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解读 > 正文

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发布时间:2024-10-19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人大网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十四届〕第三十号

  

  《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4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4年9月27日

  

  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2024年9月26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粮食生产

  第三章 粮食储备

  第四章 粮食流通

  第五章 粮食质量

  第六章 粮食应急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质量保障、应急、监督管理等粮食安全保障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粮食安全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市场价格基本平稳、粮食质量符合法定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生产对粮食的需求。

  第四条保障粮食安全应当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充分发挥福建山海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统筹用好耕地、海洋、森林、河湖等,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第五条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履行粮食安全具体责任,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协调机制、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稳定区域内粮食生产和区域外粮源供给。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粮食生产,组织落实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负责粮食收储、产销合作、应急调控与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与保护等监督管理以及行业指导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统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粮食安全保障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做好保护耕地、促进粮食生产和粮食应急供应等粮食安全保障相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相关工作。

  第七条国有粮食企业应当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生产经营活动,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粮食产业规划和财税、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政策,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安全保障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促进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研发先进设施、技术、装备,促进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人才、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章 粮食生产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粮食生产指导意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十一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当依法落实补充耕地责任,补充与所占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补充耕地进行数量认定和质量验收,并加强耕地质量跟踪评价。

  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和社会各界通过代耕代种、认筹认种、订单种植等方式,恢复撂荒地用于粮食种植等农业生产。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财政支出责任,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和监测评价;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治理退化耕地。

  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根据耕地、水源受污染情况,划定禁止种植粮食区域,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推广水稻、大豆、玉米、芋头、花生、油菜、蔬菜等轮作、间作套种、多熟制等种植方式。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通过预算安排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建立健全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落实对产粮大县、制种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相关指标在产粮大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比重。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粮食种植奖补制度、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制度,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实施,保障粮食种植合理收益。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支持粮食作物种业发展,鼓励种业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扶持粮食作物良种培育、生产、更新和推广使用,加强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救灾备荒粮食作物种子储备制度,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粮食生产者的指导和服务,鼓励粮食生产者采取有利于防止土壤污染的农业耕作措施;指导粮食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料;推广使用安全、高效的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推进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

  粮食育苗育秧等种植活动用电和烘干、净化、剥皮、分类、大批包装等初加工用电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农业生产企业根据本省耕种条件,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研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特派员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咨询等服务,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优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特色粮食基地建设,培育名特优粮食品牌,强化粮食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行粮食生产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粮食经营者通过基地建设、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以及提供加工、储存、营销服务等方式,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合作。

  第三章 粮食储备

  第二十二条粮食储备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企业储备包括社会责任储备和商业库存。

  本省建立以省级粮食储备为主,市、县两级粮食储备为辅的三级地方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储备品种包括原粮、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粮食储备情况列为年度国有资产报告内容,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三条全省政府粮食储备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量规模实施,并实行动态调整,地方各级政府粮食储备规模不得低于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数量,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二十四条政府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和收储、轮换计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下达储备粮承储企业执行。

  鼓励创新储备粮轮换机制,探索改进储备粮管理模式,实现储备粮常储常新。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动用本级政府储备粮:

  (一)本行政区域粮食市场供给明显紧张或者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

  (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动用政府储备粮应急的;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动用的其他情形。

  上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粮食调控和应急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政府动用、调用政府储备粮。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策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完善储备运营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储备管理费用。

  承储省级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应当剥离商业性经营业务,承储市、县两级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实行储备与商业性经营业务分开。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与政府粮食收储任务相匹配、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食仓储设施,推广使用绿色储粮技术,保障储存安全和粮食品质。

  承储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粮食仓储管理制度,保证政府粮食储备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安全储粮、安全生产等负责。

  承储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执行储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制度,政府储备粮出入库应当进行质量安全检验,储存期间定期进行质量、品质监测,保证政府粮食储备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等级。

  第二十八条承储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动用政府储备粮;

  (二)虚报、瞒报政府储备粮的数量、质量;

