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关于《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05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人大网

《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现就《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和建议:

1.电子邮箱:gsrdfgw@sina.com

2.电 话:0931—8921040

(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

3.传 真:0931—8921040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9月1日。

附件:1.关于《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2.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2年8月1日




附件1

  关于《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2022年7月26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忠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条例的必要性

《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自2002年1月施行以来,对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条例实施已近20年,一些与全面依法治省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不协调、不一致等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亟需进行修改完善。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二是有效衔接近年来出台和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的权益保障力度,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地落实的现实需要。三是机构改革后,条例涉及的部分部门和机构有的已经取消,有的职能和名称都作了调整,为使立法与改革相衔接、相适应,也有必要对条例进行相应的修改。

二、修订草案的起草过程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计划,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会同省委政法委等单位组成工作专班,于年初启动条例修订工作。4月中旬,完成了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先后征求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全体理事、各市(州)党委政法委和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省直有关单位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对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多次修改。在此基础上,将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甘肃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送省人大常委会各工作部门、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州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建议,并赴省内部分市县开展立法调研,了解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对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人员条例(修订草案)》。7月8日,省十三届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原条例共7章30条,修订草案共6章40条。修改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调整了责任主体。原条例规定县级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具体工作,因2018年机构改革后不再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根据工作实际,修订草案将见义勇为人员评审认定、奖励保障的主体修改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见义勇为工作机构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评审认定,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将原来由民政部门承担的伤残评定等职责调整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二是完善了认定程序。补充细化了见义勇为行为的申报、核查、评审、公示、认定、复核等环节,明确了时限要求。根据民法典精神,将申报、举荐见义勇为特殊情况下的时限由原来的六十个工作日调整为三年。

三是规范了表彰奖励。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和贡献,按照县(市、区)、市(州)、省三个层级进行表彰奖励,增加见义勇为人员评选先进、休假、体检、疗养、依法免征个税等方面的奖励优待。

四是加大了权益保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在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经营、法律援助等方面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明确了相关标准和要求。加大抚恤力度,明确对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称号的牺牲人员,除按国家和本省规定落实相应待遇外,由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增发不低于二十万元的一次性抚恤金。

五是调整了个别章的内容。将原条例第五章经费保障的内容整合调整到第一章总则中,明确了见义勇为工作经费保障和基金使用管理。

修订草案还对部分条款顺序和文字表述作了修改。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修订草案,请审议。




附件2

  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见义勇为人员界定】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人员,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在抢险救灾、救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公民。

第三条【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认定、奖励和保障,适用本条例。

本省户籍居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被认定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其在本省的奖励和保障,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实施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与同级见义勇为工作机构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将见义勇为奖励和保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见义勇为工作机构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评审认定,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部门职责】公安、财政、卫生健康、民政、人社、教育、司法行政、退役军人、住建、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开展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六条【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及时、客观报道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刊播见义勇为公益广告,宣传和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第七条【基金来源和管理使用】省、市(州)、县(市、区)设立的见义勇为基金,应当依法募集、使用和管理。其主要来源包括:

(一)政府财政预算拨款;

(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赠;

(三)见义勇为基金收益;

(四)其他合法收入。

见义勇为基金支出范围: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

(二)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抚恤;

(三)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补助、救助、帮扶、慰问;

(四)见义勇为工作经费;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支付的其他费用。

见义勇为基金会应当建立健全基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每年向社会公布基金收入、支出情况,依法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和捐赠人监督。

第二章 评审认定

第八条【行为认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事迹突出的,应当认定为见义勇为人员:

(一)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权利或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进行斗争的;

(二)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或在逃罪犯等,侦破重大案件的;

(三)在抢险救灾、救人活动中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

(四)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第九条【申报推荐】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后,任何个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可以在九十个工作日内向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推荐或者申报。有特殊情况不能申报的,可延长至三年。推荐、申报时应当按照规定提交有关材料和证明。

见义勇为的受益人、见证人和相关单位应当如实为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提供证明。

第十条【组织评审】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接到推荐或者申请后,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委员会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需要以其他处理结果或者鉴定结论作为认定依据的,处理、鉴定时间不计入认定期限。

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由见义勇为工作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主动核查】见义勇为没有申报人、推荐人的,行为发生地的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可以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应当按程序组织评审。

第十二条【公开公示】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对拟认定的见义勇为人员,除需要保密的,应当在本辖区范围内对见义勇为人员及事迹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无异议的,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应当予以认定,并书面告知申报人、推荐人。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应当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评审委员会再次评审。

第十三条【申请复核及认定】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对不予认定的申报、推荐,应当书面告知申报人、推荐人,并说明理由。

申报人、推荐人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书面告知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市(州)见义勇为工作机构提出复核申请。

市(州)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书面告知申报人、推荐人和原认定机构。复核决定为最终结果。

