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评论|中国民主的一份高分答卷

发布时间:2022-06-28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一个国家的民主状况如何?实践最有发言权。特别是在非常时期,我们更能看清一个国家民主的真实面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广泛蔓延,实际上是对各国的民主作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和检测。那么,在这场大考中,中国民主作出了怎样的表现?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最有说服力的观察样本。

  大考之下,中国民主显示出超强的稳定性。如果把新冠肺炎疫情比喻成一次压力测试,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中国民主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是压不垮打不乱的。以人大工作为例,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平稳有序地运行,人大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三年来三次全国人代会照常召开,把“精编版”开成了“精华版”;常委会会议加开成常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在“精”字当头、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立法工作按下快进键,把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作为立法工作的主战场,一大批国家治理急需、人民群众期盼的法律相继出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向前推进;秉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总要求,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频频出手,精准发力;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使人大代表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人民,在履职尽责中绽放最美风采;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全国10亿多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0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践充分证明,在危急关头、紧要时刻,中国民主是经得起考验的,是值得信赖的,是完全靠得住的。中国民主之所以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这是我们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党的领导使中国民主有了最可靠的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使中国民主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平稳有序地运行;党的领导使中国民主有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考之下,中国民主彰显出鲜明的共识性。如何理解中国民主的共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对中国民主的共识性作了极为深刻的阐述。可以说,共识性是中国民主的一个鲜明的标志,是区别于西方民主党派分立、民意撕裂的关键,也是中国一次又一次在危难之中凝聚起人民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奥秘。毫无疑问,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中国民主“共识性”优势的集中体现。疫情暴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次进行研究部署,全国上下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联防联控局面。这期间,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毫不动摇把全体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每一次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都是最能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最能反映人民意愿、最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并且实践证明最科学有效的。在这一过程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凝聚了最大共识、产生了最大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高度统一,我们才能够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紧紧依靠人民打赢这场战争。再来看疫情期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过。规划编制建议稿网上征求意见收到留言100多万条,提炼出1000余条建议;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认真审查讨论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意见建议;建议稿分别根据以上意见修改366处(覆盖1000余条中的546条)、55处……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这样一套广泛征求意见、充分交流讨论、统筹各方利益、消除各自分歧、凝聚最大共识的流程,就注定了我们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最大人民力量。

  大考之下,中国民主展示出主动的适应性。中国民主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断探索创新,是中国民主的一个重要品格。大疫之下,这一品格显示得更加充分。为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好全国人代会,我们调整了日程,压缩了会期,简化了程序,推出政府工作报告、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双版本”,精简高效,面貌一新;以网络视频方式组织“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履职初心隔屏激荡;国务院相关部门“云”旁听意见建议,民意传递与汇集更加灵活;科技加持,使全国人代会更加生动直观、透明开放……会议减少程序不简化内容,压缩时间不压缩效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适时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作出修改,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实践中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确认下来。在优化会议程序方面,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情况新问题,在前几年实践基础上,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明确常委会可以适当提前或推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召开,对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出席会议作了规定。近年来,人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加开常委会会议已成为常态。这次修改常委会议事规则,明确规定必要时可以加开会议。通过修改两个议事规则,在精简会议程序、完善表决方式、规范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等方面都有了新的举措,努力提高人大议事质量和效率。一位常年报道全国人代会的记者曾感慨地说,大疫之下,全国人代会展现出别样风采,人大工作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可以说,疫情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开好全国人代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进一步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和议事程序提供了新的素材。如何化危为机、与时俱进、主动求变,把疫情倒逼出的一些好的做法,变为常规化的制度设计,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大考之下,中国民主展示出强烈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人民性是我国民主的重要属性。中国民主是为百姓量身定做的民主,不仅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而且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人民性在人大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民心所望,人大所向。疫情来袭,全国人大常委会迅速作出反应,制定实施公共卫生领域专项立法修法计划,成立工作专班,对30件立法修法项目作出统筹安排,为战疫筑起法治长城;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疫情防控法律问题多次发声,促进各地依法、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冲锋在前,战“疫”一线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在疫情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从出台民法典,到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医师法,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再到起草并审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等;从连续四年围绕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到检查企业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实施情况,再到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脱贫攻坚等专项工作报告,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等……无论什么时候,人大工作始终以呵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激活发展活力,推动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为中国民主的人民性作出最好诠释。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中国民主以其卓越的表现,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反观西方民主被疫情打回原形、露出马脚,不仅失去了所谓“民主神话”的虚假光环,而且社会撕裂、阶层对立、国家失控加剧。读懂中国民主交出的这份高分答卷,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中国民主的优势所在,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让我们发自内心为拥有这样卓越的民主感到骄傲自豪!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206/f4140672df494d688fd5da8ee39df6b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