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祖国边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发布时间:2023-07-27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人大网

  

  图为隆子县扎日乡珞瓦新村。(资料图片)杨力 记者 刘枫 摄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时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我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七大工程”,坚持“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组织,工作上狠抓落实,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创建纵深推进,强边大事落实有力、成效明显。

  雪域高原新的经济增长带

  雪山脚下,绿草如茵,羊群正在悠然自得地吃草。日喀则市岗巴县岗巴镇门德村,占地36亩的绵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集羊圈、兽医室、试验室、饲草库房、饲料加工间于一体。“岗巴羊的品质远近闻名,我们采取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绵羊出栏率。”合作社负责人旺堆扎布说,“目前,全村78户303人加入合作社,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7万多元。”

  定日县陈塘村依托旅游业发展民宿和餐饮业;米林县琼林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0万元;隆子县珞瓦新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高山茶、灵芝种植等特色产业;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2022年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

  近年来,我区制定实施支持边境县乡特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试点示范工程取得积极成效,边境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不断带动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增收致富,21个边境县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普兰县普兰镇科迦村18岁的米久拉姆,从小学到高三,都享受着国家教育“三包”政策,家里没有花过一分钱学费。后来,米久拉姆考到广东上高中,从此走出大山,走进沿海发达地区,见识了祖国的辽阔与繁华。

  “要不是国家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可能我现在还在山上放羊呢。”活泼的米久拉姆笑嘻嘻地说。

  噶尔县典角村实现从“石头房”到“独家独院”的嬗变;札达县萨让乡冬季大雪封山封路成为历史;洛扎县杰罗布村水、电、路、讯、网应有尽有;隆子县珞瓦新村藏式“山居别墅”鳞次栉比;察隅县塔玛村村医尼玛通过远程连线实现胸痛患者线上医疗问诊……

  科学规范设置边境分类、边民补助;启动4个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建成边境小康村624个,边境户籍人口增长10.5%,边防公路通车里程增长3.7倍……

  此外,21个边境县市全部通油路,所有的边境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公路;持续推进主电网延伸覆盖,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力天路”,所有边境市地、边境县市和边境乡镇实现主电网供电;边境市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部实现县有初级中学、乡镇有中心小学和幼儿园。

  西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

  群山环抱中的日喀则市亚东县仁青岗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二层藏式楼房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条山间小道,从村口蜿蜒穿越原始森林、乱石峭壁,道路尽头是“云中哨所”——詹娘舍。

  仁青岗村达吉、次仁曲珍和普赤3名藏族老阿妈沿着这条崎岖的小路,风雪无阻为部队官兵们送菜、送信的事迹,在西藏传为佳话。

  边防战士守护祖国,边民群众守护战士。鱼水情深四十载,绵绵不绝谱新篇。如今,仁青岗村为边防哨所送菜的村民越来越多。父子接力、夫妻搭档、兄妹携手……拳拳家国情怀在雪域边关传了一代又一代。

  林芝边境管理支队羌纳边境派出所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这里,民警们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民警李冬雪成了孩子们的“专属警察妈妈”。民警孙彪、陈永胜等与当地联防队员、民兵经常联合巡逻防控。民警牛小亚把每位村民的事都放在心上,一件一件妥善处理,还经常为村民们义务劳动,让村民们直赞“牛警官可真牛”。

  近年来,日喀则、阿里、林芝、山南等市地大力实施美丽边疆同心守护行动,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守边,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营造了边境地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覆盖面和纵深度不断拓展。

  巩固边防的钢铁长城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在国家总体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幅提升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边民群众的爱国守边意识也不断增强。

  尼玛顿珠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普兰县普兰镇科迦村斜尔瓦组。从记事起,身为民兵的父亲边巴次仁隔三差五前往边境线巡逻的身影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讲,这里是中国的边境第一线,我们一定要为祖国守好国门,看好国土。”尼玛顿珠说,“将来父亲老了,守边的责任就交给我了。我老了之后,这个责任就要传给我的孩子,就这样一直传下去。”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长大的尼玛顿珠,从18岁起就参加了村里的民兵队,在科迦村边境线上和重要卡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尼玛顿珠告诉记者,斜尔瓦组往上翻过一座山就是中尼边境线,他们每次都要在两座界碑之间来回走上4个多小时,才算完成一次巡逻。此外,村里还有几处通外卡点,也需要民兵常年驻守。

  一晃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尼玛顿珠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看着父亲离家的背影而略显懵懂的少年了,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家庭,还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和民兵队负责人,管理着全村20多名民兵,循着父亲的足迹,实现着儿时的梦想。

  卓嘎、央宗数十年如一日以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玉麦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普兰县赤德村一代代民兵以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为祖国巡边守边;萨嘎县昌果乡摩托车巡逻队冒着风雪巡逻一百多公里的边境线;札达县巴卡村群众争当巡逻放牧的守边人……

  如今,西藏已全面开启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雪域儿女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边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的边境地区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原文链接:http://xizangrd.gov.cn/gzkx/43207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