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金声“豫”振 “凤”韵长存

发布时间:2022-05-30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穆桂英”形象深入人心。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供图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郭歌

  5月29日晨,百岁老人马金凤安然离世。

  消息传来,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很快响起了戏迷们耳熟能详的“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网友纷纷发表评论,深切缅怀这位豫剧大师。

  我省众多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回忆起他们和马金凤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2020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郭汉城、杜近芳、尚长荣、马金凤、蔡正仁、刘秀荣等老中青少四代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荣誉教授,已是98岁高龄的马金凤在收到总书记回信后,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激动地说:“很荣幸。把戏唱好,把学生教好,是我的任务、我的使命。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就宣传豫剧。只要还活着,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2019年,老人最后一次登上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舞台。一曲《穆桂英挂帅》风采不减当年,台下掌声不断。

  省剧协秘书长蒋愈红说,马金凤大师是豫剧的见证者、践行者、推动者,她的逝世不仅是河南戏剧的损失,更是中国戏剧的损失。她用90多年的舞台实践诠释了一位戏曲演员的初心和使命,她生前曾无数次深情地说:“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2011年,马金凤被授予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是:昵称剧坛寿星,美誉洛阳牡丹。她因豫剧而年轻,豫剧因她而璀璨。她拥有四代观众,她寄托着五大名旦的历史挂牵。马派艺术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挂帅,她演绎着九十登台的梨园神话。她是不老仙。

  老人是豫剧大师、豫剧马派创始人。舞台上,她始终对艺术有一颗敬畏之心。她的嫡传弟子柏青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80多岁的老人演出排练时坚持把棉衣脱掉,她说,我跟大家一样,认认真真地排练。柏青说:“马老师一生对表演要求很严格,她从小学艺,一直演到两鬓如霜,把舞台当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近百岁仍在“挂帅”。马金凤,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戏剧是为人民服务的

  “戏剧是为人民服务的,演员的生命就是在舞台上。我是人民的演员,必须到人民中间去,到群众中间去!”这是马金凤生前常说的话。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称赞老人是国宝级的艺术大师,心怀人民,为人民而歌,为百姓而唱,她为人民讴歌了一辈子。范军说:“观众一看到马老师都非常热情,她也是紧紧拉住观众的手,一点架子都没有,这些点点滴滴就像昨天一样。我特别想念,也舍不得她。马金凤大师真的一辈子为人民耕耘,为百姓演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老人常常教导弟子学生,要“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她的为人,对马派弟子影响根深蒂固。柏青说:“她给我们说,一定要不争不抢,老老实实把戏演好,心中装着老百姓,回报社会。”

  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马老晚年时唱戏依然字正腔圆,讲话铿锵有力,只要家乡有需要,就义不容辞地赶回来。虽然身在青岛,但她时刻惦记着家乡。我们一上班就要召集河南戏剧界演员学习马老师的精神,继承好、发扬好马老师德艺双馨的艺术精神。”

  马金凤对观众好,观众也真心喜欢她。有网友留言说: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

  戏曲舞台的常青树

  马金凤的艺术生涯可以说一直伴随着豫剧的发展变化,在锣鼓铿锵中,艺术新花不断绽放。

  有网友留言说,马金凤很早时就把山东梆子巧妙地融入到了豫剧之中。她饰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地方戏唱出中华魂,新行当一炮震乾坤。”

  蒋愈红说,马金凤大师不但开创了中国戏曲“帅旦”行当,还是戏曲舞台上不老的“常青树”。她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更是豫剧艺术的一座丰碑,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深深刻在几代人的心中,成为豫剧艺术的不朽经典。

  2007年,已经80多岁的马金凤与京剧大师梅葆玖联袂演出《穆桂英挂帅》,大胆尝试“京豫两下锅”,两位艺术家第一次在河南共同演绎这段“梨园佳话”。

  李树建说,马老师对豫剧普及、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豫剧演员来说,一生中能创造一个流派、创造一个行当的人非常少。马老师一生中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在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把咱豫剧发展兴旺

  作家老舍曾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

  数十年来,马金凤扎根洛阳,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豫剧名家名角。

  1957年,梅兰芳将一顶点翠凤冠送给她,见证师徒关系。2019年,她复赠点翠凤冠给洛阳弟子关美利,寓意传薪;同年9月,洛阳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揭牌,“马派艺术传承人班”开班。

  为弘扬豫剧艺术,多年来,洛阳多所院校都留下她辛勤耕耘的足迹。她曾说:“培养下一代是我的重要任务,我有信心把下一代年轻的戏曲工作者帮助好、教好,叫他们接我们的班。我有信心把咱豫剧发展兴旺!”

  晚年,马金凤跟随儿子在青岛生活。去年12月,百岁生日当天,她说:“我虽然人在外地,但始终热爱洛阳!”

  马金凤走了,“穆桂英”仍在。

  

  豫论场 | “穆桂英”仙逝精气神永在

  悦连城

  5月29日早晨7时15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病逝,享年100周岁。

  对于年轻人而言,“马金凤”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但在戏迷们心中,马金凤永远是头戴凤冠、手持令箭,威风凛凛的巾帼英雄穆桂英,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中气十足,堪称一代河南人的戏曲启蒙。

  5岁学艺、7岁登台,90余载的舞台人生,马金凤的“马派”豫剧艺术,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1954年,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一声“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成为绝响;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成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1963年,老舍先生在《观豫剧〈花打朝〉》中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

  艺如其人。舞台上的“穆桂英”,唱腔高亢、嗓音清脆;生活中的马金凤,平易近人、性格爽朗、精气神十足。作为豫剧名家,她在花甲之年,仍活跃在舞台一线:“穆桂英能53岁又出征,我为什么不能花甲之年出征呢?”作为艺术的“播火人”,她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在一场场演出中磨砺技艺,得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喜爱。马金凤的一生,是用行动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生。她所演绎的“穆桂英”,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如今,马金凤大师溘然长逝,舞台上再也看不到那位身姿矫健的“穆桂英”,但“穆桂英”精神却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肆虐,一位在武汉隔离病房中为患者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河南姑娘走红网络。她叫李俊姗,是我省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成员,因为一段唱腔,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当代穆桂英”。舞台上,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与敌寇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舞台之下,以李俊姗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战。事实证明,优秀文艺作品,的确具有超越时空、抚慰人心的力量。

  大师已去,浩气长存。如今,再打开播放器,听一声高亢嘹亮的“辕门外三声炮”,感慨、沧桑、欣慰……一时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5-30/1425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