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成都市青羊区:秉持真调查真研究真落实 激发老旧片区蜕变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9-21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人大网

  

  调查研究是人大工作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之先、监督之要、决策之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其中的“效”是指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出实招,见实效。

  青羊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久久为功,秉持真调查、真研究、真落实的工作思路,把调研成果转化应用作为调研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做到成果不转化不松劲、转化不彻底不放手,在履职推动转化应用上下足功夫,做实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积极发挥以研资政、以研辅政的重要作用,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中把“问题清单”转变为“履职清单”,真正让党的传家宝在地方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焕发新活力。

  

  

  

  缘起“小关庙现象”

  

  小关庙社区属草市街街道,北至府南河、东至红星路一段、南至玉沙路、西至太升北路,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因辖区内有关羽和关平“关帝庙”“小关帝庙”而得名,辖区内共有大小街巷19条、居民院落78个,其中约90%为“老破小”院落。作为老成都烟火气息较浓厚的社区却因“老破小”面貌,影响了辖区整体形象,并且由于基础设施配备落后缺失,成为城市风险的高发区和应对灾险的薄弱区,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呈现持续减弱。

  2022年,随着三哥田螺、罗二火锅、孙婆婆美蛙兔为代表的餐饮商铺将老街、老院景致与味道结合,共同赋能新的美食IP。通过张贴着老成都照片,主动讲述老成都故事,尝试引入川剧变脸、滚灯等民间艺术,再现老成都的生活韵味,积极营造“老成都烟火味”气氛,并依托小红书、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带来了“大流量”,不断吸引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让原本凋零的“羊肉一条街”出现提档升级的生机。

  为贯彻落实建圈强链打造青羊“幸福城”的工作部署,持续增强小关庙片区夜间经济活力,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以“小关庙现象”为切口,立足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助推片区餐饮消费提档升级、做优做强片区特色美食功能的目标,统筹调研任务、步骤和方式,组织代表和相关专家,深入小关庙社区和部分餐饮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在向区委报送的“小关庙现象”专题调研报告中,指出小关庙片区缺少景观设计及场景营造、特色文化属性表现还不够强;公建配套设施滞后、市容环境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北书院街院落店铺的硬件及配套整体趋于老化、存在消防安全风险隐患等现实问题,并结合《成都建设国际美食之都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明确街区定位和功能、加快新老文化元素的融合、完善公共秩序配套建设的工作建议。

  

  

  

  找准症结议良策

  

  调查研究的目的重在运用,关键在解决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促调研成果转化落实与人大系统工作有机结合,努力推动政府部门拓宽调研成果的应用渠道和途径,积极助力调研成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转化应用。

  为促使“小关庙现象”具有持续发展活力,推动从点位打造到成片推进,区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区级相关部门、属地街道通过有机整合文化和载体资源,用好老房、老院和老街等“道具”,讲好小关庙街区文化故事,着力打造浓厚烟火味的市民生活空间,进一步激发老旧城区新活力。

  依托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机制借势破解民生“难点痛点”。老旧院落改造及城市更新一直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青羊区作为成都市建成最早的老城区,辖区内老旧小区数量多、现状差,据统计“十四五”期间(2021—2025)全区需改造院落619个,涉及居民5.78万户,涉改小区(院落)个数和户数分别占全市的27%、30%。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积极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并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制定“常态化跟踪监督、半年听取汇报、年底集中视察、大会工作评议”贯穿全年的项目监督工作计划,着力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促使老旧小区展露新颜、焕发新机,让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发力点。在项目推进实施中,推动政府坚持一盘棋考量、科学化推进,突出以人为本、安全为重、功能为先、治理为效,探索形成具有青羊特色的老旧小区改造“1144”工作法,草市街等5个街道8个片区的老旧小区连片区域改造成效明显。在监督老改的同时,促进区政府及相关区级部门把老旧小区改造与背街小巷提升、特色街区打造、绿道建设、绿化景观改造等工程结合起来,进行片区综合开发提升,实现“规划一片、配套一片、改好一片、管好一片”;做到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基础上,筑牢公园城市绿色本底,凸显青羊深厚的人文底蕴,延续历史文脉。

