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 | 一头蒜“长”出百亿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3-05-10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杞县五里河镇杨大庄村收获新蒜,蒜农喜笑颜开。

  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立足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特优产业,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自2023年2月1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大蒜,不仅是调味品,还能制成保健品。

  农民,既是蒜农,也是蒜商,既精耕“一亩三分地”,又放眼国内国际大市场。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链接”,就发生在大蒜之乡杞县。

  来看一组数据: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现有各类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年均交易量达200万吨,年交易额110亿元,产品远销中东、欧盟、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经过数十年发展,杞县大蒜已初步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乡村集聚新动能,杞县大蒜奏起“融合交响曲”。连日来,记者深入杞县调研,探究大蒜产业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从20万亩到70万亩好土地长出优质蒜

  眼下,正是早熟大蒜上市的季节。

  走进杞县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股浓浓的蒜香扑鼻而来。蒜农们正忙着把新采摘的早熟蒜分拣、装车、运往各地。

  “杞县大蒜口感好,品相更好。”来自北京新发地的采购商毫不吝啬地称赞。

  为何杞县大蒜这么受欢迎?

  “个大、周正、皮白、味足。”杞县大蒜行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新奇一口气说出8个字,进而补充,“论天时,这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论地利,土质条件好,矿物质丰富,钙、镁、硒含量比普通土地高2到3倍。”

  天时地利,贵在人和。

  从20世纪80年代杞县部分村子开始种大蒜,到2000年前后大蒜种植面积约20万亩,再到如今常年稳定在70万亩,历届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蒜农齐心协力搞生产,推动杞县大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因地制宜,科学种植。通过采用“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模式,当地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大幅提升大蒜产量和品质。

  在五里河镇杨大庄村田间地里铺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膜。“可别小看这层膜,它起到了保墒保温的作用,俺的大蒜产量明显提升,平均亩产高达2700斤。”蒜农康英学说。

  农业保险紧跟上,吃上一颗“定心丸”。2019年至2021年,当地政府采取“贫困户+银行+保险公司”的模式,累计拿出1900余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大蒜价格保险。2020年,大蒜市场价格较低,投保蒜农获得了395.81元/亩的价格理赔。

  创新金融模式,规避市场风险。杞县协调金融机构设立“种子贷”“蒜商贷”等专项贷款和“大蒜风险基金”。以“大蒜风险基金”担保,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发放贷款20亿元,解决中小企业和蒜农的资金难题。

  目前,杞县大蒜种植区域涵盖21个乡镇,总面积与总产量居全国县域第一位,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大蒜200万亩。2020年,杞县大蒜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1年,杞县大蒜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为51.56亿元。

  从“小特产”到“大市场”优质蒜卖上好价钱

  大蒜种得好,还得卖得好。

  经过多年发展,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快速增长。小小一头蒜,如何对接大市场?

  既做蒜农,又当蒜商。

  在杞县,几乎人人都与大蒜打交道。这里形成了以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为龙头的交易市场30多个,有贸易企业270多家、大蒜营销经纪人2万多名,年均交易量达200万吨、交易额110亿元,占全国主产区交易量的1/3。

  把控品质是前提。

  2023年1月,河南省唯一的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杞县,实现了大蒜“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该中心补齐了大蒜产业链条中的检验检测短板,为政府监管、外贸出口及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杞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主任于红光说。

  遇上蒜多价跌怎么办?

  “建大蒜冷藏保鲜库,把大蒜储存起来,既可错峰销售,又能保证周年供应。”杞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鲁桂芝说。

  在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排排连幢智能化冷库鳞次栉比。截至目前,杞县已建成多个大型现代冷库集群,年贮藏能力从2019年的50万吨提高到如今的107万吨。

  蒜商李凤玲感慨:“大蒜放在冷库里,能保存一两年,啥时候行情好啥时候卖,就算遇上‘小年’,收入也稳得很。”

  电商新模式,开拓新空间。

  “头茬新蒜,早上采摘、中午打包、下午发走。”杞园生鲜供应链有限公司主播金立娜正在直播带货。该公司五成大蒜销量来自线上。

  “销售触‘网’,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产业参与者收入攀升,农户精气神提升。”杞园生鲜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申鹏说。

  “拼多多大蒜交易量前10名商家中有9家杞县经销商,淘宝有5家。”杞县电商办有关负责人说,杞县年网络销售大蒜最高可达11万吨,交易额超5亿元。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受益是关键。

  “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定价收购+全网销售”……从产业各环节入手,多种联农带农模式,确保销售有订单、增值能分红,带动全县30多万亩无公害基地、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小蒜头变身金蒜头

  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新鲜生蒜发酵制成的黑蒜,酸甜软糯,是这里的“明星产品”。

  “经过60天到90天的高温发酵,大蒜产生褐变、熟化,变成黑蒜,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是原来的数倍。”该公司销售经理程传龙说,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从“白”到“黑”,一头大蒜的价值跃升了5到10倍。

  程传龙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黑蒜主要以云南独头蒜为原料,考虑到运输和原料成本,公司正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用本地多瓣蒜做成黑蒜。

  “近年来,杞县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成教授工作站、大蒜研发中心、大蒜研发成果转化基地,研制黑蒜、大蒜精油等多种深加工产品,从而实现大蒜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的全产业链生产。”鲁桂芝说。

  在科技加持下,杞县大蒜产品链“百花齐放”。80多家大蒜加工企业,生产脱水蒜片、蒜粉、蒜酥等10多种大蒜制品。这些产品登上东南亚、中东、欧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餐桌,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

  一业兴,百业旺。

  如今,在杞县,以大蒜为中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22年,杞县大蒜产业总产值达24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约50亿元,二产产值约62亿元,三产产值约130亿元。

  杞县大蒜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大蒜产业化发展。”鲁桂芝说,“下一步,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行走在杞县田间,数十万亩新蒜即将陆续出土。期待着又一个丰收年!

  短评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刘晓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河南以“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念好“土”字诀。立足本土,开发好优势乡土资源,培育新需求、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手段,注重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发挥好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从延津小麦,到西峡香菇,再到泌阳夏南牛,有平原农区,有丘陵山区,有粮食作物,亦有经济作物和畜禽产品,无不是立足乡土优势资源,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打好“特”字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路子,靠品种取胜,人有我优,靠品质争先,人优我精,靠品牌出彩,提高附加值。延津小麦有“中国第一麦”之称,当地在做强小麦产业时,将克明、鲁花等企业品牌与延津小麦区域品牌一并进行营销,互相支撑,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生的完整品牌体系,为全省特色产业品牌打造提供了借鉴。

  唱好“产”字歌。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产业集群,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正阳以花生产业为主导,涵盖从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生产性服务、加工、仓储、流通、休闲观光等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环节,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增值,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劲动力。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3/04-25/15695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