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我省统筹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2-12-14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我省统筹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我省统筹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了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和询问时认为,办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事关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聚力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导向,持续加大统筹保障力度,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对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沪苏浙相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为进一步统筹保障和推动引导各类高校分类分层次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和“三地一区”建设,不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强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构建保障教育多元投入体系。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注重通过加强政策、制度、标准设计带动多元多级投入,形成稳定增长、保障有力、动态调整的投入机制。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力度。优化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生均拨款政策,调整优化学科类别生均拨款系数,建立办学层次拨款系数,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立项建设单位上调一档予以倾斜支持,实行“生均+专项”的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对标苏浙沪,扩大高等教育发展专项总盘子,加大“双一流”高校、学科及高端创新平台等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当前部分高校资金紧缺的问题,并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资金用到刀刃上。同时,研究加大对国有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发挥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确保职业教育法关于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合理收费标准等规定落到实处。三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省属本科高校省市共建,支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社会服务合作,用好政府专项债券,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继续推进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激励机制,提高社会资金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重。

  二、立足本职,坚持立德树人。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管意识形态落实落地,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二是追求严谨踏实的校风学风。突出思想引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作为评价高校的首要指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强化高校追求卓越、注重质量的主体意识,不简单追求排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三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借鉴沪苏浙经验,完善高校教师培养、准入和管理体系,优化高校编制管理和使用方式,用好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引导广大教师潜心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书育人本领,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真正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找准定位,体现特色办学。一是注重引导分类发展。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和“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结合高校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点,发挥其所在城市的名片作用,建立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估,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定位不科学、办学同质化倾向、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多样化发展不够等问题。二是注重培养高端人才。高质量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年),构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打造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高峰学科群,加快创建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布局支持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新增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三是注重培养产业专才。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围绕培育壮大十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分类引导高校优先设置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补我省空白点的学科专业,逐年提高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占比,并坚持围绕产业、企业实际应用培养人才,力争到2025年,建成50个面向十大新兴产业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保有量达到200万人。四是注重培养技能人才。认真做好新修订职业教育法宣传贯彻,规范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院校的招生行为,建立统一招生平台,出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学校围绕企业转、校长围绕厂长转,把课程上在车间里、作业做在产品上、知识融在技能里、质量体现在就业上,实现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培养出更多“江淮工匠”,助推技工强省建设。

  四、开放合作,加强对外交流。一是强化部省共同行动。认真落实教育部与我省联合印发《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的各项要求,扎实开展学科水平提升、专业产业对接、分类发展推进、区域功能支撑、高端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创新等6大具体行动,尽快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双一流”高校协议。二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加强与国内一流大学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高校和学术机构合作,促进与北京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长三角地区高校来皖建立分支机构,支持高校联合创新教育实体平台,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建立长三角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深度合作,加大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共享的力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三是开展国际交流开放。推动我省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搭建完善“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安徽—马里兰高等教育论坛”“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合作举办“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

  五、提升水平,更好服务发展。一是推动高校整体提档升级。深化内涵式发展,依托省内优质的高校资源,推进“传帮带”,进一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既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又要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继续加强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及技能型高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注重发挥评价导向作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努力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情况,推动全省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激发内在动力、提升竞争实力。二是提升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聚焦国家战略要求,着眼安徽发展需要,立足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科技人才,尤其要主动融入“五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 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积极投身“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继续打造一批一流的学科平台、高端科研平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同时,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培养更多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支持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为各行各业培育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三是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破解高校侧重基础研究、关注学术价值较多而聚焦企业应用与市场需求较少的情况,支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协同攻关,加大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整合高校创新要素和资源,围绕科研成果的产出率、转化率、本土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引导面向企业寻找课题,提升高校登记科研成果和授权专利在全省的占比,搭建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平台,探索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支持机制,采用“研究+实践”的模式,建立学科专业、产业、创新创业、就业融合研究中心,赋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自主权,改革科研成果转化考核机制,完善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

  


原文链接:http://www.ahrd.gov.cn/article.jsp?strId=16678057940586101&strColId=d446fe13a1d943bf98e0552278230c64&strWebSiteId=1448865560847002&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