第三章 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奖励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见义勇为表彰奖励活动。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五条【奖励类别】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一)授予见义勇为称号;

(二)颁发一次性奖金;

(三)予以记功奖励;

(四)其他奖励。

见义勇为称号包括“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

第十六条 【组织表彰】对见义勇为人员,由县(市、区)、市(州)、省人民政府分别予以表彰奖励:

(一)事迹比较突出、有一定影响的,由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并授予见义勇为称号;

(二)事迹突出、有较大影响的,经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申报,由市(州)见义勇为工作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并授予见义勇为称号;

(三)事迹特别突出、有重大影响的,经县(市、区)见义勇为工作机构逐级申报,由省见义勇为工作机构报省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并授予见义勇为称号。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保密规定】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除本人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公开进行。

第十八条【待遇优待】各级各类荣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同级劳动模范或者先进工作者待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组织见义勇为人员落实休假、体检、疗养等待遇。

第十九条【个税优待】见义勇为人员按规定获得的奖金、补助金、抚恤金、慰问金、救助金和奖品等,依法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四章 权益保障

第二十条【权益保障】见义勇为人员享有医疗保障、误工补贴、生活补助、伤残抚恤等优待,其人身安全应当受到特别保护。

第二十一条【医疗救治】对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抢救和治疗。

第二十二条【费用保障】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的,其医疗费、交通费、食宿费、护理费、康复费、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等有关费用,应当依法由加害人、责任人支付。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支付或者没有加害人、责任人的,按照以下办法解决:

(一)视同工伤情形的,按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支付;

(二)参加医疗保险的,按照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支付;

依照前两款规定未能解决的费用,由见义勇为基金支付或者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人民政府解决。

第二十三条【治疗期间保障】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在治疗期间,有工作单位的,单位应当视为正常出勤,不得扣减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无工作单位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且发生困难的,由民政部门按规定纳入相应社会救助范围。

第二十四条【致残待遇】因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落实相应待遇;不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按照《伤残抚恤管理办法》规定,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评定伤残等级并落实相应待遇。

第二十五条【丧失劳动能力保障】因见义勇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不宜在原岗位工作的,由所在单位调换至适合的工作岗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伤残保险,符合条件的,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辞退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第二十六条【抚恤优待】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符合烈士条件的,依照《烈士褒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不符合烈士评定条件、属于因公牺牲情形的,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予以抚恤。属于视同工伤情形的,按国家规定发放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遗属特别补助金。

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发放一次性补助金,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落实;无工作单位的由同级财政统筹解决。

第二十七条 【增发抚恤】对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称号的牺牲人员,除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落实相应待遇外,由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增发不低于二十万元的一次性抚恤金。

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可以适时走访慰问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对生活困难的发放慰问金、救助金。

第二十八条【基本生活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优先纳入低保;对因见义勇为致贫、致困、致孤、致残的,按规定落实社会救助、扶贫帮困、福利养老、孤儿保障等措施。

对因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以及遇到其他特殊情况导致生活困难的,应当及时予以救助。

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时,因见义勇为获得的奖金、抚恤金、补助金、慰问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见义勇为人员申请在见义勇为行为地落户的,在落户条件上享受优待。

第二十九条【就业创业优待】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家属就业困难的,人社部门应当优先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符合条件的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

见义勇为人员报考公务员或者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活动、自主创业的,市场监督管理、税务、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当依法优先办理证照、减免相关费用。

第三十条【教育优待】教育部门对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见义勇为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参加中考,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参加高考,按照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给予一定优待。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应当优先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第三十一条【住房保障】住建部门应当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者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优先安排。

第三十二条【人身保护】因见义勇为致使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三条【法律援助】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因见义勇为需要法律援助的,司法行政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请求支持起诉的,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支持起诉;申请司法救助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可以酌情高于普通司法救助标准发放救助金。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法律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负责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相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见义勇为行为不及时认定或者认定失误,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

(二)对见义勇为人员不及时救治的;

(三)拖延或者拒付见义勇为人员医疗费和其他费用的;

(四)对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近亲属未予保密、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打击报复、诬陷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

(六)贪污、挪用见义勇为奖励、保护经费的;

(七)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

第三十五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扣减见义勇为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的,由人社部门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第三十六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对致残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不进行适当调整的,人社部门应当进行批评,责令其改正。

第三十七条【法律责任】见义勇为人员被刑事处罚或者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撤销见义勇为称号,收回奖牌和荣誉证书,取消相关待遇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八条【兜底条款】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家属界定】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人员家属,是指见义勇为人员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依靠见义勇为人员生活的十八周岁以下的弟妹、见义勇为人员自幼依靠其抚养长大现在又必须依靠见义勇为人员生活的其他人员。

第四十条【施行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原文链接:http://www.gsrdw.gov.cn/html/2022/gg_0802/211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