进行着粗加工。“每天要在这里工作多久?”“年收入增加了多少?”“景区建起来后生活有什么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杨小华一边与村民们交流互动,一边用手机拍下展示的石斛特色产品和现场照片,为更好地履职积累素材。

  

  

  秦楷第 摄

  

  “这里经常都是住满的。”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工作人员指着山上的星空民宿对代表们说。石斛产业兴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近年来,广南县依托六郎城铁皮石斛产业基地,不断拓展石斛产业链,打造出以石斛为主题的“六郎城·仙草秘境”生态观光景区。2024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1.6万人次,旅游收入1251.2万元,其中石斛全系列产品销售收入432.18万元,拉动人均增收5200余元,带动近600人就近就业。

  

  议产业 科技赋能引领发展

  走进位于广南县莲城镇的云南云之香米业有限公司,一条条全速运转的规模化生产线、一批批高效运作的智能化设备和一袋袋标准化打包生产的大米映入眼帘,代表们马上便被这一幕吸引,“如何更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当地”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云南云之香米业有限公司为云南省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带动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农资、新人才“五新”帮带,实现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节本增效达12%以上,实现亩均节本增收320元,户均增收1500元。

  “我认为农业龙头企业是非常重要,可以说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支柱。如果形成订单农业,就能很好地解决供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梁兆刚兴奋地说。

  在砚山县文山州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验基地,各种样式的辣椒琳琅满目,这些色彩各异、形状奇特、造型可爱的辣椒品种既可食用,又可用来观赏,立即成为了代表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丘北辣椒是科技赋能种植。”全国人大代表张克勤在参观中表示,“这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辣椒产品提出有关要求,我们基地育种方向就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充分利用了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整合了丰富的种业资源,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秦楷第 摄

  

  当代表们走进砚山县亚飞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一股强烈的辣味扑鼻而来,火红的辣椒小山似的堆在干椒烘烤生产线旁。代表们面对面与企业负责人、生产一线工人交谈,不断发问,详细了解辣椒产业链发展、辣椒品牌建设及销售等情况。

  在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数字蓝莓无土栽培示范基地,只见成片郁郁葱葱的蓝莓树上,果实挂满了枝头,悄然等待着采收。

  “我们基地的蓝莓采取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同时应用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数字农业生产方式。”云南普者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相比传统土壤栽培生产模式,数字农业生产方式更省工省时,便于管理,不仅挂果快,而且果实更大、口感更好,品质更可控。

  

  探三七 精深加工优化升级

  在这片土地上,农作物正蓬勃地生长着。文山的三七尤为出名,是全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和加工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调研行程的最后,代表们踏上了一场探访三七之旅。

  

  

  秦楷第 摄

  

  在苗乡三七无公害、三七良种产业化基地,代表们详细了解三七各品种的品种特性、推广应用面积、未来的推广应用前景及产品应用等产业技术创新及应用情况。

  行走在文山高新区三七产业园,药香扑鼻,50余家加工企业比邻而居,生产线上开足马力。从农产品到工业品,从粗加工到精制作,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在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公司,三七传统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短板正在被迅速补齐;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化指挥中心,数字大屏实时显示三七种植基地环境和气象数据,以及生产车间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进度,全产业链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文山的三七产业开发更多的还停留在前端,深加工目前大多还是保健食品。”全国人大代表何严萍认为,三七中的活性成分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以精深加工提升三七产品的附加值。

  全国人大代表满有能建议:“希望加强文山三七品牌建设,不断完善三七产品检测制度,依法依规开展三七产品质量检验;农业知识产权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强化普法宣传,持续加大对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秦楷第)


原文链接:https://www.ynrd.gov.cn/html/2024/daibiaofengcai_1022/403017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