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全国工作 > 正文

北海:发展向海经济 谱写海丝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10-14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千年丝路,跨越古今。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之一、“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广西北海市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委员、北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莉。

  

  人民网:北海市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李莉:北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开放史。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们积极融入、主动参与,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是加快完善向海基础设施。我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推动向海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北海已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同时拥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及管道运输“五位一体”交通网络的城市。北海港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北海港全域共有生产性泊位65个,开放泊位18个,其中10万-15万吨级开放泊位6个。力争今年开工建设20万吨级航道及泊位,规划建设30万吨级航道及泊位。

  二是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坚持海陆统筹,推动向海工业加快集聚,促进新经济、滨海文化旅游、海洋渔业及海产品加工业升级发展。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872亿元,占全区的38%,向海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向海工业集聚发展,一批重点企业扎根北海,以全区最小的面积、第二少的人口,创造全区总量第三大的工业总产值、第二大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滨海文旅产业活力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750万人次,增长30%,实现国内旅游消费310亿元,增长23%。北海获评“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国十大秀美城市。海洋渔业稳步发展,202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21万吨、总产值215亿元,总量和产值稳居全区第一。

  三是努力提升开放平台。深入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个国家级园区、3个自治区级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成为向海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去年,铁山港区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获批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抢抓机遇、精心规划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北海区),高水平创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区。围绕硅基新材料、高端造纸、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等行业,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我们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首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今年将在北海举办。我们正大力筹备中科院近海能源科研平台“海基一号”和北部湾海洋实验室落地北海的相关工作。

  人民网: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北海的工业产业集群迅猛发展,请您介绍下北海市工业发展成果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李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15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以来,正是北海工业积蓄势能、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工业、上项目、稳投资,推动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呈现出增速快、质量高、后劲足的特点。

  一是工业规模加快壮大。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8年的1698.5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441.8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区第三;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7.6亿元、增长8.6%,总量上升至全区第二位,对广西工业发展贡献率达19.5%。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高于全区4.9个百分点、全国6.3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体系加快完善。成功打造绿色化工、电子信息、光伏材料、高端纸业、新材料、能源等6个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生态铝、海工装备制造两个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惠科电子具有每年3000万片邦定、2400万片模组、1200万台整机的生产能力。光伏材料产业方面,已建、在建光伏玻璃生产线18条,产能规模居全国前三。高端造纸产业方面,以太阳纸业、玖龙纸业为龙头,将形成近160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的生产能力。能源产业方面,拥有6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的清洁煤电,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LNG接收站,接卸能力可达1800万吨每年。

  三是工业项目支撑有力。工业投资近三年年均增长46.2%。全市共有工业项目241个,其中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27个。上述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增加产值2000多亿元,北海工业总产值将实现翻一番,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我们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抓存量和抓增量并举,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总量,促进工业创新升级,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方面,延链补链做强做优存量产业,围绕六大重点产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壮大向海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借势借力做大增量产业,积极发展生态铝产业,大力培育风电产业集群。我们还将努力打造更多工业产业场景、形成更多新亮点,为北海工业高质量发展增动能添活力。

  人民网:北海市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红树林,保护好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李莉:保护好红树林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红树林,打造亮丽的生态名片。2017年以来,全市新增红树林11220亩,现已达到69541亩,占广西红树林面积的44.6%。去年10月,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新晋成为国际重要湿地,目前监测记录到鸟类217种、底栖生物207种,与2017年相比,鸟类和底栖生物分别增加了81种和141种,生态效应持续显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一是出台保护修复制度。编制《北海市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北海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红树林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及工作方向。相继出台红树林保护管理、巡护检查、破坏行为举报、联合执法等规章制度,将红树林管理纳入林长制考核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绩考核,以制度筑牢红树林“防护墙”。

  二是落实管护措施。把全市红树林资源划分为22个网格,聘请47名红树林专职巡护员定期巡护,设置监控摄像头,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核查、无人机高空巡视,对红树林保护区域实施24小时有效监控,实现数字护林,开展精准种植、精准养护、精准修复。推行“林长+”管护模式,在全市9个沿海乡镇设立红树林管护站,这一举措为全区首创;完善“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加大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形成有力震慑。

  三是创新保护方法。依托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等科研力量,持续开展红树林保护科研合作。建设“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探索在废弃虾塘内种植红树林和开展生态养殖,这个经验做法入选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案例。将红树林要素融入产业发展,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造福一方百姓。



原文链接:http://www.fjrd.gov.cn/ct/3-184970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