  (三)在政府储备粮中以旧粮顶替新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四)擅自变更政府储备粮的品种、比例和储存地点;

  (五)延误轮换、管理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政府储备粮霉坏、变质;

  (六)利用政府储备粮及其贷款资金从事与政府储备粮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

  (七)以政府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清偿债务;

  (八)采取以低价购进高价入账、高价售出低价入账,或者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列成本费用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政府储备粮贷款或者财政补贴;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指导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粮食和储备、财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社会储粮。鼓励粮食经营者建立合理商业库存,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自主储粮,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粮食代储服务。

  第四章 粮食流通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规范粮食流通秩序。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粮食仓储、加工、物流产业园和批发市场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粮食流通基础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擅自拆除或者迁移政府投资建设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因重大项目建设或者涉及粮食流通格局优化调整,确需拆除、迁移或者改变其用途的,应当征得相关粮油仓储单位同意,并事先经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逐级报告至省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自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行为发生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备案。

  被拆除、迁移的政府投资建设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按照功能不降、先建后拆的原则统筹协调重建,确保辖区内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总量、布局及结构满足粮食安全需要。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粮食生产经营者开展粮食产销合作提供平台和服务,支持发展粮食产销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粮食供需平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稳定和拓展粮源,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粮食生产经营者到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建立种植、收储、加工、中转等产销合作关系;支持粮食主产区企业到本省建立粮食储存、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鼓励粮食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和掌握粮源能力。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布局粮食加工业,统筹推进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促进粮食适度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第三十四条粮食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生产安全。

  粮食加工企业应当配备独立的原粮仓和成品粮仓。粮食生产区、仓储区应当与生活区分开。

  第三十五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规模以上经营者应当保持必要的库存量,在粮食市场供过于求时履行最低库存量义务,在粮食市场供不应求时履行最高库存量义务。具体标准和实施时间由省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驻军的粮食供应保障工作,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发展,增强军粮供应保障能力。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各类组织开展粮食市场信息服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者信用记录,记载违法行为查处情况,并依法向社会公示。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编造、散布粮食市场虚假信息,扰乱粮食市场秩序。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宣传教育。公民应当增强爱粮节粮的意识,践行光盘行动,养成健康、节约的粮食消费习惯。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粮食安全公益性宣传,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爱粮节粮的宣传、指导和监督,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将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纳入文明校园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务、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服务规范,引导餐饮经营者开展标准化服务,加强对餐饮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

  单位食堂和餐饮经营者应当建立节约用餐提醒提示制度,提供餐后打包服务,对餐饮浪费行为予以劝导,不得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或者设置最低消费。

  第五章 粮食质量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粮食污染情况监控,做好被污染粮食跟踪监管监测;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以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粮食经营者对所经营的粮食质量安全承担主体责任。购进粮食应当查验供货方的产品合格证明或者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报告;对无法提供产品合格证明或者检验报告的,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以及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并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档案。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粮食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负责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的监督管理,建立收购和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区域性粮食污染处理。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被污染粮食制定收购处置预案,实施强制检验、定点收购、分类储存、定向处置、全程监管等措施。处置费用按照粮食权属关系,由本级人民政府承担;发生大面积或者跨区域粮食污染时,上级财政对处置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粮食经营者擅自收购被污染粮食,或者因保管不善等造成粮食被污染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置,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

  禁止被污染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者用于食品加工。

  第四十三条粮食经营者运输粮食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减少粮食运输损耗,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

  作为食用用途粮食的运输和装卸,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因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受到污染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置,不得流入口粮市场或者用于食品加工。

  第四十四条从事粮食的食品生产,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二)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三)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

  (四)其他影响食品安全或者违反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粮食,禁止作为食用用途销售出库:

  (一)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

  (二)霉变或者色泽、气味异常的;

  (三)储存期间使用化学药剂并且在药效残留期限内,或者混有化学药剂残渣未处理的;

  (四)在包装、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污染,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的。

