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聚焦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 “农田”变“良田” 饭碗端得牢——加快实现农业强省怎么干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3-02-17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河南日报记者 李运海

  立春过后,小麦起身返青,中原沃野“绿浪”翻腾。

  “小麦种在高标准农田里,那叫一个踏实!”2月14日,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感慨,春节后连下两场雨,土壤墒情好,麦苗长得壮,今年将再迎一个丰收年。

  邱守先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但因缺少灌溉设施,累死累活不挣钱。2019年,商水县打造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这里不仅有一流的基础设施,还配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等“硬核装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提供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农民只需“按一下按钮”“点两下手机”就能完成田间管理。在这么多高科技的吸引下,邱守先果断承包了2100亩土地。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惊喜真不少。他说:“过去,浇一亩地人工费就得80元,现在我动动手指头一天就能浇完所有的地,浇一亩地3元电费就够了。”去年,他种的小麦亩产超过1400斤,玉米亩产超过1200斤,全年一亩地“纯挣”超过1000元。

  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种地从看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高标准农田让种粮底气更足。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一般能产生1%—3%的新增耕地,完善了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田变“良田”,稳产有保障。“往年最怕春旱,小麦‘喝’不上水,影响后期分蘖。”淇县种粮大户孙梅臣说,“浇完一茬,少说也得半个月,离水井远的小麦就耽搁了。”

  如今孙梅臣种的330亩地都是高标准农田。2021年的水灾,冲毁了地里的所有机井。如今当地政府已修复了机井、排水沟、道路等各项设施。孙梅臣说,灾后重修之后,农田的基础设施更好了、更完善了,粮食高产稳产也更有保障了。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藏粮于地”。刚刚结束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省今年要抓住国家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变成高标准农田的机遇,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让更多的“靠天田”变成“高产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关系国家“饭碗”、农民钱包,容不得一点马虎。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未来一方面继续抓项目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

  根据《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我省要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增加粮食产能15亿公斤以上。目前,新乡“中原农谷”和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邱守先表示,今年将在周口市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再承包2000亩地种粮食,多种粮、种好粮。

  农业稳,天下安。高标准农田建设,必将加快实现农业强省,筑牢我省粮食生产基础,更加有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3/02-15/1531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