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庆祝建军95周年 | 致敬最可爱的人

发布时间:2022-08-05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这是一支始终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英雄军队,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和平之师。

  波澜壮阔的人民军队史上,镌刻着许多英雄连队的足迹,他们从硝烟中走来,在战斗中成长、在传承中创新,乘着改革的浩荡东风,强固建军之本、铸牢强军之魂,彰显着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本色。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英雄连队,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庆祝建军95周年 | “三个不相信”凝铸精神丰碑

  

  “杨根思连”战士在开展战术训练。季鹏摄

  河南日报记者 王斌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特级英雄杨根思牺牲前发出的“三个不相信”铮铮誓言。7月30日,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政治指导员王玉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带记者重温了这支英雄连队的英雄宣言。

  1950年11月29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时任连长杨根思带领3排奉命坚守1071.1高地东南侧的小高岭,他们连续打退美军陆战第1师的8次疯狂进攻。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人,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8岁。

  1951年,杨根思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从此,“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成为“杨根思连”勇往直前的钢铁信念,激励着英雄连队一代又一代官兵不断开拓,续写辉煌。

  在“杨根思连”,每名新兵下连,学习的第一个英模就是杨根思,每晚集合点名,喊的第一个名字也是杨根思;每逢重要任务出征之际,全连官兵都要面向老连长雕塑庄严宣誓。老连长杨根思和众多革命先烈的故事,让战士们热血沸腾。“困难越多,斗志越高;挑战越大,干劲越足;对手越强,拼得越凶”,是战士们在“杨根思连”能感受到的一种特殊力量。

  而老连长的精神也指引着战士们在一次次考验中续写着一份份荣光。2016年7月,在南苏丹维和战场,面对大规模武装冲突,李磊、杨树朋冒着枪林弹雨坚守岗位,用生命践行“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2019年6月,战士付东旭高擎“杨根思连”荣誉战旗参加国庆大阅兵选拔,在接近40℃的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对抗身体极限,从所在方阵第二排位置调整为排头兵;去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暴雨洪灾,连队官兵奉命紧急驰援长葛、郑州两地,参与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如今,“杨根思连”正阔步前行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官兵们正砥砺血性胆气,让荣誉战旗始终高高飘扬,“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已凝铸成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钢刀连 永不褪色的“利刃钢刀”

  河南日报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胡瑞志 徐君强

  7月29日,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的野战训练场,一场实战化战斗演练正在进行,透过硝烟,记者看到率先发起冲击的队伍擎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钢刀连”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在“钢刀连”荣誉室里,“杀开民权门”“钢刀连”两面旗帜和几双被血浸染的手套,格外引人注目。“‘钢刀连’的荣誉室里没有钢刀,旗帜和手套就是官兵心中永不褪色的利刃钢刀。”指导员任帆动情地说。

  一条看不见的红线跨越时空,将两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串联在一起。

  1949年1月,在天津战役中,该连奉命强攻被敌称作“天津之标准工事”的民权门。面对密集火力,全连官兵勇猛奋战,将写有“杀开民权门”5个字的红旗插上了天津城头。之后,他们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反击,被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勇猛无敌、勇当先锋、勇于担当、勇立潮头”的“钢刀精神”融入官兵血脉,历久弥新。

  军改之初,空中突击旅首次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成为陆军由平面作战向立体攻防转变的标志性力量。“钢刀连”光荣地承担起由传统步兵向突击步兵转型的任务,一支能飞善打、快速反应的空中突击力量应运而生。

  而一双双破旧的血手套,就是官兵努力探索转型的历史见证。“一开始练索降,大家控制不好速度,抓绳比较紧,白手套在一次次训练中被血泡染成血红色。器材室保管员每天把损坏的、带有血渍的手套收集起来,时间长了,手套上的血色变成了黑色,装满了四个麻袋。”“钢刀连”尖刀班班长、二级上士王祥宜说。

  从没有教案、没有训练场地、没有专业装备的“三无”窘境,到如今偌大模拟机降场、专业装备设备、一体化空地联训,该旅实现空中与地面强强联合的换羽腾飞。如今,血手套激励着新时代“钢刀传人”奋勇争先、克敌制胜。

