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民主之光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4-07-13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京山,是荆门辖区的一个县级市,北倚大洪山麓,南临江汉平原,为大别山区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门户,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

  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先后在此掀起,鄂中抗日烽火首先在此点燃,贺龙、李先念、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于群山之间熠熠生辉,万余名京山儿女用生命书写了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岁月回响,党带领人民走过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岁月和光辉历程,红色政权建设始终与基层民主实践相伴而生、相融而长。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之际,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联合荆门晚报记者共同走进京山这片红色沃土,追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印记,探访这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故事。

  开展工农运动,民主实践相伴而生

  清池为鉴,古树相伴。盛夏的张文秋故里风景如画,白墙黛瓦间澎湃着红色热潮。这里是京山市孙桥镇青树岭村,革命女杰、毛主席双儿女亲家——张文秋1903年出生于此。1925年,她回乡建立了京山县第一个团支部,并与京山一批早期党员建立了中共京山县委,开展工农运动。

  1932年1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进驻京山,帮助建立京山县、区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京山县革命委员会。

  “为适应苏区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32年4月,通过召开万人群众大会,京山县革命委员会更名为京山县苏维埃政府,成为荆门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翻开厚厚的《京山人大志》,京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华介绍道。

  梅雨细,晓风微。位于雁门口镇台岭村的京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历经92年风雨洗礼,土砖砌筑的四井口建筑风采不复,坚强屹立的后屋厅仍见证着烽火岁月中,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民主之路的坚定信念。

  “红军开到京山,各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时我父亲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整天乐哈哈地往区政府跑,领着乡亲们在村里斗地主、分田地,我家也分了三亩多地。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村农会二组组长。”这是出生于雁门口镇刘集村、后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周龙在回忆录中写下的片段。

  如果说,苏维埃的“初始样本”诠释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真谛,那么物换星移间,早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京山基层民主实践的羽毛日渐丰满。

  位于京山市西南门户的永漋镇,是京山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红军转战京山的第一站,贺龙部队驻扎于此,成为京山苏区扩展的南部支点。

  如今漫步于永漋镇张常台村,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徽派风格的诗韵廊映入眼帘,佳句彰显“诗词之乡”美名,村民们在小游园健身、聊天,洋溢着幸福笑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五民制”画笔,在此绘就出新时代的乡村美景。

  “村头村尾‘听民提’、村湾夜话‘聚民议’、和村共济‘集民筹’、房前屋后‘依民建’、环境治理‘靠民管’,件件民为主,事事有商量,‘五民制’工作法是我们创新村级治理的活力源泉。”永漋镇人大代表,张常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廷文介绍。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历史长河尽显沧桑之变,不灭的是民主的内核。

  点燃抗日烽火,民主政权建设活力迸发

  走进京山市档案馆,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图上,只见彭家台、七宝山、曹武街、养马畈……一个个标记出的重要红色根据地及战场星罗密布,“丁家冲—八字门—小焕岭—罗家祠堂”等红五星标注的首脑机关驻地,沿着大洪山脉的脊梁由东南至西北一线串珠,见证了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与发展的足迹。

  “这里叫吴家湾,四面环山,唯有南来山道曲折可通到湾子里,易守难攻,因此成为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所在地,也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的驻地。这片还留下了《七七报》印刷厂、边区建设银行、洪山公学等革命旧址。”在有豫鄂边区“小延安”之称的新市街道小焕岭村,驻村的年轻干部主动担任讲解员,热情介绍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是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也是此时,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率领新四军正确领导和有力推动了荆门地区的抗日斗争,对民主政治、民主政权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1940年3月,边区党委在京山丁家冲召开鄂豫边区各县政府负责人和开明士绅大会,决定成立鄂豫边区宪政促进会,这是边区最早的统一的民主政权雏形。

  1940年9月,豫鄂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八字门召开。出席会议代表70余人,有共产党员新四军的军政人员、国民党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和民族工商业者。按照“三三制”原则,大会选举成立了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开始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1941年4月,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向家冲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67人,主要为中共党员和党外人士。大会经过正式选举,成立了豫鄂边区行政公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各项坚持抗战,保障抗日民主政权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法令,随后,在边区普遍开展了乡、保政权的民选工作。这对加强边区各阶层、各党派抗日人士的团结,对巩固和发展边区的抗日民主力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2年3月,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首届抗日民主代表大会在京山向家冲召开,参会126名代表来自20余县。大会民主讨论通过了《豫鄂边区施政纲领》,改选了边区行政公署委员会,用“组织人民大多数”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支援抗战,有力有效帮助边区度过了反“扫荡”反封锁反摩擦斗争难关,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4年6月,为总结边区建设工作经验召开第一次参议会。本次大会改各界群众代表大会为参议会,各区乡推举出席人民代表大会(即参议会)议员153人。会议听取行署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各项方案,并补选行署委员,到会议员人数比历次代表大会都多,代表各阶层发表意见也最广泛,诸多方面已具有现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特征的政权组织形式。

  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巩固,豫鄂边区根据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别山区,成为中原地区一切主张抗日人士所向往的地方。

