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年战三夏 | 麦向丰收 种下希望
6月9日,孟州市一处农田里,农机在田间耕作,播撒新的希望。白水平 摄
“河南通”点赞河南通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宋敏
20年来,年年到河南跨区机收,河北人常立华成了“河南通”,能说一口地道的河南话。
6月7日,在河南收麦近两周后,常立华要从新乡回河北。记者问他这些天走得顺不顺,常立华笑着说:“在恁河南一路通!”
淮河、黄河、海河,河南、河北、内蒙古,他和妻子就像候鸟,年年“三夏”循着麦香南下北上。
受疫情影响,今年“三夏”非同寻常。“会不会被隔离、被劝返?出门前心里真没底儿。”常立华说,跟河南的朋友多次沟通确认后,才将信将疑决定出发。
5月26日,夫妻俩雇好大货车,拉着收割机,从家乡石家庄市藁城区直奔我省叶县。
一路南下,担心的事一点点减少。
“高速公路非常顺畅,叶县的高速下站口设有农机绿色通道,优先查验。”常立华说,只要健康码、通信行程卡是绿色,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就可快速通行,凭跨区作业证还免了高速通行费。
顺顺当当到了叶县,收割机在地里欢实地忙活了几天。6月1日,常立华再次雇好货车拉着收割机,从叶县赶赴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平原示范区)。
一路北上,顺心的事越来越多。
来到晋新高速平原新区东站,经过和之前相同的查验程序,顺利下了高速。高速出口几百米处,有平原示范区设立的“收割机跨区作业接待站”。
进站后,消杀、查验、登记,还领到了免费的防疫包,里面有口罩、酒精、毛巾……“都是路上和干活时需要的东西。”常立华很满意。
“接待站还能为农机手提供免费核酸检测、临时休息和简餐服务。”平原示范区交通运输局运输管理科科长梁鑫磊介绍,接待站分设各乡镇接待区,由各乡镇派人点对点接走农机手,全程闭环管理。
常立华的目的地是韩董庄镇,已在网上提前报备,镇里的工作人员将他接到镇上。
接下来几天,夫妻俩沿着韩董庄镇的“U”形主干道,在黄河边的麦田间忙碌。
乡间奔走,暖心的事碰到不少。
韩董庄镇设立了农机手住宿点,食宿和核酸检测均免费,既方便了农机手,又多了一重防控。
“乡镇道路也很顺畅,一般十来分钟就能到干活的麦地。”常立华说。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提前养护维修了农机主要通行路段,不间断巡查道路,保障农机顺利进村到田。
沿途每隔2公里,就有一个农机手对接服务点,提供饮水、维修、联系地块等服务。“我们尽力做好服务,让农机手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大作业量。”韩董庄镇纪委书记尹世超说。
6月6日,在韩董庄镇朱贵庄村西头的麦田,常立华进行最后的抢收。马达轰鸣,割刀转动,麦田折射金光,散发浓浓麦香,一派丰收景象。
大规模机收以来,全省日投入联合收割机9.5万台,其中跨区作业(含跨县域)农机2.1万台。记者从省物流保通保畅专班了解到,截至6月8日,我省的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未接到一起因农机转运不畅通行受阻的投诉。
增产喜讯处处闻
河南日报记者 郎志慧 刘晓阳
“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6月6日,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打实收测产。
“亩产740公斤,比去年高约150公斤。”6月7日,延津县司寨乡小仲村万亩示范方实打实收测产。
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和省内专家见证了这两场测产,与村民分享意料之外的增产喜悦。
“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视察时殷殷嘱托。今年麦收“开镰”以来,河南8500万亩小麦已收获九成多。沿着收割线,从南到北,小麦增产捷报频传:
南阳宛城区种粮大户高新洋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600公斤,高于往年100公斤;周口全市大田亩产540公斤左右,比去年高出近40公斤;豫北淇县种粮大户李文周的地块位于受灾的蓄滞洪区,亩产最高竟达730公斤,比去年还略高……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多地小麦增产的消息,引起全网关注。有人惊讶:没想到产量这么高!有人质疑:怎么可能增产这么多?
