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科技强桂行动方案落实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2年9月2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国忠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科技强桂行动方案落实工作情况,请审议。
2021年7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科技强桂三年行动。为贯彻落实好这一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自治区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自治区科技领导小组为“指挥中枢”,统筹推进科技强桂各项任务,2021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科技强桂三年行动工作推进会,部署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工作,要求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设区市、区直各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组建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工作专班,由各牵头单位分头组织实施。2022年2月,自治区主席蓝天立组织召开自治区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专项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部署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工作。2022年5月,自治区召开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出席会议并讲话,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特别是今年年初,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配合开展科技立法调研。今年5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以后,第一个出台的配套性地方法规,为我区科技强桂行动和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法制保障。
一、 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年来,自治区各级各部门扎实组织落实科技强桂行动方案,积极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21年,我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3.51%,首次进入全国区域创新第二梯队;全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99.5亿元,同比增长15.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81%,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全区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68%;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33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13.7%;科技成果转化累计1300多项;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一)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基础不断夯实。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生物靶向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组建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其中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中获得全国第1名。国家级众创空间保有量34家。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个单位列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建立完善“院士后备人选—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2021年有3名院士后备人选成为中国工程院增选有效候选人,是历年来广西入围人数最多的一次。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8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93人,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37个。科技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联合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中国科学院近海海床地基与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创新平台进入选址阶段。
(二)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双链融合日趋紧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产业链科技支撑,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坚持“前端聚焦”,梳理项目和技术攻关“清单图”。通过摸底整理,形成与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关联的357家企业清单,明确266个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清单和148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并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6个方向的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玉柴研发的非道路用IE-Power农机动力总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中国首款农机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上汽通用五菱研发的首个自主产权EPS控制器成功下线;柳钢成功拉拔出直径0.15毫米帘线钢丝,再破广西记录,跻身国内一线水平;北港新材料研发生产了广西首个BA板新品,成为我区首家可生产宽幅高端精密带钢的企业;柳工发布第二代电动装载机,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推进“中间协同”,建立“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形成“6+2+N”科技项目体系,组织区内外企业和高校院所牵头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糖料蔗等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9个,通过“揭榜挂帅”,发布项目榜单48个,遴选科技项目17个。注重“后端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完善广西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建成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认定和布局建设广西药物提纯与冷干冻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1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三)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企业倍增计划。围绕各梯次企业发展需求,集中资源和服务力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逐步提升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2021年至今,全区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65家,向国家申请备案高新技术企业1797家、新认定瞪羚企业56家。全区有效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分别达到2858家、3313家和132家。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支持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大企业加快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实现“从有到强”的跃升。引导各领军企业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等方式,带动本行业内企业加快开展创新活动。已建设广西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广西低碳智能商用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广西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广西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广西特种矿物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技术创新中心,并推动创建国家内燃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甘蔗蔗糖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北投集团大跨径拱桥建造成套技术、柳工集团无人驾驶节能液压挖掘机、柳工欧维姆预应力锚具、玉柴集团国六发动机、南南铝加工高端航空铝材、北港华锡集团铟锡ITO高端靶材等重大科技成果国内国际领先。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2021年共有5951户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加计扣除金额243.3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60.83亿元。落实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政策,奖补资金近6.2亿元,惠及企业2020家。
(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加强现代农业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种业技术攻关。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先后发布了《“十四五”广西糖料蔗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十四五”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现代特色农业)2022年项目申报指南》,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6项,成功争取“广西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选育与装备研制及集成示范”、“北部湾陆海接力智慧渔场养殖装备与新模式”等两个部省联动项目落地广西;出台《广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年)》《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等广西种业振兴文件,全面加强我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2021年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24个,位居全国第4位,其中水稻223个位居全国第1位。2021年至今审定农作物新品种650个,新增获国家林草局授予林业植物新品种权1个。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重大引领性技术。强化农林业重大病害防控技术和装备开发。围绕农林牧业主要病害组织加强病虫害防控,进行新型防控药剂与综合防控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突破11项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抗病中兽药新制剂“肿节风三清颗粒”和“黄芩提取物注射液”已在全国31个省市推广应用,近三年产生经济效益5.3亿元。实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科技项目82项。加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立足广西特色资源优势,做强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家畜、家禽、渔业10大特色产业集群,做优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3大现代农业支撑,做精六堡茶、茉莉花茶、罗汉果、奶水牛、牡蛎等多个排名全国第一和全国前列的亮点产业,构建“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落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7.8亿元。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前已评选“广西好嘢”农业品牌共4批411个,品牌产品总产值达3200亿元。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管理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考核评优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措施,规范全区乡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管理。2022年,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5376万元支持乡村科技特派员计划。全区共选派5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共服务村(社区)种养基地、农户点10648个,实现脱贫村科技服务全覆盖。
