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不让青史尽成灰 ——读《明代平溪卫历史文化研究》之后

发布时间:2022-12-23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该书系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理论创新联合课题。

  黄松柏

  最近读了汪兴、郭征帆两位合著的《明代平溪卫历史文化研究》一书,生出一些感触。玉屏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为“黔楚襟喉,滇黔门户”,亦说为“为楚蜀之唇齿,西南雄胜之地”,因此,成了历代统治者放在心坎上的地方。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为了统治与发展之需,明洪武年间就开始在平溪(玉屏)设卫。此后,玉屏由以往土司治理进入了卫所建制的统治管理时代。平溪卫从建至撤历时337年。汪、郭两位的《平溪卫历史文化研究》全面深入研究了平溪卫这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作者以开拓的探索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水准,复原了玉屏建卫数百年的历史境况。为我们回眸历史足迹,审视历史得失,借鉴资政实践,丰富历史著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拓宽了历史视野。对明朝卫所建制的研究在洪荒的历史旷野开辟了路径,勾勒了图景,做出了独创性的地方史学研究的新贡献。

  汪兴,我们同为玉屏人,又共有文艺之爱好,可以说熟识以久。细读他的《王屏侗族文化》《玉屏箫笛》《贵州囤文化研究》等著作。总被他孜孜以求励志前行的创作精神所感动。他业余醉心于地方史与文化的研究长达20多年,全力投入其精力、智为、财力、体力,可谓倾注心血,其6部著作的出版发行,不仅业界产生了很好影响,在社会读者中也获得了广泛好评,取得的成果令人欣喜和感佩。

  《平溪卫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严谨求实的态度体现在各个方面。记得5年前的初秋,我在京城收到汪兴的一个信息,大意是,让我帮他去首都图书馆找一本叫《楚边图说》的书,为他收集摘录一些有关平溪卫的资料。《楚边图说》为明朝学者吴国仕所著,目前中国只发现两本,一本在北京首图,一本在南京图书馆。最后他赴南京,几经周折才找到这本书,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对于历史著作,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政治偏见和主观臆断,都是对真实历史过往的歪曲与亵渎,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和误导。汪兴、郭征帆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采摘有关平溪卫稀有而宝贵的文字,从这些星渺的文字中、片段中细密地去接续历史足音,拼接客观真实、鲜活有趣的历史图景。从容、刻苦、严肃认真地编创过程,是认识历史真谛的过程,也是其著作产生和投射历史光芒的过程。此书共参阅了明初至今600多年来的215部(份)著作和材料,可想参阅之宏阔,劳动之艰辛。史迹是会说话的历史,为了与他们对话、对视,汪兴深入黔东屯堡古址,探访周边碑文牌坊实地进行勘察,每样古迹的形体、其石头、文字雕刻都是他捕捉历史面貌的重要对象,他会深探细究,伏地辨认,徘徊思考。数年来,黔东有关古迹之地都留下他乐此不疲、风雨兼程的脚步。

  开阔的视野,清晰的史迹是这本书的重要特征。作者站在历史学专业的角度,客观而冷静地披阅那一段大明平溪改土归流的历史风云,以大明兴起为历史大背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大事件为骨架,细致而稳健推进和铺展几百年大平溪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黔东地区当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步的历史演进。宽阔性,多维度地展示历史成果和历史经验,使人们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辉煌与苦难。读过这本书,平溪卫走来的影子、走过的足迹和产生的回音都会清楚进入眼帘和耳鼓。

  看了这本书,对作者舍我其谁、拓荒前行的精神情怀肃然起敬。我们说爱自己家乡,是每个人的天性。但爱家乡不是空洞虚无的说教,汪兴、郭征帆两位在地方史学研究,特别是对当地300多年卫所建制历史与文化研究近为洪荒的状况下,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自觉地站出来,要为其家园的历史荟萃立传,白纸黑字,彪炳千秋。决不让青史成灰,他们毅然担承了卫所历史文化研究这一艰巨的工作。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文艺创作寂寞艰苦,史学的研究与撰写更是寂寞和苦上加苦。可是自从他们横下心,立下志,要写好这桑梓之史,他们苦乐其中,矢志不移。他们怀着梦和爱,历经6年多时间,无怨无悔、千辛万苦去做自己认定和担当的事,成于此书,是贵州关于明代平溪卫历史问题研究的补白,也为明代贵州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6111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