  销售前款粮食用于非食用用途的,应当在销售凭证中明确标识用途。

  第四十六条粮食生产经营者发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作为食用用途的粮食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依法采取召回、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风险。召回和处理情况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作为食用用途的粮食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责令并监督生产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经营,依法采取召回、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第六章 粮食应急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粮食应急工作指挥机制,统一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粮食应急工作。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粮食应急预案的制定,由省人民政府决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落实应急粮源,确定应急加工、运输、供应企业,定期组织开展粮食应急演练和培训。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建设,确保当地具备与口粮供应相匹配的粮食应急加工、供应能力。

  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小包装粮油生产等应急加工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政府储备粮承储企业配套粮食应急加工方舱或者小型应急加工设备,提高粮油产品应急供应能力。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市场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异常波动的情况,由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决定启动粮食应急预案。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粮食供应。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安排和调度,承担粮食应急任务。

  因执行粮食应急处置措施遭受损失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公平、合理补偿。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通过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信贷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管理,防止挤占、截留、挪用。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粮食和储备等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粮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粮食应急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粮食应急体系有效运转,确保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应当依照职责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实施监督检查,并建立粮食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协作配合。

  第五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设区的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激励和问责机制。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管理、统计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粮食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对本行政区域内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需求、库存、价格等实行动态监测、分析预警。

  第五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粮食流通执法机制,配备与工作相适应的行政执法人员、装备,保障执法经费,充实基层粮食执法力量。

  第五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以及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收购储存中被污染粮食处置情况的检查;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政府储备粮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次,会同有关部门对政府储备粮食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以及政策性补贴、储备粮贷款和安全生产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粮食安全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粮食储备的收购、销售、轮换、动用等进行全过程记录,实现政府粮食储备信息实时采集、处理、传输、共享,确保可查询、可追溯。

  省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全省统一的粮食购销领域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政府粮食储备实行动态远程监管、粮情在线监控,并与粮食安全保障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时足额落实政府粮食储备规模的;

  (二)粮食风险基金无法保障粮食储备支出的;

  (三)挤占、截留、挪用粮食风险基金、储备订单粮食直接补贴和其他专项粮食安全资金的;

  (四)未按照规定启动粮食应急预案、采取处置措施或者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对本行政区域内出现的重大粮食污染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六)其他不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的情形。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收购、储存计划,造成政府储备粮规模未落实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轮换计划,造成政府储备粮霉坏、变质的;

  (四)在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未按照规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粮食价格异常波动、粮食抢购等严重后果的;

  (五)擅自动用政府储备粮的;

  (六)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六十二条承储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政府储备粮所属的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侵占、损毁、擅自拆除或者迁移政府投资建设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的,由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原状、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编造、散布粮食市场虚假信息,扰乱粮食市场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媒体编造、散布粮食市场虚假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并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档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粮食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运输粮食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运输和装卸作为食用用途粮食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粮食和储备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经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销售出库的粮食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粮食,是指稻谷、玉米、大豆、小麦、杂粮及其成品粮。杂粮包括甘薯、马铃薯、绿豆、高粱、大麦等谷物杂粮、杂豆和薯类。

  被污染粮食,是指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粮食。

  第六十九条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保障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七十条本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的说明

  ——2024年5月28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孟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先后就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

  议上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问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但出台尚需时日。在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出台之前,地方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不仅符合国家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希望地方先行先试,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加强粮食安全宏观调控和适应当前粮食安全新形势需要。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本《条例》。

  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管理体制的问题

  为了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管理,落实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条例(草案)》从以下4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履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第四条);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统筹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粮食安全管理体制,明确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各自职责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的相关工作(第三、六条);三是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基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第五条);四是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宣传教育,引导粮食经营者节约粮食、降低粮食损失损耗(第七条)。

