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黔南州人大常委会: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提供法治保障

发布时间:2024-08-18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村民在采摘刺梨。通讯员 肖伟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为充分行使民族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权,黔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动履行立法职责,找准地方立法“小切口”,服务大民生,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立法,强化立法全过程主导,重点抓好立项、起草、审议等关键环节的主导,取得明显成效,立法工作硕果累累,得到省人大常委会的肯定和认可。目前,黔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法规22件,其中自治条例1件,单行条例15件,地方性法规6件。

  创新实践 大胆探索

  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制定了《黔南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黔南州天然林保护条例》《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黔南州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黔南州樟江流域保护条例》《黔南州涟江流域保护条例》《黔南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环境保护条例》《黔南州岩溶资源保护条例》《黔南州促进刺梨产业发展条例》等条例,用法治守护黔南绿水青山。

  黔南州扎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通过州领导定期交办、州整改办统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督促指导等方式,上下联动抓好中央、省等上级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序时推进。

  期间,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编制《黔南州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实施《黔南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深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印发实施《黔南州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具体措施》,全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大力推进“三区”建设,积极打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品牌。围绕打造度假旅游、康养旅游为龙头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以荔波为重点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绿色创建行动。2023年,重点组织指导平塘、长顺、荔波、贵定等申报国家级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域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荔波县成功创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贵定县成功创建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黔南州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努力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不立法≠不保护

  荔波县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后,2020年,荔波县提出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建议,以期能够对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黔南州人大法工委确定立法项目后,黔南州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分别于2021年、2022年两次深入荔波县开展工作调研。在工作对接中,调研组了解到,省级正谋划将荔波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全部或部分划入申报贵州苗岭国家公园,国家层面也正在草拟《国家公园法》。

  调研组围绕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判后,认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条例》立法时机不适宜。建议:《条例》暂不列入2022年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建议项目。

  “立法”被暂缓了,是不是就不用保护了?拿什么保护?

  针对群众的疑问,该立法调研组建议黔南州、荔波县人民政府可依据2022年《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者建立相关制度解决部分发展制约的问题。待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完善后,苗岭国家公园完成创建,《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后,对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再评估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适时开展立法工作。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条例》未能立法,但黔南州人大常委会监督地方政府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力度并未削弱。2022年10月,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听取了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监督落实,仍然让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处于法治框架内。

  立法“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黔南州人大常委会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对哪些法规项目该立,哪些不该立,哪些先立,哪些缓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专家智囊“五位一体”的立法工作格局。

  黔南州人大常委会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走访、实地察看等形式,就计划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听取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认真做好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工作。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找准地方立法“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例如刺梨,一种生长在山野的小果子,看上去极不起眼。然而,这种不起眼的小果子,给农民所带来的收益却极为惊人:2023年,全州刺梨投产面积30万亩,鲜果产量10万吨,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鲜果平均售价每公斤4元,鲜果产值4亿元,直接带动果农户均增收4400元,实现产量、产值“双提升”。

  黔南州龙里县茶香村是贵州刺梨产业的发源地。这个17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刺梨专业村,老百姓通过刺梨种植、刺梨加工和刺梨旅游使得钱包鼓起来。仅2022年,全村通过刺梨产业获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4800多元,占总收入的90%以上。

  如今,刺梨产业已成为黔南州重点发展的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位列全省第一。该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黔南州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种植户、企业、销售市场等一线调研发现,还存在刺梨种植管理粗放不规范、刺梨产品附加值低、刺梨产业市场拓展不充分、刺梨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问题。

  为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黔南州刺梨资源,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迅速组建立法工作专班,率先在全国、全省制定出台了《黔南州促进刺梨产业发展条例》,于202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贵定县火炬村曾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山多、田少、土多,村民主要靠传统种植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2008年以来,火炬村在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等林业生态项目的扶持下,大力推动刺梨产业发展。全村刺梨面积达到3000多亩,户均种植10多亩,成为继龙里县茶香村之后又一个刺梨专业村,并于2017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2023年,火炬村刺梨鲜果产量1200多吨,产值480万元,户均增收2.67万元。全村95%的农户建了新房或进城购买商品房,60%的农户添置小轿车、货运车,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空壳村变成年收入20多万元的富裕村。(记者 杨杰)


原文链接:https://www.gzrd.gov.cn/xwzx/sxrd/202408/t20240816_853956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