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家,群众有“医”靠

发布时间:2024-05-3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医疗卫生工作事关民生,社会关注度高。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还存在着经济欠发达,人口基数小,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居民得大病转外就医人数较多,区域内各旗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均衡,医疗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抓住国家布局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打造全区医疗中心的目标定位,外引内联,深化合作,大力引进区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实施医疗资源扩容提质行动。以十足的诚意,出台高含金量的政策,吸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分中心“落户”呼和浩特,首府医疗技术水平全面提升。聚焦“建高地、兜网底、强队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力推进首府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区外知名医院知名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4月27日至30日,自治区、市、县三级人大充分发挥职能职责,对呼和浩特市“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联合开展了调研。

  破壁垒 筑实“新高地”

  打造好医院,重点是要建设医疗高地和专科高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市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口腔医院挂牌“内蒙古自治区口腔医院”、内蒙古航天医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开诊运营……一件件实事满足了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病人不跑、专家跑”——依托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呼和浩特市开展“双首”健康行动,通过“首都”带“首府”,由18家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呼和浩特市8所医院,推动五大类、36个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并依托“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引进北京市优质医疗团队。市第一医院建成变态(过敏)反应中心,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过敏)反应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市第一医院建设的国家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正在推进中;市中医蒙医医院建设的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让患者感受到了“针”功夫;市中医蒙医医院建设国家睡眠医学分中心,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分中心;市第二医院已形成全生命周期完整的肝胆疾病诊疗链,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肝病科)分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和浩特)肝胆疾病中心等。区、市、县“三级”医院与区外112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帮扶重点科室161个,定期出诊会诊带教,开展学术交流,联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同时选派业务骨干赴京进修培训,夯实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强化紧缺人才培养,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应用,群众选择留在“家门口”看病的多了,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彰显。

  调研中发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存在短板,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如何与所在地的省市县医院实现协同互补发展、避免“虹吸效应”等,还需深入研究。跨省区创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的功能定位、机构编制、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综合监管、绩效考核、将后发展等问题,也有待明确及细化。

  代表们建议,要打破壁垒,自治区级医院与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管理协作互通机制。国家区域中心医联体应通过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医、建设分院等模式深化合作,持续推进规划设置和布局建设,建立“揭榜挂帅”和动态调整工作机制,以及跨省区域医联体、重点专科联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人员互派,切实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建队伍 扩容“下沉”到家

  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辐射带动作用,组建了由市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附属医院、内蒙古人民医院3所三级综合医院牵头的城市医疗集团,建立以人才、技术、管理为纽带的对口帮扶、精准帮扶,积极开展下沉三级医院“技术下沉、管理下沉、专家下沉、号源下沉”,以提升基层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

  “人才、扩容、下沉”是调研组讨论最多的问题。据了解,2023年呼和浩特市医疗集团上转患者239人,下转患者6155人。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57个重点专科累计引进专家团队169个、外出进修人员391人、科研立项265个。区、市、县“三级”医院与区外112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帮扶重点科室161个,下沉优质专家159人,引进专家352名。有效落实双向转诊、联合会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一体化管理机制,与基层组建6个联合病房和18个联合门诊,强化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医疗服务。

  调研组发现,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但还存在着全科医生等基层卫生人才缺乏、乡村医生队伍老化,人才资源扩容受限、人才布局亟待优化等问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基层医疗痛点在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诱人的条件,就吸引不到人才。这就涉及到培养规模、培养质量、编制、户口、收入分配机制等政策问题、体制机制问题,都要靠改革创新来解决。"市第一医院院长张俊晶说。

  "建议,要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并将乡村医生作为乡镇卫生院聘用制或编制内人员,纳入财政供养,稳定和发展乡村医生队伍。探索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上下流动、定期轮转、按岗调配的用人机制,放宽乡村医生服务年限,服务期满可自由流动,盘活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市人大代表,托克托县医院院长李月旺说。

  强县域 把“网底”兜实

  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长期以来,国家卫健委通过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等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把县域医疗能力网底兜实。

  目前,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与区内外合作的医院有22家,帮扶科室90个。依托5个旗县综合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推动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落实行政、人员、绩效、业务、信息等“七统一”机制,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让头疼脑热常见病、慢性病在旗县、乡村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同比提升28.12%,基层诊疗量同比提升21.49%。县域内住院量达到57.51%,同比增长24.01%。

  调研中发现,呼和浩特市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医联体建设、重点专科建设、新技术开发、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以及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机制,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调研组建议,要继续加强与京津沪紧密联系,深化“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及“双首”健康行动,建立常态化合作帮扶机制。今后不断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满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目标迈进,培养基层合格的健康“守门人”,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要将预防关口迁移,“医、防”结合,不仅要实现“能看病、看好病、好看病”的目标,还要守护群众少得病。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5/t20240528_4372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