  (二)关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保障的问题

  粮食的生产保障、储备保障、流通保障是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内容。《条例(草案)》从以下4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有关要求制定粮食生产指导意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第九至十四条);二是建立三级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体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制度,加强粮食仓储设施规划建设,推广应用绿色储粮和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仓储管理技术,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并明确政府储备粮的质量标准、地方储备粮的动用权限(第十五至二十五条);三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为粮食经营者开展省际间和国际粮食产销合作提供平台和服务,建立国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保护制度,规范粮食流通过程中粮食经营者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行为(第二十六至三十八条);四是要求机关、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食堂应当健全节约用餐管理规范和监督检查制度,并对餐饮浪费行为予以劝导(第四十二条)。

  (三)关于粮食质量保障的问题

  为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保障,避免不合格粮食流入市场,《条例(草案)》新设专章,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粮食污染情况监控,明确有关部门职责(第四十三条);二是要求粮食经营者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档案(第四十四条);三是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超标粮食处置预案,明确规定禁止用于食用用途加工、销售的具体情形(第四十五至四十九条);

  (四)关于粮食应急保障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粮食安全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粮食应急调控问题,《条例(草案)》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和粮食应急管理体系(第五十、五十一条);二是对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建设作出规定(第五十二条);三是明确了应急预案启动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和粮食经营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第五十三、五十四条);

  (五)关于粮食发展促进的问题

  我省是缺粮大省,为了促进我省粮食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新设专章,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粮食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五十六条);二是建立粮食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培养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支持粮食“五优联动”(第五十七至六十一条);三是培育名特优粮食品牌,强化粮食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第六十三条)。

  (六)关于粮食安全监督管理的问题

  为了加强粮食安全的监督管理,《条例(草案)》从以下4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粮食监管保障体系(第六十四、六十五条);二是建立粮食库存检查制度和举报查处制度(第六十七、七十一条);三是推进粮食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第六十八条);四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服务规范,引导餐饮经营者开展标准化服务,并将爱粮节粮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以及世界粮食日等宣传活动(第七十条)。

  (七)关于法律责任的问题

  为了确保条例规定的有效实施,《条例(草案)》在现有法律法规涉及粮食安全保障法律责任规定的基础上,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违反有关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三至七十五条);二是明确违反设施保护规定以及编造、散布粮食市场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第七十六、七十八条);三是借鉴国家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在补充完善粮食经营者违法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第七十七条、第七十九至八十一条)。

  《条例(草案)》及以上说明是否妥当,请审议。

  

  

  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

  初步审查的报告

  ——2024年5月28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 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经2021年6月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考虑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为与上位法做好衔接,2022年11月,经主任会议决定,省人大常委会暂不安排审议条例草案,待国家法律出台后,再启动相关审议工作。2023年12月29日,粮食安全保障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财经委、预算工委随即启动条例草案初审工作。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该项立法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周联清带队赴黑龙江省开展立法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冬带队赴泉州、三明市开展立法调研,出席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条例草案修改讨论会。财经委、预算工委多次与省粮储局、司法厅就条例草案修改进行沟通研究,组织赴南平市开展立法调研,并委托九市一区人大财经委组织征求意见。现将初步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维系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福建立足全国第三大缺粮省和七个粮食主销区之一的实际,通过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解决粮食安全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的法治化、制度化,意义重大、十分必要。条例草案的总体制度设计符合我省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实际,从完善粮食安全保障管理体制,细化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质量、应急保障措施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基本可行。

  二、对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

  (一)关于与上位法衔接

  为避免重复,并与上位法做好衔接,建议删除条例草案第八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六条、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等与粮食安全保障法、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重复或不衔接的条款。同时,根据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规定,对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中关于粮食定义、粮食安全工作基本要求、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评价等内容作相应修改。

  (二)关于部分章名修改和章节调整

  为保持与粮食安全保障法章名相对应,建议将第二章至第六章的章节名称分别修改为“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应急”。考虑到第七章“发展促进”的内容与其他章节有一定交叉,建议不再保留此章,将其中条文按照内容分别整合至总则、生产、流通、应急等章节中规定。

  (三)关于树立大食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福建山海资源优势,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耕地、森林、海洋等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需求的规定。

