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动态 > 正文

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 | 六盘水钟山区人大:乡村振兴中飞出一群“领头雁”

发布时间:2021-09-22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一支运输队伍的组建,打通了菜农数十年来狭窄的销售渠道,让千余亩蔬菜产业得到提质增效,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全面实施;

  一户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发放,有效促进邻里纠纷的化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个农家餐馆的开设,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让村庄的餐馆旅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了村民共同富裕;

  这些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各级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一个掠影。

  自全省“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以来,六盘水市钟山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开展这一主题活动作为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担当作为、发挥作用的重要举措,以强“三能”为重点、建“三园”为支撑、育“三风”为保障、促“三治”为基础、抓“三带”为根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的引领、示范、纽带和带动作用,“助跑”钟山乡村振兴。

  

  以强“三能”为重点 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以强致富带头能人、技术推广能人、农村经纪能人为重点,发挥人大代表在产业兴旺中的引领作用,助推了大桥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链条延伸。

  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是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菜蓝子”基地,种植品种单一、销售渠道狭窄、价格竞争缺乏优势一直制约着当地百姓的发展。

  为此,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李斌通过学习种植技术,把自己家在坝区的4亩地改成菜品大棚进行试种。没想到,他的创新成功,成了技术推广能人。

  接下来,李斌通过蔬菜试验项目的实施、田间地里的推广、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选出了14多个优良蔬菜品种进行推广,逐渐提升了大桥菜农们的蔬菜种植水平,让1200亩基地,年产蔬菜1.5万吨,产值3800万元。

  镇人大代表、村委会原主任周珍龙,则是菜农心中的“蔬菜诸葛亮”,被大家称为“农村经纪能人”。

  为了改变当地蔬菜以往只靠中间商收购和被压价的模式,周珍龙通过市场调研,与村委会一道整合村里现有的物流、经销者资源,借助村委会和蔬菜协会、合作社等平台,创建了一支蔬菜运输服务队伍,从而带动了多支队伍的应运而生。如今,作为大桥蔬菜的经纪能人,他让基地的蔬菜实现了统购统销,集中销售到市中心城区的多个农贸市场及多家大型超市。

  致富带头能人李兴权,一家九口人,主要从事蔬菜种植、销售产业,多的时候种植蔬菜200多亩,产值300多万元,加上销售收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达80余万元,人均将近10万余元。

  “在大桥兴旺的蔬菜产业中,人大代表既谋划,又实干,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镇党委委员王昆说。

  

  以建“三园” 为支撑 架起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

  “了却揪心事,除掉烦心愁。”在钟山区木果镇新丰村6组,一座搭建在一条深沟上的小木桥,书写着这句暖心话。

  这座连心桥,是人大代表“民之所想,我之所向”的真实写照。

  2020年6月,家住新丰村7组的镇人大代表许永伦前往六组办事时,村民王胜余反映,附近人家长期往他家旁边的水沟里倾倒垃圾,不光污染了环境,日积月累的垃圾还漫过了沟坎,阻断串户路,造成行路难。

  经现场查看村民反映的情况属实后,许永伦立即将此事上报镇人大转镇政府办理。

  “时值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小康菜园建设。镇政府就决定废物利用,把旧房拆下来的柱头、木板等作为原材料,清除垃圾后,花3000元的人工费在岸上搭起了这座带亭子的小木桥。”镇人大主席团负责人罗福兴说,经过一番装扮,小木桥变成了一处小景点,命名为“代表连心桥”,此后村民再也没往沟里倒垃圾。

  “连心桥”的打造,也触发了新丰村关于如何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思考。

  于是,新丰村顺势而为,提出了“以建设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为支撑,发挥人大代表在生态宜居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的发展思路。

  “没有产业支撑,大家荷包里没钱,谈什么都是没用的。”这是镇人大代表安才富的口头禅。

  安才富充分利用群众信任且又懂种植技术的优势,因地制宜,带动全村种植蜂糖李400余亩,示范种植烤烟500亩,给老百姓支付的工资年超20万元,一年下来群众增收50余万元。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广大村民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千方百计寻找致富增收门路,现新丰村六、七组就有养殖大户3户,其中村民王伟主要从事烤酒养猪,多的时候养猪400余头,蔡昌海养蜂400余箱,年产1000余斤蜂密,收入近20万元。

  事实上,发挥人大代表在生态宜居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许永伦、安才富只是一个缩影。

  在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三园”建设中,不管是村庄环境整洁、农户环境卫生月评比、勤劳致富、政策入户宣讲、生态建设,新丰村都聚焦政策落实,充分发挥代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势,通过示范带头“讲”、亲力亲为“督”、比学赶超“带”,形成以人促户、以户促点、以点带面的辐射功能,让该村生态宜居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以育“三风”为保障 树新时代文明新风

  围绕海螺村以“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保障,发挥人大代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思路,让村民从思想上、文化符号上有了更多的归属感、认同感,从深层次记住传递文明、相守淳朴的那缕情结。

  海螺村共有镇人大代表6名,在钟山区保华镇人大代表、海螺村党支部书记陈林看来,“既然当代表,就该干点事!”