  徜徉在罗店镇丁家冲村的红色广场上,穿梭在绿林镇向集村罗家祠堂的木柱天井下,行走在新市街道八字门村的青砖照壁间,那些曾经在这里激辩、豆选、共商的声音,似在耳边回响,那些“赤血灌春花”边开会边打仗、边转移边讨论的画面,似在眼前重现。紧握“三三制”原则,民心成为枪林弹雨中摧不垮的“根据地”。正如陈少敏同志在《艰苦奋斗的三周年》一文中所说,我们边区的民主政权是“三三制”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一切抗日的人民都有参加政权的权利。

  林荫树下席地坐,五师旧址搭讲台;乡村治理齐谋划,赓续传统创未来。

  岁月轮回,红色传统薪火相传。今年6月11日,八字门村新四军五师旧址林下讲堂,一场人大代表“讲故事、议治理”的活动热火朝天。一则则身边取材的“以案释法”、一个个源于生活的鱼水关系诀窍、一条条知晓民意的经验、一篇篇结合共同缔造理念阐述的红色故事等,将民意聚起来,让民心暖起来。

  “要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希望学校能平衡校园安全和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各类体育活动让孩子充分释放天性”……6月24日,罗店镇人大9个代表活动小组组长及部分京山市人大代表,就学校教育教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安全等展开“代表行动”,调研中人大代表与学校负责人围桌而论。

  恒心如铁,坚毅不摧。跨越世纪的时空交错,不变的是民主基因的传承、民主信仰的守望。

  走好群众路线,彰显民主的时代新内涵

  “这样选举出来的政权是真正进步、真正民主的政权!”1940年,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深入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采访,她在京山丁家冲、大山头参加了民选活动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边区的三个月里,史沫特莱对英勇奋战的新四军战士和紧密团结的京山人民充满深厚感情,采写的许多新闻报道被载入其著作《中国的战歌》,向世界讲述根据地的抗战事迹和民主故事。

  良法善治,从人民群众中来。

  翻阅史料,坚持走群众路线,是边区领导人的始终坚持,他们时常提醒干部:边区的发展,一定要发动群众,要与群众最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兴修水利,抗旱救灾,生产自救,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贯穿到发动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衡量地方干部工作的标准。

  “由于党委和政府对‘组织人民大多数’工作的重视,因而调动了边区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促进了边区生产的发展,逐步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做到了人人有吃有穿。”豫鄂边区行政公署主席许子威在回顾建立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时写道。

  回顾历史,人们从京山的一处处红色旧址中,不仅看到军民齐心抗战的勇敢顽强,还从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报纸里看到了根据地在民主治理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家园,发展经济、教育、文化的深深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蝉声鸣动,万物蒸腾。走在孙桥镇G347国道上,只见一桩桩对节白蜡如同一朵朵绿色的蘑菇云腾遍山野。位于核心区的森宝园艺产业园内,锯截、拼接、补枝、修剪……园艺师的精心装扮下,这一“活化石”光鲜亮相。

  “您提出的建议已收悉,我局对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办理方案,分阶段落实办理责任与举措……”近年来,京山市人大将发展对节白蜡产业持续列入年度督办重点建议案,组织代表分季度开展视察调研,让代表建议化为助推对节白蜡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源泉。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节白蜡小微盆景投资成本小、市场行情好、种植见效快。”京山市人大代表、五泉庙村民章威高兴地说道,“在我带动下,全村已有上百户种植对节白蜡苗木小微盆景走上致富路。”孙桥是远近闻名的对节白蜡小镇,从事对节白蜡产业的市场主体达390家,活跃着3000余名对节白蜡园艺师,年产值120亿元。

  根深蒂固,必成参天之木;源脉绵延,行则波澜壮阔。

  坪坝镇人大坚持践行“五共”理念,利用代表智慧多方助力争取投资100万元,因地制宜打造1000余亩金花葵种植加工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用心用情涵育出基层民主“富贵花”。

  “罗店镇人大聚力共同缔造主题,多年来,坚持组织代表围绕发展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开展活动、献计献策,助力招引能人回乡发展秋满园葡萄产业2000多亩,吸纳本村及邻村集体土地入股年分红40多万元,聘请周边群众1000余人到葡萄园务工就业,固定工年人平可增收3万多元。”市人大代表、石板河村党支部书记黄涛自信地说。

  新市街道人大推出代表“轮值制”工作机制,打造“码上议”在线民意反馈平台,为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开启心灵“契合窗口”、数字“高速通道”,助推中心城区精致城市建设和城郊村村庄环境整治。

  永兴街道人大立足破解“园中村”村民就业难题,以“村企连心驿站”为载体,开展免费“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实现了群众和企业“双向奔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接续奋斗书写新的代表履职故事,不懈努力不断丰富人大“四下基层”的时代内涵。

  一段段用血与火铸就的红色记忆,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财富,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京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见证。以史为鉴,传承革命薪火;善思笃行,接续民主之魂。火热的荆楚大地上,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荆门篇章中创造新的荣光。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7/t20240710_4381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