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内参 > 正文

绿色映底蕴 生态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4-08-28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人大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森林覆盖率连续45年保持全国第一;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23项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成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肯定……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接续努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和美画卷。

  生态治理绿色惠民

  通过“科技治湖+智慧管湖+社会共享”的综合治理,厦门筼筜湖从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成为闻名全球的生态治理佳话。

  与筼筜湖相去不远,厦门环东海域风景宜人,盛夏时节游人如织。厦门环东海域环抱着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湾——同安湾。同安区潘涂社区党委副书记林育林自小生活在这里。“小时候,这里滩涂上都是牡蛎壳,空气里满是腥臭味。”曾经的环东海域水产养殖无序、海域淤积严重、海上垃圾堆积。

  变化从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开始。退养整治、破堤还海、滩涂清淤、整治区域岸线,控制污水污染物排放,种植红树林构筑生态岸线……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让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老居民惊喜地发现,阔别已久的野生长毛对虾、黄鳍鲷、白海豚等“老朋友”回来了。

  环境修复后,马拉松赛道、球场、滨海浴场、艺术海岸广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沿岸“生长”,林育林的家门口被改成一条山海绿色通廊,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海域综合整治不仅让市民拥有如画海景,也腾挪出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经过多年整治和打造,同安新城从一片滩涂升级为产业集聚高地,逐渐汇聚起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文体旅游、医疗康养、总部经济等产业,注册企业近2000家,2023年实现营收300亿元,成为厦门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之一。

  由点到面,福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治理路径不断拓展,向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保护发展。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福建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建立分区分类分层的海漂垃圾治理机制,形成“源头减、流域拦、海面清”的陆海统筹清漂模式,落实污染防治“一盘棋”。

  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生态云平台,实现环境问题可靠溯源、有效预测、精准治污、智慧监管;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并持续创新优化,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创出十项“全国第一”;率先探索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执法机构,实化环保网格化监管,织密监测监管“一张网”。

  木兰溪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管理模式持续创新,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接连展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形成保护修复“一条链”。

  2023年,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9%,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5%,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88.7%,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

  生态价值点绿成金

  从三明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金溪凝碧、青山环抱,如画山水间,村民已习惯于和前来漂流戏水、皮划艇训练、生态乡村游的一拨又一拨客人,共享花园般的村庄。

  常口村的生态红利不止于此。金溪畔,白墙灰瓦的常口村生态文明展馆中,醒目地摆放着一张特殊的碳票。

  这张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碳票诞生于2021年,蓄积着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从2016年到2020年间吸收的12723吨碳排量,为村集体带来了14万元收入,“空气”卖到钱了。

  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福建的探索永不停歇。

  2022年8月,尤溪县1965户林农陆续收到总计1496681元的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收益金。首笔社会化碳汇造林分红到了林农手中。

  2023年8月,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向上海汇洲建设集团出售8013吨碳汇,为村集体带来12.5万元收入。“空气”卖到了省外。

  2024年1月,由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编制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办法》和《林业碳票管理导则》两项团体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正式发布。4月,联合国人居署主编的《上海手册》(2023年度报告)出版,三明碳汇交易案例入选,向全世界展示成果。碳票,走向了更广阔舞台。

  从林票到碳票,到可交易、流转、质押的“林票2.0”,再到融合林票、地票、林下空间、碳票、生态票等形式的“绿票”,在福建,森林资源的资产实现方式不断创新迭代。

  从茶园碳汇、农业碳汇、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到红树林碳汇、渔业碳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福建正构建“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价值交易体系。

  如何将保持多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福建探索出一条体现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资源如何变资产?首先要确权。福建接连出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适度扩大矿产和森林资源产权权能,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

  绿水青山如何定价?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以科学统计方式为生态价值“明码标价”。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创新推行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

  生态产品交易怎样“活”起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碳中和”债券、“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碳金融服务依次落地,2019年至2023年,全省绿色贷款余额从2232.05亿元增长至8507.15亿元,年均增速28.9%。

  机制护航绿色发展

  看得见的高颜值、握在手的高价值背后,是无形但有质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在福建,什么项目可以发展?能落地在什么位置?打开福建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平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一张图”上,各色图块对应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分区,项目能否达到生态要求一目了然,发展的取与舍一清二楚。

  发展和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应对的永恒课题。发展的边界在哪里?2019年,福建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与“三线一单”衔接,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决策前端;探索整体优化、统一管理、跨区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新模式……发展布局的绿色导向精准清晰。

  生态优先的理念,如何不停留于纸面?必须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

  筑牢生态保护责任链。省委书记、省长每年都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制定省直有关部门责任清单、厘清58个部门职责边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相继建立健全……

  构建严密保护网。先后颁布施行20多部地方性法规,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接续印发实施生态省建设五年规划,构建政策闭环……

  建立涉生态环境刑事、民事、行政和非诉执行审查“四审合一”的审判模式,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审判机构全覆盖,创新搭建闽东北、闽西南两大片区生态司法协作平台,推进修复性生态司法……

  一次次破冰探索、优化提升,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汇聚成强大合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快速提升。

  能源结构有序“绿化”,福建全省核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装机比例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总规模3364.4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41.3%,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63%。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仅2023年就新增81家国家级、150家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共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

  船舶电动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城市区域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效、水效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能耗强度为全国三分之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号角。“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之以恒深化生态省建设,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更高起点上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文链接:http://www.fjrd.gov.cn/ct/4-189784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