惊讶与质疑,是因为河南去年小麦播种期遭受的“大难”让人放心不下:10多场大到暴雨造成罕见秋汛,适播期下限还有1000万亩小麦无法播种;越冬期一、二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减少10.9%,三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增长11.5%。
知道河南有多拼,惊讶就会变成惊喜,问号就会拉直为叹号。今年夏粮丰收保卫战,始于确保8500万亩播种面积的努力,继之,像呵护先天不足的婴儿,一系列晚播、促弱转壮技术措施,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有效促进弱苗转壮。200多天完美逆袭,成熟之时,满地落黄,熟相最佳,麦香冲天。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大灾之后的丰收、增产,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越是危难之时,越需要努力和底气。连年丰收,让人误以为轻而易举、理所应当,大灾之后的丰收,是河南打好粮食这张王牌的厚积薄发。
政策兜底,让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
“件件都帮到了俺的心坎上。”汤阴县任固镇种粮大户申国希说,当地政府不仅无偿提供优质种子,还给予农业综合补贴,免费对小麦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
面对近十年最复杂最差的冬前苗情和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超强度举措,中央财政用于夏粮生产的资金就超过60亿元,并时隔7年再次恢复“一喷三防”补贴政策。
把中央政策落实落细。河南投入财政资金5.92亿元,以豫南6市为重点,开展大规模赤霉病、条锈病统防统治,基本实现应防尽防;5月以来,全省各地落实资金5.3亿元,克服疫情影响,“一喷三防”基本喷防一遍,有力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全省累计下达27.18亿元补贴实际种粮农民。
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育成小麦品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种植小麦的85%以上都是自育品种,形成了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种子谱系,高产、稳产、抗逆性强。
郑麦136在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高产示范方,创造了亩产950公斤的新纪录,丰德存麦20在延津县通郭村千亩高产示范方同样刷新纪录……全省多地高产示范方大灾之后的测产新纪录,展现了河南良种的潜力和空间。
延津县小仲村郑麦136万亩示范方测产740公斤,“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经验做法,节本增效,示范推广更有意义。”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表示。
因受灾严重,李文周去年差点把地撂荒。农业专家郭天财多次登门,用晚播不一定减产实例给他信心。全省各级专家、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总结出一整套成熟的晚播及弱苗转壮技术,危难之时显身手。
这就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中原粮仓。对农业现代化的不懈追求,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综合机械化率接近100%,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硬核”实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一亩地增产一二百公斤,小仲村4400亩地将比去年增收近200万元。”延津县种子站站长李生堂算了一笔账。
新乡县种粮大户马有永种了4300亩小麦,粗略一算:“不仅弥补了去年大豆绝收的损失,还净挣100多万元。”
有网友留言,“后悔去年麦子种得少了。”
……
大灾之后的丰收、增产,照亮了河南农业现代化强省的梦想。
延津县黄淮海冬麦科研农场里,田间小路两旁,河南培育的几十个良种,满目金黄,彰显着中原粮仓的荣耀与担当;穿越中华农耕文明沧海桑田的数十种小麦近缘种属,肆意生长,见证着河南矢志寻找小麦中的“野败”,打破产量“天花板”,粮食安全重任的新担当已扛上肩!
