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代表工作 > 正文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调研 他们建议这样讲好“侨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15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人大网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后花园村观光平台,翠绿的山林、湛蓝色的海洋及海中一艘艘红顶船舶绘制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看南澳岛的风景好美,值得游客来打卡!”看到这美景,参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扎实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发出感慨。

  近日,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安排,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团一行抵达汕头后,围绕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专题,先后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化馆、陈慈黉故居、南澳县等地。两天的走访交流呈现出广东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时切面。

  

  用活外部力量,盘活乡村资源

  “这里环境不错,住一晚要多少钱?”

  “民宿的员工都是村民吗?有多少人在这就业?”18日,代表们刚到汕头市南澳县九溪澳村的“九溪·岛留”民宿,就询问起民宿情况。

  

  

  

  如今的露营区曾是垃圾堆、荒废地。

  这栋3层民宿以蓝白色为主色,配以院中泳池,格外有夏日氛围。谁也想不到,几年前这是一栋老旧办公楼。2020年9月,九溪澳村招商引入九溪岛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过公司的装修及改造,成为旺季一房难求的“网红”民宿。

  夏季是南澳岛旅游旺季,尽管房价不算便宜,但预订量依旧火爆。“不仅硬件来自岛上,民宿的厨师、园丁、房务员等十多位员工也是岛民。我们有了稳定的员工,岛民也实现了在家附近就业,一举两得。”民宿负责人边说边指向一片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露营区,那里曾是垃圾堆、荒废地,现在已经焕然一新。

  “乡村引进产业不仅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还需要有一个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认为,这样的项目对乡村环境提升、村民收入增加都有利好。但她坦言,一个乡村项目长期发展并不容易,需要对乡村土地流转有合理规划,打造文旅产业,让一、二、三产业良性循环起来。“例如引进项目时考虑在闲时该如何利用土地、如何持续更新运营等。”她说。

  据了解,九溪澳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以前,村民们多以养殖业和渔业为主要产业。近年来,九溪澳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紧跟南澳大抓旅游主导产业的步伐,大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引导村民利用自家房屋,以民宿、农家乐的形式参与旅游业,从原来单纯的小型捕捞作业,逐步向养殖业、旅游业发展。”九溪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锡钦介绍,该村慢慢走出一条“渔村+养殖业+旅游业”的乡村致富之路,村里不仅人气变旺了,村民收入渠道也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长,从2019年不足5万元到2022年超32万元。

  “做好一个项目需要人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九溪澳村与社会力量的链接,让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科主任吴钟凯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九溪澳村并没有单靠村民来盘活乡村资源,而是引进专业人才接手,投资文旅项目,是不错的“试水”,也是“百千万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体现。“希望这些项目做好后,可以适当发挥推广借鉴作用,将其他地方带动起来。”他说。

  

  每年夏季是南澳岛旅游旺季。

  做好“家建设”,讲好“侨故事”

  同九溪澳村类似,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通过把“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并与“百千万工程”有效结合,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化名村、旅游名村。

  前美村内坐落着“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尽管是工作日,来这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全国人大代表参观“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刘依晴 摄

  代表们刚进陈慈黉故居,就听到棍棒敲击的声音,向院内看去,数位面涂油彩脸谱的年轻人,在粗犷威猛的舞步中耍起双棒,带来一场潮汕传统英歌舞表演。再往故居里走,“驷马拖车”的格局、贴于百年前仍保持鲜艳颜色的瓷砖、不同花纹与风格的门头设计……整个建筑结合了潮汕风格与南洋风情,记录着陈慈黉家族爱国爱乡与汕头侨乡开拓进取的故事。

  去年,为续写好新时代“侨”的文章,陈慈黉家族后人跨越百年回乡建设,发起总投资约28亿元的“风起潮庐”项目,修缮改造提升陈慈黉故居;同时,前美村积极整合非遗项目、传统美食、民俗活动等元素,打造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品牌。

  “这么大的院子,有更多故事可以挖掘,尤其是与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有关的故事。”在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惠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黄艳看来,大宅子还“藏”着很多好故事,可以继续挖掘其中文化,并利用潮剧、地方特色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将当地华侨的精彩故事进行传播,讲好“侨故事”。

  同样,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副局级专职委员、少年家事审判庭党支部书记陈海仪也表示,在调研后,感受到潮汕群众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及家教、家风建设。她建议,可以在“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充分运用家庭凝聚力,不断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吸引更多潮汕籍人才回归到本地发光发热,同时也能进一步助力形成潮汕特色文化。


原文链接:https://www.gdpc.gov.cn/gdrdw/rdlz/dbgz/content/post_1988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