(五)实施科技惠民工程,科技惠民领域不断拓展。科技保障医疗健康能效加强。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认定7个学科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中医药科研攻关,对36个中药民族药制剂进行质量技术提升,对759个中医药研发、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予以支持,推动新增8个品种通过或者视为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增第二类以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23件,12个新药品种(含原料药)、18个快速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技护航生态环境成效彰显。编制《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发布《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与产品指导目录(第五批)》,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现环境质量监测PPP模式示范项目全国“零突破”、全区“空—天—地”秸秆焚烧综合立体监控网“零突破”、首创秸秆焚烧指数概念实现预报能力“零突破”等三个“零突破”。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广西渠楠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治理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成功入选第十五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南宁市良庆区、桂林市荔浦市、玉林市容县、百色市乐业县4个县(市、区)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科技应用公共安全领域持续深化。以“3+N”模式建立广西智慧应急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试点建设,加强天气雷达、广西对流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建设,完成加密建设观测空白区、薄弱区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广西陆海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地震监测,监测能力由3.0级提升至1.5级,监测范围由天然构造地震延伸到塌陷、矿震、爆破、滑坡等多元化事件。科技支撑宜居城镇不断强化。依托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云网统筹和数据汇聚支撑“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为“城市数据大脑”提供电子政务外网、壮美广西政务·云资源;开展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行动,实施数据要素融合“百千万工程”,“爱广西”APP 掌上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提供超110项掌上政务和生活服务。
(六)实施创新功能区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质增效。积极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推进梧州、百色、贵港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对照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完成了申报创建国家高新区的自评报告。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增长率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入榜2022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柳州高新区在2021年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评价中获评优秀。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科技园区建设力度,2021年发行债券303.5亿元、2022年发行债券300亿元,共支持97个园区17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农高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出台《广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估实施细则》,启动建设崇左市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1年至今新认定广西农业科技园区37家,星创天地97家。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制定《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建设方案》,修编《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自评估工作,形成了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创造“桂林经验”材料,“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加速创新功能区要素资源集聚。推动贺州市获批建设国家火炬贺州平桂碳酸钙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广西碳酸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高端特钢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推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创新能力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区科技强桂和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一)财政科技投入偏低。大部分市县的财政每年安排的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还达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规定的2%和1%的比例,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我区的科技创新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创新重视不够,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全区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少,多数企业处于无研发投入、无科研人员、无科研平台的“三无”状态。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多,但融资渠道不畅、创新人才引留难、研发投入风险大等问题制约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加上国际形势和疫情冲击,企业生存压力较大,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下降,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减少。
(三)高水平创新平台少。我区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仅占全国的0.6%,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仅占全国的0.9%。中科院在全国各省(区、市)布局建设了115个直属整建制研究单位(包括科研院所、研究院、创新中心等)、50个四类机构(包括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我区是全国极少数中科院没有布局研究所的省区。
(四)高科技型人才紧缺。我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区大专学历以上人口占比为10.8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47%),在各省(区、市)处于垫底的位置。同时,由于缺少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难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精尖产业人才来桂留桂。
针对上述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认真研究分析,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责任落实,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科技政策落地落实落细。督促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来抓紧抓好抓牢,形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合力。以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为重点,以组织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为具体抓手,全力推进各项科技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见效率、见质量、见实效。
(二)精准配置资源,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科技创新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优化整合科技项目经费,把有效资源集中到“针尖”、“刀刃”上,深入开展科技“尖锋”行动,实施产业创新重大项目,推动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产业界出题,更好发挥行业部门在提出研发需求、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环节的重要作用,在高端制造业、平陆运河建设等领域谋划部署实施体现自治区重大战略意图的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项目,着力形成以大项目、好项目牵引产业技术攻坚的科技创新机制,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力争获得一批重大新产品等标志性成果。聚焦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加强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开展现代种业新品种研发,加快突破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共性技术难题,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提高科技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惠农惠民。
(三)强化平台建设,优化区域科技力量布局。推动高新区优化升级,推动梧州、百色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积极推动特色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靶向肿瘤学等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和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重点行业领域组建若干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为技术创新中心。用足用好区外创新平台载体,加大“创新飞地”建设力度。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鼓励建立科研、教育、产业、金融等多领域协同创新的产业研究院,引导中央直属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桂设立研发机构,支持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全区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围绕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选择部分高校院所,开展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联合专项试点,拓宽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渠道。
(四)做强创新主体,激发社会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扎实开展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专项行动,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企业研发向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五有转变”。发挥发挥好“科创担”风险资金池、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投资基金、“桂惠贷—科创贷”等政府类金融工具的基础支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加快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层次金融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五)加快松绑除障,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的宣传力度,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层次问题。加快研究出台《广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推进“三评”改革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全面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大力推行“揭榜挂帅”“直通车”“赛马”等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前提、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技术交易平台,构建互联互通、链接全国辐射东盟的技术交易市场,实现技术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完善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优化奖励提名制,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六)聚焦引才聚才,着力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厚土培植”,持续实施好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八桂学者制度,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开展“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站”工作。组织实施好企业首席技术官备案和培训计划,加强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坚持“带土移植”,以“项目+团队”等形式引育一批广西创新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人才团队示范平台、示范园区。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组织实施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推广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提高青年人才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比例,形成人才承担项目、项目支撑基地、基地反哺人才的良性机制。
(七)深化交流合作,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创新合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建设桂林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国(广西)—东盟科技城等重大开放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以创新开放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中科院实体化研究机构、近海海床地基与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创新平台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地广西。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和企业到我区创新创业,吸引北上广深等科技资源密集地区的创新平台、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团队来桂落户。
原文链接:http://dhzt.gxrd.gov.cn/html/art1752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人民...
2024-11-24自治区领导在拉萨市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