  前不久,在塞北大漠,钢刀连官兵搭乘运输直升机“蛙跳”至目标地域,悬停开舱、抓绳离机、顺势下滑,战斗队形随即展开,空中力量与地面力量“攥指成拳”,低空突防、战斗穿插等高难课目次第上演。在永不间断的红线牵引下,“钢刀连”官兵锚定强军目标,逐梦强军征程。

  

  虎头连 身为“虎头”当为先锋

  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通讯员 程致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支让美军闻风丧胆的部队——他们首批入朝,穿插三所里、血战莺子峰,九战九捷,赢得了“虎头连”的美誉。

  “咱们连的前身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某部,这面历经战火洗礼、残缺不全的‘攻守兼备’战旗,可是咱们的‘传家宝’。”7月28日,在第83集团军某旅“虎头连”连史馆内,连史讲解员杨小琥为刚下连的新兵动情讲述着这件“传家宝”背后的故事和“虎头连”的来历。

  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连队奉命随部队向三所里实施穿插。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14小时急行军145华里,连队先敌5分钟占领三所里附近高地,与敌人激战三个昼夜,打退了敌人十余次进攻。连队因此战赢得了“虎头连”的美誉。

  1951年1月,在朝鲜战场上,“虎头连”受命坚守汉江南岸制高点莺子峰。在方圆不到2000平方米的阵地上,连队官兵血战8天,击退敌人30余次冲击,战至仅剩11人,阵地寸土未丢。战后,“虎头连”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一等功臣连”荣誉称号和“攻守兼备”锦旗。

  如今,连队每年都会结合野营驻训或实兵对抗演习,组织对三所里阻击战进行实兵复盘推演。在重温光辉历史的同时,连队也会将平时总结摸索出的新思想、新战法融入对抗演习中。“虎头连”连长刘佳庆说:“我们通过这种实战化训练的方式,将‘忠毅勇猛、敢打头阵’的‘虎头连’连魂融入官兵的血脉中,并引导战士们思考,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能不能像先辈一样浴血奋战、坚守阵地,在强军征程上再立新功。”

  身为“虎头”,当为先锋。近年来,“虎头连”官兵始终秉承红色精神,从密林峡谷到雪域高原,战风沙、冒严寒、斗酷暑,不断向复杂陌生环境挺进,在生疏地域摔打磨练。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英勇顽强、誓死不退的铮铮誓言。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虎头连”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新的“三所里战役”。

  

  红军营 “打不烂、拖不垮、累不死”

  河南日报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蔡霖伟

  有一支以“红军”命名的部队,参加过井冈山会师,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又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在血与火中见证了我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这就是武警第一机动总队驻豫某支队“红军营”。

  盛夏时节,在“红军营”驻地,一场搏击对抗激战正酣。身材较为矮小的战士李清杰在努力寻找对手的弱点,突然他一侧身,一记扫堂腿把对手撂倒在地。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老排长鲁湘云带领8名战士靠一条小木船就打败了敌人的铁甲舰,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李清杰说,作为新时代“红军营”战士,我们更要敢于亮剑,不畏强敌敢较量。

  不畏强敌是“红军营”的底色。时间回到1934年11月30日的湘江战役,作为先头部队率先渡过湘江的“红军营”官兵,为保卫界首到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已同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三天两夜,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战士们无一人退缩。

  90多年来,这支诞生于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的队伍,经历大小战役战斗千余次,积淀形成了“打不烂、拖不垮、累不死”的“红军营”精神。1996年转隶武警部队,先后完成诸多重大任务,11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1998年,特大洪水肆虐,长江流域告急,“红军营”官兵40多个日夜始终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去年7月郑州抗洪抢险期间,网上一段视频中,一双泡得发白起皱的脚感动了万千网友。为了尽快恢复米河镇的面貌,连续多日抗洪抢险的“红军营”战士们,又不顾疲劳在没过脚踝的泥水里连续清淤近8个小时。

  比武竞赛中争先夺优的排长闫佳明、为参军三个月通过“专升本”的邓泽华、勇救落水儿童的班长张世杰……作为新时代“红军营”战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军营”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更应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征程上的赶考之路。”“红军营”大队长何天慈说。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8-01/1454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