国内首个粮损测试验证平台在洛阳研制成功
河南日报讯(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6月9日,在洛阳市偃师区高龙镇逯寨村的麦田内,机收后收集在帆布上的麦糠、秸秆等自动送入测试验证平台,再脱粒、清选、称重……不仅精确测出谷物(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粮食损失率,更是让未脱粒的小麦“无处藏身”、颗粒归仓。专家表示,此举标志着国内首个粮损测试验证平台在洛阳研制成功,填补国内农机收获粮损测试机械行业空白。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收获机械粮损测试验证系统主要由前置喂入部分、再脱粒部分和称重台装置三部分组成,运用自动化方式对谷物(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物进行再次筛选和称重。按照测定方法自动计算喂入量、脱粒机体损失、分离损失、清选损失、未脱净损失、草谷比、平均产量,并出具检测报告,得到谷物(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粮食损失率。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粮损测试验证平台的研发成功,在国内首次实现人工测试向机械化自动化测试转变,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极大地满足机收损失率测试准确性的需求,还能够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粮食收获环节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此次测试验证是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统一指导下进行。今年“三夏”期间,该粮损测试验证平台还曾在湖北襄阳进行测验验证和作业情况评价。
“高标准农田让俺日子过得甜”
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成安林
6月8日,焦作市首批市级“一村一品”小麦种植示范村镇——武陟县乔庙镇黄村的高标准农田里,麦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
“现在都是大型机械作业,根本不用俺操心。一年保底每亩收入1100元,年底还能二次分红。”村民黄振道说,“高标准农田让俺日子过得甜。”
2020年,黄村成立了“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2558亩土地整体流转给了合作社,并统一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土地规模化种植。这样一来,全村土地变成“一块田”,便于统一灌溉、种植、植保、收割,使耕种质量更优、产量更高。
“政策好、措施好、土壤好,再加上规模化种植,高标准农田种出丰收粮没有悬念,这两年黄村小麦产量噌噌往上涨。”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恒说,“我们这里土壤的黏土和沙土比例是三七分,透水透气性更好。去年秋季玉米被水淹后,我们抢种了白菜,结果出乎意料实现了大丰收,村民分红不少。”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为村里增加了耕地,还增加了集体收入。去年黄村出资将道路硬化了13条,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和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更有底气了。
“田成片”“路相连”“管网通”的高标准农田,不但解决了过去地块零散、土地坑洼不平、水资源利用率低等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还使小麦品质得到了提升。
“去年村集体毛收入超过了100万元,今年毛收入预计不会低于去年。”捧着籽粒饱满的麦子,张家恒笑声爽朗。
抢收抢种忙 田间“铁牛”欢
河南日报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邢博
6月9日,灵宝市西阎乡一望无际的万亩黄河滩地,一派繁忙的“三夏”抢收抢种热闹场面。
“今年,小麦两天时间就收割完毕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种粮大户常项生底气十足地说。在他的灵宝市项生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里,20多台收割机、旋耕犁、拖拉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一应俱全。
“小麦收割结束,得抓紧再复播一茬夏玉米,一年两茬,小麦、玉米都能收。”常项生掰着指头算着接下来抢种的日期。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不仅能侍弄合作社的1000多亩地,还能服务周边2000多户农户的1.8万多亩田地。”刚下了收割机,常项生又登上一台旋耕机,娴熟地操作起来。
放眼望去,黄河滩地一台台小麦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宛如“撒欢”的“铁牛”,奔跑在田野里。
“现在新型机械100到200马力都很普遍,每小时要比以前小马力机械多收割三四亩,效率高着呢!”说起农业机械的变化,常项生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是更新换代的农机,还有农机补贴,都让农户尝到了甜头。据灵宝市农机局统计,今年“三夏”生产,灵宝市共投入农业机械设备8649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182台,1900余户农户享受到了农机补贴红利。
如今,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从种到收,广泛使用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抛撒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的“一条龙”技术,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灵宝市农机局科教科科长杲江华介绍,今年麦收,农机手不仅接受到机械操作技能、机收减损技术等培训,还能享受到农用柴油优惠供应、农机用油绿色通道等政策。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6-10/14310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中卫市:多举措强化财...
2024-11-27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开展...
2024-11-27金凤区: 调研国有自...
2024-11-27石嘴山市:调研贺兰山...
2024-11-27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
2024-11-27青铜峡市:视察“两县...
2024-11-27强化人大监督质效 助...
2024-11-27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
2024-11-27兴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
2024-11-27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