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06-19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不断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积极研究固废综合利用新技术”“加强农用薄膜监督管理”……5月6日至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率执法检查组赴遵义赤水市、习水县,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推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折不扣贯彻实施好法律法规,发挥好法律监督作用,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重抓水污染防治   再现水清岸绿

  湘江河是流经遵义中心城区进入乌江的一级支流,穿城而过,清清湘江水是历史名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生态保护工作没有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湘江河污染问题在2017年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

  位于湘江河下游的遵义市中心城区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是湘江河综合整治的关键工程,也是此次执法检查的第一站。

  “我们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凡是中心城区处理不到的污水都会进入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进行处理。”据负责人介绍,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承担着主城区9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日均污水处理量规模可达1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截至今年4月30日,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向湘江河生态补水2.57亿吨,减轻了流域内的水环境污染。湘江河综合整治也被选取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正面典型案例。

  而走进位于赤水河流域的习水县良村镇吼滩村,干净整洁的通村道路、秀美如画的农家小院,处处显示着这个村庄的温馨与文明。

  村庄的“蜕变”,离不开去年全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污水经过处理后,不仅改善了村的水生态,也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吼滩村党总支副书记曾宪发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

  近年来,遵义市持续推进赤水河、乌江、綦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城乡污水管网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黑臭水体排查治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稳步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

  遵义市还率先在全省启动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积极参与、推动省级出台《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贵州省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2023年遵义市向省财政缴纳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资金58.12万元。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提升乡村颜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求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污、动物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地膜覆盖是农业生产常用的一项技术,但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地膜残留已成为农田“白色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习水县良村镇吼滩坝,执法检查组走进田间地头,看见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地膜,一种是大家常见的白色普通薄膜,一种是明显增厚的黑色生物降解膜。

  常见的普通薄膜,韧性低、易破碎,不易降解,直接回填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试点采购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能自动降解减少土壤污染的同时,还省了一笔人工拾捡废旧地膜的费用,综合效益更高。

  畜禽养殖业的畜禽粪便污染和养殖过程中的环节污染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在红瑞生猪养殖农场,检查组和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认真研究分析了解涉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整改、畜禽粪污治理设施运行利用等情况。

  遵义市坚决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战,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6%,2023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87%,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0%。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36%。

  “要加快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问题,加强畜禽养殖场所污染源管理,探索实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置和有机质肥厂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设施,加强农用薄膜监督管理,加大农膜污染防治工作,多方联动建立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执法检查组建议。

  

  产业“含绿量”变发展“含金量”

  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看得见的绿水青山变为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赤水市旺隆镇红岩石斛示范基地给出了答案。

  走进基地,检查组看到丹霞石上金钗石斛花开正艳,一路上有不少村民正抢抓时间节点忙着采花。曾经满山丹霞红岩状的乱石旮旯、荒草荒坡,如今变成了“石上生花”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赤水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丹霞石资源和金钗石斛花产业优势,探索“党支部+乡村振兴服务站+种植大户+农户”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保价收购金钗石斛花,形成品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金钗石斛花产业集群,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被誉为“中国竹都”的赤水市还依托丰富的竹资源,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抢占 “以竹代塑”新赛道,全力推进竹产业全链条发展,努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有效探索。在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检查组就看到一系列用”竹子“生产的包装袋、手提袋、纸吸管、一次性竹餐具等制品。

  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协同发力。遵义市向检查组表示,将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厚植“生态优势”,做全“生态链条”,做强“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让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撰稿: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甘玥)


原文链接:https://www.gzrd.gov.cn/xwzx/rdjj/202406/t20240617_848783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