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动态 > 正文

《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发布时间:2021-08-29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开化,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现将《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在站登出。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有关意见建议请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规处反馈(截止时间:2021年9月17日)。

  邮寄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64号,邮编:510080

  电子邮箱:shehui_fgc@gdrd.cn

  传真:020-37866804

  

  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

  (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就业创业,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基本原则】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第五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

  网信、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商务、市场监督管理、退役军人事务以及税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工作。

  第六条【标准化建设】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根据需要推动制定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在行业引导、服务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由省、地级以上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发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第七条【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第二章 人力资源市场培育

  第八条【政策引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区域、产业、土地、教育、财政、科技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条【培育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使用就业资金和人才发展资金,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人力资源服务前沿领域和创新业态。

  第十条【机构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引进知名企业、鼓励兴办小微企业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被列入本地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和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社会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为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养老服务、托幼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或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产业平台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平台建设,推进建设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导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集聚,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

  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依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

  第十三条【发展新业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知识在人力资源服务中的运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发展人才测评、人力资源软件应用服务、人才数据分析运用、人力资源智能查询等新兴业态。

  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组织及个人开发人力资源服务软件、数据模型等产品,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四条【服务业人才培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将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开展集中培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第十五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网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提供招才引智、就业援助、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六条【人才引进和流动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孵化、引进工作。支持各类人才向优先发展的行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一线流动。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者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国际人才、高层次人才或者高技能人才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联合招聘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跨区域协同、各类机构联动等方式,开展联合招聘服务,拓展各类线上求职招聘服务模式,满足各类求职者就业择业需求。

  第十八条【重点行业企业以及新业态就业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提供用工招聘、人才寻访、劳务派遣、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

  第十九条【统计调查和信息采集发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信息采集机制,组织做好人力资源信息采集、归类、分析和发布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为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采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数据信息的,有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信息采集应当在履行法定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不得侵犯机构和个人的隐私,并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依法予以保密。

  第二十条【国际交流】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境人力资源服务,引进人力资源服务先进标准、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二十一条【促进公共就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政府确定的就业创业和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计划,执行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分析,组织实施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相关项目,办理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的相关事务。

  第二十二条【免费公共服务】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下列服务,不得收费:

  (一)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

  (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

  (三)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办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接收手续;

  (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服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公共服务机构管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内容,公开服务事项、服务流程和监督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公共服务信息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定期发布职业供求信息,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人事档案资源库。

  第二十五条【就业与失业登记】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指导下,推动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工作,将就业失业登记信息与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劳动监察等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十六条【特定人群就业创业服务】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会同有关人民团体组织开展公益性就业服务,为妇女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和帮助。

  第二十七条【职业中介许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以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依法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一)为劳动者介绍用人单位;

  (二)为用人单位推荐劳动者;

  (三)组织开展现场招聘会;

  (四)开展网络招聘;

  (五)开展高级人才寻访服务;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业中介业务。

  第二十八条【许可条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申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取得营业执照;

  (二)面积不少于三十平方米的合法经营场所,以及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办公设施设备;

  (三)有三名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

  第二十九条【许可程序】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申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应当向商事登记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提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符合条件的,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人力资源服务备案】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以下业务的,应当自开展业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商事登记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

  (一)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二)就业和创业指导;

  (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四)人力资源测评;

  (五)人力资源培训;

  (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

  (七)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业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备案时,应当提交备案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营业执照、合法的经营场所证明等材料。材料齐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备案并出具书面回执。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者五日内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第三十一条【分支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自商事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应当提交分支机构的设立基本情况、负责人身份证件、营业执照、合法的经营场所证明等材料。分支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还应当提交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机构变更及注销登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商事登记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跨地级以上市变更住所的,应当分别向原所在地和变更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第三十三条【服务要求】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备案及书面报告管辖权限,编制行政许可、备案、书面报告等事项的办事指南和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开。办事指南、示范文本的线上与线下标准应当统一,并同步更新。

  第三十四条【信息公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名单、商事登记地。

  

  第四章 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

  第三十五条【个人求职】个人求职应当如实向用人单位或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本人基本信息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

  第三十六条【招聘主体义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提供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基本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提供的有关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工作的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聘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招聘条件。

  第三十七条【委托招聘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经办人身份证件、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招聘简章应当包括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内容。

  第三十八条【开展服务禁止行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伪造、涂改、转让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或者超出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

  (二)以委托、挂靠、转包等形式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合作等方式从事职业中介活动;

  (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者发布的信息包含歧视性内容;

  (四)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或者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

  (五)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

  (六)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七)介绍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

  (八)介绍妇女和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从事国家规定禁忌从事的职业;

  (九)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以及无合法身份证明的劳动者提供人力资源职业中介服务;

  (十)为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伪造证明材料、虚构劳动关系等服务用于办理社会保险业务;

  (十一)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现场招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应当按照规定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并制定组织实施办法、应急预案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核实参加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及其招聘简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提前将招聘会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招聘会举办时间、地点、规模的,应当重新备案。

  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应当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收的人事档案应当保证其真实、准确、完整、规范,不得拒收符合存入规定的人事档案材料,不得存入和出具虚假的证明材料。

  第四十一条【信息审查投诉机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查和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不得泄露或者违法使用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第四十二条【互联网从业规范】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规定。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求职者发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删除其个人信息或者予以更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第四十三条【招聘信息管理】大众传播媒介、公共场所管理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接受委托,发布人力资源招聘信息的,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委托人的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等材料,并核对信息内容。信息不实的,不得发布。

  公共场所管理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其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利用其场所或者信息传输、发布平台违法发送或者发布人力资源招聘信息的,应当予以制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认定相关信息存在虚假等违法情形,应当通知大众传播媒介、公共场所管理者、电信业务经营者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予以清理或者删除的,相关主体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四条【明示义务】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营业执照、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等事项;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在网站主页标明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号或者人力资源服务备案号。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监管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等行为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信息共享、执法协作、联合惩戒等机制。

  第四十六条【经营行为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日常检查、年度报告、信息共享、举报投诉等方式,加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督。对存在无法联系、连续两年未开展经营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对举报投诉比较集中、发生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列为劳动保障监察重点对象,增加日常巡视检查频次,并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将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督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七条【诚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依法记录用人单位、个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用信息,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指标体系,按照规定负责省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评定工作。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的,按照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四十八条【年度报告】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每年二月底前,向商事登记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如实提交经营情况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包括行政许可或者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经营活动情况、财务情况等内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公示或者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公示年度报告的有关内容。

  第四十九条【举报投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举报投诉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并依法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擅自开展禁止服务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项规定,以委托、挂靠、转包等形式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合作等方式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八项规定,介绍妇女和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从事国家规定禁忌从事的职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按每介绍一人处以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其他项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法律责任】大众传播媒介、公共场所管理者、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明知或者应知发布招聘广告信息活动违法不予制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发布信息,并在相关范围内消除影响;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二条【责任追究1】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三条【责任追究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二)在办理行政许可或者备案、实施监督检查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情形。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不设区的市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经营活动的机构。

  第五十五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2021年 月 日施行。2002年12月6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2000年3月30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原文链接:http://www.rd.gd.cn/xwdt/202108/t20210825_18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