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走进人大 > 正文

以高质量互联网司法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五年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3-11-11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原标题:以高质量互联网司法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五年工作综述

  “互联网法院是不是我国原创?”“互联网法院审理哪些类型的案件?”“不用去法院,在网上就能打官司吗?真是不可思议!”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座展现百年大党峥嵘历程的红色殿堂里,一张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开庭的照片赫然展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讨论。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成立是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成立五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确立规则、完善制度、数字治理的引领作用,走过了一条劈波斩浪、特色鲜明、成效卓越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司法技术应用到审判机制变革、从诉讼程序完善到实体规则治理的历史性发展,推动中央改革要求在北京法院形成生动实践,谱写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司法模式的领先篇章。

  一批创新成果

  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电子数据存证难、易篡改,怎么能让当事人更方便地固定证据、法官更高效地验证证据?”

  “网线是冷冰冰的,怎么能让在线诉讼服务咨询更有温度?”

  “当事人随时随地在线提交立案申请,法官却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只能在线下法庭里才能开庭……”

  五年前,全流程在线诉讼对所有法院人来说还是一个新潮的名词。一次次抛出新问题,再一次次攻克难题,第一代互联网法院法官们就是这样逐步完善了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

  如今,全流程在线诉讼已成常态,当事人习惯了像网购一样简单便利的打官司方式,“线下审理”反而成了特例。据统计,北京互联网法院建院至今共受理案件近19.7万件,审结18.6万件,立案申请全部在线提交,99.9%的案件线上开庭审理。绿色便捷的在线诉讼模式累计为当事人减少出行里程1.84亿公里,减少碳排放量22000吨,节省纸张相当于556层楼高。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全球首个在线诉讼体验区里,琳琅满目的司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前沿创新成果令人应接不暇。全流程、一体化的电子诉讼平台,系统解决了在线诉讼的基础平台支撑问题。全国首个以法院为主导的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天平链”,打通了电子证据存证难、验证难、易篡改的痛点。全国首个“AI虚拟法官”,为当事人提供有温度、不打烊的在线诉讼指导。“虚拟法庭”与内外网交互系统,让法官打开电脑就能办案。

  “一些当事人穿着睡衣在网吧里开庭,忽略了在线庭审的严肃性。”“线上开庭不是开视频会议,应该明确在线诉讼的相关规范。”自2020年2月起,北京互联网法院陆续发布了《在线庭审规范》《在线调解规范》《在线诉讼庭审礼仪规范》,推动在线诉讼规则体系化,为全国进一步推广在线诉讼提供规则样本和先行北京经验。

  执行工作事关当事人胜诉权益的最终实现,是实现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在执行路上跑出互联网加速度,考验着北京互联网法院执行干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2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一键式、全链条“数字执行”新模式。“当事人申请立案时同步填写账户信息,系统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无须法官逐条填写,一键即可发还案款,每笔案款发还时长从3分钟缩短到20秒;将二维码嵌入执行通知书,实现一案一账号,当事人仅需操作三步即可交纳案款,案款交纳准确率100%……”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长新介绍,目前,该模式下已形成区块链智能合约“一键执行立案”、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一键智能发还案款”、线上执行财产线索接转中心等在内的八项“微创新”成果。今年,该模式获评北京法院第三届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

  一座案件“富矿”

  打造互联网治理高地

  “在这款软件中,用户将原告设置成AI陪伴者,亲密关系设定为‘老公’,通过上传文字、原告的肖像图片和表情包等互动语料,调教该AI陪伴者……”

  在这起全国首例利用算法设计组织实施人格权侵权的案件庭审现场,诉辩双方关于软件运营方是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还是内容服务提供者、自然人虚拟形象是否应受保护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合议庭认定自然人的人格权及于其虚拟形象,网络平台利用算法组织用户创设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侵权。

