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研究 > 正文

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8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57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增强了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大家充分肯定国务院的工作报告,认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反映情况全面详实,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提出的意见建议务实中肯,希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大家强调,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松。要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1)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2)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制定差异化政策降低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延长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期限,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补贴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酸化土地、退化黑土地、盐碱地等治理修复,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其他后备土地资源,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规整散乱耕地,适度扩大耕地总规模,提升耕地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设备、农药化肥等领域,整合优势科研资源,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强粮食全产业链贯通创新攻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1)推进优良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组织规模化育种主体进行集中攻关、联合开发,完善种业数据服务、信息服务,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2)针对生物育种“长周期、高风险、公益性强”特点,加强育种基础研究,根据地区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和区位农业特色给予分类指导和支持。(3)加快突破性新品种的研发进程,鼓励粮食主产作物优质高产矮化育种,推进生物技术育种等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4)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发挥种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研教学单位公益性育种,完善品种审定和推广政策。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过去30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不大,但化肥使用量却增加不少,建议推广使用农家肥,研发绿色可循环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化学物使用量和对土地的污染,研究实施秸秆还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的出席人员指出,我国农机装备研发使用存在短板,大型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装备供给不足,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不多,建议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和“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将农机关键零部件列入国家产业链工业链安全稳定工作重点领域。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建好建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升科学种粮水平。

  三、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建议:(1)优化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和农资稳价保供应对机制,整合完善粮食生产、惠民惠农补贴政策,集中精准补贴到种植户,发挥粮食收购托底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机制,支持和鼓励农业保险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全产业链条风险保障转变。(2)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履行好粮食安全相关规划、调控、监管、评估、预警等职责,完善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属地责任。(3)建立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进行重新划定,完善粮食主产区财政奖补支持政策,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及时研究建立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产销区利益联结机制。

  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当前食物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有“跑冒滴漏”情况,应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抓实损失浪费严重的环节,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1)提升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机收减损。(2)加快仓储设施升级,建设粮食产后服务综合中心,优化调整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对粮库建设和升级改造进行专项补助。(3)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提高粮油加工技术水平,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损耗和营养流失。(4)扶持发展牧草谷子产业,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加强节约粮食工作,应从餐桌抓起,让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观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消费观。(2)开展反餐饮浪费专项治理,建立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规范,强化反食品浪费管理。(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持续节约宣传活动。

  五、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对食物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应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努力增加其他重要食物供给:(1)尽快摸清供需底数、资源底数,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数据统计体系,加强对居民食物消费数据的采集和研究,构建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大数据平台,制定出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总体规划,加快研究制定大粮食观领域的标准。(2)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宽食物来源渠道,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自给,提高肉蛋奶蔬菜供给量。(3)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种植业,发展畜禽立体养殖,建设肉牛肉羊集约化养殖设施。(4)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培育农业工厂等新业态,培育壮大食用菌、微生物蛋白产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远海养殖。

  六、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增强防灾备灾意识,提升应急保供能力:(1)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增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完善应急物资品种结构和储备布局,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加大仓储投资建设力度。(2)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食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3)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加强粮食期现货市场监管和资金管理,确保国内粮食价格稳定。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特别是大豆等进口依存度高且集中,建议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构建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加快建立粮食贸易数字化平台。

  七、提升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水平

  有些出席人员认为,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法治护航,要坚持立法和监督相结合,以法治方式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把有关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2)各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同向发力,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监督。(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粮、治粮,积极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粮食安全智慧监管平台。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11/t20231109_4328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