  (四)关于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立足这一地方特色,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从事粮食生产、储备、流通等领域活动,激发多元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推动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粮食安全。为此,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关于发挥民营企业在粮食安全保障各环节全链条中作用的规定。

  (五)关于粮食生产

  一是调动种粮积极性。调研中,如何调动种粮积极性是各方普遍关注、反映较多的问题。为此,建议结合我省粮食主销区实际,重点加强对产粮大县、制种大县的政策扶持,在“粮食生产”章节增加一条关于建立健全对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加大粮食种植奖补力度、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的规定,引导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二是突出种业发展特色优势。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福建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对良种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建议条例草案突出我省种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在“粮食生产”章节增加一条关于完善种子储备制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科技创新的规定。三是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化、机械化水平。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旨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及农作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促进粮食生产增收增效。为此,建议条例草案第十四条增加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化、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粮食生产者的指导培训,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内容。

  (六)关于粮食流通

  一是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由于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和第五十七条均是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规定,建议将此合并为一条。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国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保护,建议增加被拆除、迁移的国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所在地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负责统筹协调重建,确保设施总量、布局及结构能够满足粮食安全需要的内容作为本条第三款。二是深化粮食产销合作。福建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仅有23%。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引粮入闽”成为粮食稳定供应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条例草案第二十八条增加一款,对加强产销合作、稳定和拓展省外粮源、提高粮食竞争力和掌握粮源能力、鼓励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种植、收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形式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等作出规定。三是提高粮食加工能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充分发挥粮食加工在粮食应急保供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粮食流通”章节增加一条关于提高粮食加工能力,鼓励粮食加工业发展,构建粮食加工转化产业体系,明确粮食烘干、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的规定。

  (七)关于加强粮食储备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作为推进粮食储备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提升粮食安全治理效能的创新动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为此,建议条例草案第六十七条增加一款关于加强粮食储备信息化建设,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定。

  此外,还对条例草案的个别条款、文字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不再一一说明。

  以上报告,请审议。


  

  

  

  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

  修改情况的报告

  ——2024年7月22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 李智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024年5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条例的制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审议中,组成人员还对树立大食物观、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粮食质量、保障粮食储备流通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

  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周联清带队赴宁德,常委会副主任檀云坤带队赴福州,法制委、法工委赴厦门、龙岩、三明等地开展立法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法工委组织召开部门论证会,书面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会同预算工委、粮储局、农业农村厅等研究修改草案。7月8日,省十四届人大法制委第十八次会议进行统一审议,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稿)。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树立大食物观

  组成人员和预算工委提出,条例应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福建山海资源优势,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规定统筹用好耕地、海洋、森林、河湖等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草案修改稿第四条)

  二、关于贯彻落实上位法

  为了与上位法做好衔接,建议根据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规定,对条例的章节名称和基本原则、责任考核机制、粮食定义等内容作相应修改;删除或调整与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重复或不一致的条款。(草案修改稿第三条、第五十四条、第六十八条等)

  三、关于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组成人员提出,要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一是治理撂荒地,鼓励通过代耕代种、订单种植等方式恢复耕种。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落实粮食种植奖补、农业补贴等,保障粮食种植合理收益。三是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农业生产者种植目标作物,推广轮作、间作套种、多熟制等耕作方式。四是加强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特派员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咨询等服务。五是建立健全救灾备荒粮食作物种子储备制度,提升供种保障能力。(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第十五条)

  四、关于健全粮食储备、流通机制

  组成人员和预算工委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储备机制,建立高效顺畅的粮食流通体系,建议:一是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将政府粮食储备情况列为年度国有资产报告内容。二是加强粮食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粮食购销领域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政府粮食储备实行购销全过程记录、动态远程监管、粮情在线监控,确保可查询、可追溯。三是稳定粮源供给,支持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发展粮食产销新模式、新业态。四是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确保设施总量、布局及结构能够满足粮食安全需要。(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二条、第五十八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一条)

