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公安县麻豪口镇人大:问“渠”哪得清如许

发布时间:2024-07-21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人大

  碧波荡漾,蝉鸣鸟叫,虾蟹满塘。夏季,麻豪口镇的热闹都藏在一汪清池里。今年以来,公安县麻豪口镇人大以推进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口,深入开展“清渠洁岸·共同缔造”活动,组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助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疏浚沟渠,代表用心搭建“连心桥”

  “一下大雨,水就无法排出去,严重的时候污水甚至漫上地面,臭味非常难闻。”这天,县人大代表郑芳接到麻豪口社区居民反映粮管所附近下水管道堵塞发臭问题,郑芳和工作人员一起到社区实地查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谋划策,最终郑芳动员居民群众砍树、挖沟,重建下水管道。

  “现在下大雨,水流通过下水道经沟渠顺利排走,再也不用担心雨天积水啦!”今年以来,麻豪口镇以户为基点、组为单元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第二小组17名代表与村干部一起进组入户,宣传政策,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完成零星散户“小三格+湿地+微菜园”78户、连片农户“大三格+小三格+湿地”172户11个大三格建设。县人大代表陈海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麻口村九组躲水楼外墙老化、掉水泥块、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积极与县城投公司沟通联系争取,现已完成了对躲水楼的维修,消除了安全隐患。

  绿色循环,代表同心共畅“产业路”

  麻豪口镇崇湖流域所辖四个行政村,人口约1.1万人,干、支、斗、农、毛渠266条。勤劳的人民利用便利的水系,形成了以虾稻为主的农业产业,但虾稻田尾水年排水量2237万m³,严重危害着崇湖生态。

  为解决怎么排、怎么存、怎么利用的难题,麻豪口镇人大代表实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小龙虾的全过程,因地制宜为“小龙虾”产业发展寻觅“良方”。麻豪口镇按照水系特点,将辖区四个村的土地划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按照400亩标准共建立252个单元,4个村共有55座闸的控制关。通过控制闸确保虾稻尾水在治理区或者治理单元之间循环,实现二次利用再进入水稻田灌溉。

  此外,麻豪口镇还在所有沟渠内种植水草等水生植物,在可蓄水沟渠投放滤食性鱼类花白鲢、螺、蚌等水生动物,按照原生态方式补足生态链,实现Ⅳ类及以下水体进入沟渠、经过生态净化达到农业灌溉标准。截至目前,四个片区沟渠共种植水草面积约245000平方米,螺累计投入约1050千克,花白鲢29000余尾。

  田连阡陌,代表倾心解困“暖民心”

  “交田后能否迅速改田?”“是否会耽误农时,影响下一个季节农业生产?”说起“三块田”改革,村民们的担忧和质疑仿佛还在万亩田顷上回响。

  从零碎土地到规模化生产,村民们的态度也从担忧害怕到积极支持。村民程其贵就是其中一员,“当时都不理解,不知道土地平整是什么样子。”

  为及时打消村民的疑虑,加速推进该镇“三块田”改革进程,麻豪口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龚道平和驻村的县镇人大代表一起,带领30名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在13个村民小组反复召开户主会,通过走访农户,广泛征求农户改田意愿和相关意见,确保不误农时,合理分配。2名镇人大代表还主动领命成为“监工”,发动各小组村民共同参与监督项目实施过程,有力保障项目按时施工和改好后的田块顺利移交。

  如今的麻豪口镇,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三块田”改革后,“小田并大田,一户一田”的经营模式,规模化的种植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预计该镇全年将完成“小田并大田”3.1万亩。

  谈到改田后的效果,黄岭村三组村民蔡重庆喜笑颜开地说:“原来我有七块‘巴掌田’,最远的两块田相隔1000米,无论是施肥、喷洒农药,还是给小龙虾撒食、起小龙虾,都特别麻烦。经过‘小田改大田’,现在分配到家门口的两块40亩的大田,田间管理方便太多了,还可以用无人机施肥和洒农药,更加节省人力物力。”(黄倩)

  责任编辑:李靖


原文链接:http://www.hppc.gov.cn/p/345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