  202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该案成功入选。“对算法应用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加强人格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啸教授对这起案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类前沿新颖的案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并不少见。比如,在“算法误判用户为‘杀猪盘’骗子案”中,该院首次提出“算法黑箱”风险控制的司法评价标准,明确平台设置算法应用,须尽到与算法风险相匹配的注意义务。在“某读书软件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案”中,该院明确了互联网平台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关联产品时应获得真实、完整、准确的同意,为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民法典及相关法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规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些互联网案件中,不乏一批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在“跨境电商海外购系列案”中,该院认定了平台通过格式条款排除我国法院管辖权的约定内容无效,确立了域外协议管辖格式条款效力的认定标准,有力维护了跨境电商纠纷中我国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在审理涉外案件中,我们牢固树立网络空间主权理念,坚决捍卫我国网络空间司法主权。”跨境电商海外购系列案承办法官颜君介绍。据统计,该院成立五年来,妥善处理涉国际互联网平台、知名IP等涉外因素案件160余件,为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提供司法助力。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一座案件“富矿”,这座典型案件“富矿”却并非天然形成。早在2020年3月,该院就出台了典型案件培育工作办法等制度规范。“依托典型案件培育机制,聚焦数据权属、算法规制、网络黑灰产等治理新问题,我们打造了知产、民事、商事、程序四大裁判规则库,在数字版权、平台经济、数字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七大裁判规则体系。”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瑞罡介绍。

  据统计,建院五年来,该院7起案件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起案件入选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19起案件入选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全国十大案例,充分发挥了司法裁判定标尺、明边界、促治理的作用。

  多个“全国首例”

  做深做实能动司法

  作为集中审理全市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著作权案件量占比最大,曾一度占到总收案数的77%。版权案件数量长期居高不下,挤占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我们积极落实关于发挥能动司法作用的要求,坚持做实诉源治理,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据赵长新介绍,该院与北京市版权局联合打造“e版权”诉源治理模型,搭建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统一版权登记标准与司法认定标准,有效降低权利人举证难度,搭建全国首个版权非诉调解平台,将解纷关口进一步前移,同时发挥示范性判决效应,推动版权案件“一揽子”、批量化诉前解纷。2022年该院版权案件收案量下降48%,诉源治理成效显著。

  案件不仅要办好,更要针对个案、类案发生的原因,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强化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减少案件发生。今年8月份,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了建院以来的司法建议发布情况。据了解,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涉及平台监管漏洞、未成年人用网机制、网络黑灰产业链、新技术应用等问题,该院发出司法建议23份,建议涵盖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保护机制、提高解纷效率、提升法律意识、扩大法治宣传等多方面内容,收到回函17份,行政机关回函率达100%。

  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以能动司法践行公正与效率,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走在前列。早在2021年5月,该院就率先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推出“首互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品牌,搭建了全国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网络素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从源头减少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网络暴力等纠纷。近年来,因未成年人网络账号管理和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投诉处理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为敦促互联网平台更好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今年5月份该院发布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未成年人用户账号管理指引》及《网络服务提供者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投诉处理指引》。由法院主导发布面向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操作指引,这在全国都是一次创新尝试。

  一系列精准举措

  有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发挥功能型法院职能作用,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日前,在主题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这样强调。

  今年8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推动“五子”联动服务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服务保障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的举措》两个文件,围绕北京市“十四五”规划、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结合护航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助力数字文化产业繁荣、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等工作目标,提出了30项服务保障意见、10项具体举措。

  早在2020年9月,该院就针对首都数字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出台了《为促进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互联网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的意见》,提出了互联网司法便民、在线诉讼、智能化应用、协同治理、裁判规则引领等工作机制。今年5月,为规范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行为,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北京市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的意见建议,该院提出的10 条修改建议均被采纳。

  打头阵、当示范、作表率,今年以来该院积极承办“京津冀三地法院知识产权法官会议”,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参加中关村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互联网大会等,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签署数据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交易流通、纠纷解决、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业务研讨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数据产权制度的探索建立。

  服务大局,关键的是人才保障。2022年9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特色人才高地”称号,对该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共有1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1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名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2名北京市司法实务研究专家,多个审判团队获评全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先进审判团队”“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金奖等。“在成立五年之际,一支精于法律、胸怀大局、了解产业、创新担当的专业互联网审判人才队伍已经成型。”该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长明表示。

  东风浩荡征帆满,与时偕行天地宽。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上,姜颖满怀信心,“我们必将以高水平的互联网司法工作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必将以高质量的互联网司法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以勇立潮头的拼搏姿态,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互联网司法答卷!”


原文链接:http://www.bjrd.gov.cn/xwzx/yfly/202311/t20231106_32958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