  种植万寿菊1000亩,依托花开时节举办万人以上规模采花节;种植魔芋200亩、种植半夏700亩、花椒3371.4亩,增加农户收入;引进外商种植香药草1057亩,种植草莓200亩、西瓜12亩,组织城里人进村采摘、观光石林、吃农家饭……这些,都是陈林“上任”以来交出的“政绩”。

  除了引航村里经济的发展,海螺村还不断通过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农村书屋、“三风”义务宣讲队入户宣讲等为载体,转变村民思想,重视孩子的教育,以此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养。

  孩子上大学,村里发奖励。从前年开始,陈林就向周边企业“化缘”,加上村合作社出资部分,一起资助村里考取本科的大学生。“2019年筹资5万多元,奖励了12人,每人4000元;今年考取8个,每人奖励了2000元……”

  60后的镇人大代表文闽群,是村里尊老爱幼的模范。在她的带动下,嫁进村里20余年的路慧,也成了孝敬公婆、从不让公婆自己洗衣服、从不和邻居红脸拌嘴的典范。为此,她们成了村里“三风”的践行员、宣传员、指导员。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大代表的奉献,也感动着村民。家住8组的汪进福,就将自家的一间屋子腾出来,无偿贡献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做海螺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室。

  

  以促“三治”为基础 夯实基层治理体系

  走进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塘村七组,串户道路整洁,路旁繁花似锦,精致的民宅掩映在绿阴下,尽显乡村的那份美丽与静谧。

  “自治、法治、德治——坚持三治并举,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在休闲小广场北面一宽大的墙体上,绘着这样一幅巨大的标语,与南面墙体上 “三字经体”的《村规民约》,遥相呼应。

  在不远处的镇人大代表李鑫家,一间挂牌为“新塘村人大代表选民接待点”的屋子,干净整治,墙上挂着《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制度》《人大代表值班表》;四方桌上,整齐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接等群众登记表》等书籍和资料。翻开登记表,详细记录着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到邻里纠纷、小到夫妻吵架,抑或妯娌拌嘴。

  “关于人大代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纽带作用,均是通过这个小小的选民接待点辐射出去。”村支两委负责人勾忠说。

  作为人大代表的李鑫,他不光认真履职,同时还是村民的“大管家”,谁家红、白喜事,少不了他当“管事”。在七组村民的心中威信极高,讲话很有分量。

  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治理中的纽带作用,新塘村“以创建培育治理有效示范点为目标,以促‘自治、法治、德治’为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1月,民法典实施后,新塘村借助李鑫等人大代表在村民中的威信,成立宣传队,通过组织村民到选民接待点、或借助红白事结束后村民“团火堂”等机会,集中学习民法典,极大地增强了村民学法、守法、敬法、用法的意识。每家发放一部《民法典》,这是李鑫的目标。“不识字的,我们利用院坝会、火炉会等方式,点对点对读给他们听都行。”

  目前,每户一部民法典的目标在二、三、七组已经实现,将陆续在其它村民小组落实。

  今年以来,李鑫等人大代表已组织村民开展4场院坝会、16场火炉会,近千名村民学习了民法典,将20余个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等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民法典“典亮”了新塘村百姓的生活,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典范。

  

  以抓“三带” 为根本 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居住在钟山区月照街道双洞村的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十年前的2010年,那时的他们年人均收入仅有3300元,10年后2020年,却增加到了15693元,翻了近5倍。

  收入的增加,与月照养生谷景区的打造密不可分,也得益于乡村振兴中的“三带”。

  近年来,钟山区在双洞村打造了月照养生谷景区。依托月照养生谷景区资源优势,双洞村以组织带动、示范带动、产业带动为根本,发挥人大代表在生活富裕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促进了村民共同富裕。

  在组织带动中,双洞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按照“将致富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党员致富带头人选拔为干部”的思路,2015年以来共引导12名致富带头人申请入党,帮助6名党员转化为致富带头人,培育4名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有效发挥能人带动作用。

  在示范带动中,连续两届区人大代表的双洞村村民马友慧,成为了村里首个吃“旅游饭”的人大代表致富带头人,她示范带头开办的“乡村几道菜”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4000人次,创收40万元,解决当地7人就业,人均每月增收达2000余元以上。在马友慧的带动下,如今,双洞村农户已开办22家农家乐和27家客栈,床位数达921张,景区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年均收入达1135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尤其是旅游旺季的七、八月份,27家旅馆平均每日接待游客800余人,日收入达9.6万元。

  在月照街道马坝村,提起熊兆美无人不晓,她是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街道马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一名省人大代表。她用自己的蜡染技术在双洞村瑞士风情街开设了蜡染刺绣工作室,举办了民族手工艺培训班,周边寨子的苗族同胞250余人参加培训,带动刺绣作坊12个,20余人就业,产品除销售周边地区外,还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人。人大代表在大桥、新丰、海螺、新塘、双洞等村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只是钟山区人大常委会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代表应有作用的一个缩影。

  蓝图已然绘就,扬帆正当其时。当前,钟山区69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在各自岗位上,用汗水和勤劳演绎人大代表的感人故事,书写魅力钟山乡村振兴事业的美丽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xwzx/rdjj/470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