  五、关于粮食加工及应急保障

  组成人员和预算工委提出,要加强粮食应急调控与加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议:一是科学布局粮食加工业,明确粮食烘干、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具体办法由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二是提高粮油产品应急供应能力,支持配套粮食应急加工方舱或设备。(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三条、第四十八条)

  此外,根据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对一些条款和文字表述作了修改,条文顺序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此不一一说明。

  草案修改稿和以上说明是否妥当,请审议。


  

  

  

  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草案修改稿)》审议结果的报告

  ——2024年9月24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 吴黎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4年7月22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稿)。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草案修改稿增加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大食物观等内容,对保护耕地、提升种粮积极性、粮食储备流通、应急加工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组成人员还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质量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

  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檀云坤带队赴龙岩,法制委、法工委组织赴南平、泉州等地开展立法调研,听取粮食储备单位、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等方面意见建议。法制委、法工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粮食安全领域改革部署精神,法工委根据组成人员审议意见,会同预算工委、省粮储局、农业农村厅等对草案修改稿进行多次修改,组织召开部门论证会,发函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在省人大网站公开征求意见。9月9日,省十四届人大法制委第二十次会议进行统一审议,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二稿)。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耕地保护

  有的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依法落实补充耕地责任。二是推进撂荒地治理,鼓励通过代耕代种、认筹认种、订单种植等方式,恢复撂荒地用于粮食种植等农业生产。三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措施,治理退化耕地。(草案修改二稿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二、关于保障粮食生产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粮食安全保障要发挥福建特色基本农作物的作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一是保障耕地优先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如芋头在我省种植面积达46万亩,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产业优势,应鼓励因地制宜推广水稻、大豆、玉米、芋头、花生、油菜、蔬菜等轮作、间作套种、多熟制等种植方式。二是对杂粮的范围作进一步补充完善,结合上位法相关释义,规定杂粮包括甘薯、马铃薯、绿豆、高粱、大麦等谷物杂粮、杂豆和薯类。三是提升粮食加工能力,粮食烘干、净化、剥皮、分类、打包等初加工用电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草案修改二稿第十四条、第三十三条、第六十八条)

  三、关于粮食质量安全

  有的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要加强粮食质量监控,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对被污染粮食的处置措施,防止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二是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相关主管部门职责,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相衔接,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草案修改二稿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四、关于监督管理

  有的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和储备等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职责,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建议:一是明确对设区的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二是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检查制度,确定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次;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储备粮食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草案修改二稿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七条)

  五、关于爱粮节粮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要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做好粮食节约工作。建议整合相关条款,细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责,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草案修改二稿第五条、第三十八条)

  此外,根据组成人员意见,对一些条款和文字表述作了修改,条序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此不一一说明。

  草案修改二稿和以上报告是否妥当,请审议。

  

  

  


  

  

  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草案修改二稿)》修改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25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吴黎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4年9月24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二稿)。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草案修改二稿已经比较成熟,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同时,组成人员还提出了一些意见。法工委根据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会同省粮储局、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对草案修改二稿进行修改。9月24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法制委第二十一次会议进行统一审议,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草案修改三稿。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第五条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粮食安全领域改革。建议在第五条增加“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表述。

  二、关于第三十一条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应先建后拆。建议在第三十一条第四款增加“按照功能不降、先建后拆的原则”的表述。

  三、关于第三十三条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粮食育苗育秧等用电也应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建议把第三十三条关于农业用电价格的内容修改为:粮食育苗育秧等种植活动用电和烘干、净化、剥皮、分类、大批包装等初加工用电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四、关于第三十八条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粮食节约应倡导光盘行动,要求餐饮企业提供打包服务。建议在第三十八条第一款增加“践行光盘行动”的表述,第四款增加“提供餐后打包服务”的表述。

  根据上位法规定和部门意见,在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七条中,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此外,我们还对一些文字表述作了修改,在此不一一说明。

  草案修改三稿和以上报告是否妥当,请审议。

  



原文链接:http://www.fjrd.gov.cn/ct/16-19039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