  运用集中视察借智寻求可复制经验。青羊区作为四川和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集聚成都中心城区约70%的历史文化资源。2023年,成都首个艺术社区——祠堂街艺术社区正式开街,街区以历史为底蕴、艺术为核心、商业为载体,吸引如MISBHV全球首店、观夏to summer、Patagonia、木木美术馆等西南首店进驻其中,形成一个集时尚、潮流、艺术、文化为一体的街区,成为了成都现象级IP和网红打卡地。为探索赓续城市文脉、优化空间载体的有机更新可复制新模式,不断丰富“以文塑城、以文润城、以文兴城”内在表达,着力提升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文资源创新性转化与发展的能级,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大代表通过实地参观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祠堂街特色街区有机更新项目开展集中视察工作,并形成《关于祠堂街特色街区项目改造情况的视察报告》,提出要高度聚焦“人文青羊”建设和天府文化公园地标打造工作,有效推动全区重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通过重塑街区风貌激活城市记忆大力,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工作建议。通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为复制祠堂街经验,推动小关庙片区在历史文化基因挖掘、既有建筑修缮、创新功能业态植入、提供多元化生活消费场景等升级赋能方面找到了可对标的现实模板。

  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借力激发发展动能。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原旧老厂房成为了闲置地,也成为被遗忘在城市里的时代建筑。如何从老厂房中发掘出新价值?老旧厂房的转化利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商业投资者的智慧。区人大积极发挥区人大代表经济、文化、城建、社会建设等专业小组作用,立足各自岗位和专业特点,结合草市街街道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实际,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促进代表通过调查研究后建言献策,提出以自主改造为主、社会力量介入、原址统筹改造、整体业态提升发展新路子。通过推动建立资源交换、协同合作机制,为社会资源和资本畅通共建共享渠道,实现参与主体间优势互补、互助合作,推动人文资源与资产、资本的有效结合。并在北书院街后期更新实践中,着力促进实施主体坚持尊重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改造,把政府跟商家的边界分清,找准各自的站位。并在城市更新中,助力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推动政府当好中间桥梁,协调引导业主通过卖、租的方式,让社会力量介入实施,使得房屋的价值得到提升,同时业主也能从中有更多获益的良性“经济生态”。

  

  

  

  久久为功方可善成

  

  人大履职,做实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督促政府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上。

  “如今这条街硬件提升了、商家规范了、环境也改善了,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在这两年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都市青羊区北书院街生活了几十年的刘正熊大爷走在北书院街街头,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放眼北书院街,过去破旧的厂房已经焕新成一座设计现代、色彩明亮的建筑,变身为一座商业综合体。文艺又清新的设计,不仅保留了旧厂房的整体布局,也巧妙注入了当下的新潮流行元素,让“旧”和“新”融为一体。“这里由四栋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经过打造后,内部层层相通,造型上更加立体,主要分为商业步行街、办公、共享等区域。”项目负责人黄松华介绍,在打造过程中没有采用大拆大建,而是尽可能地保持厂房原有风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完善。此外,这里有很多办公共享空间,如办公室、路演空间等,还利用公共空闲区域,打造多处休闲交流区和顶楼观景区。二至四楼的办公区域大多为半开放式,绿色植物随处可见。用于加固的钢结构和减震海绵的使用,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安全性。目前,这里已吸引了众多文化类、创意类、时尚类企业入驻。随着更多门店和企业不断入驻,一楼的商业步行街也已全面开街,这里正成为青羊区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在北书院街及周围片区华丽“变身”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表示愿意参与片区更新行动,共同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加速度”。青羊人大将持续做好“小关庙现象”这个专题调查研究的后续,加强对属地街道的督促支持,推动相关街道、部门探索依托行业组织建立自律自治管理机制,更好布局街区经营性空间、公共空间、弹性空间的层级,营造更多的消费场景,让“落伍”的老旧区域变成承载新生活方式的“香饽饽”。

  未来,青羊区人大将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后续推动落实工作,继续答好这道人大工作者履好职的必答题,执行好这一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关键环节,切实落实好这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原文链接:http://www.scspc.gov.cn/jcrd/202409/t20240919_472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