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立法,北京走出了自己的路
原标题:为“文明”立法,北京走出了自己的路
今年6月1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满三周年。这三年来,能感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自觉践行文明规范,不文明行为则逐步在减少,《条例》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起点:
从一份人大代表的建议说起
说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出台,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她就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杨华。
北京地铁鼓楼大街站务中心主任杨华
杨华是北京地铁鼓楼大街站务中心的主任,从事客运服务工作已经有30多年。她每天值守在地铁里、穿梭于金鱼胡同站和奥林匹克公园站之间,可以说,她服务的北京地铁线路就是一条连接老京城和新北京的时代动线,也是一扇展示首都魅力的移动窗口。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不仅是国家的荣耀、北京的骄傲,也是杨华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杨华记得那时候乘坐地铁的外国游客非常多,他们友好的举动也给杨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会看着你的眼睛跟你微笑、点头致意,有一种作为北京市民的自豪感。”
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北京的发展变化巨大,水清、地绿、天蓝、空气清新、城市越来越美,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成果斐然。每天值守在地铁线路里的杨华感受最直接,“每天服务乘客的时候,总会有乘客跟工作人员说声谢谢,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大家的心里都会觉得特别温暖。”
与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擦肩而过,与形形色色的乘客打交道,杨华收获了很多不经意的小温暖,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引起了杨华的注意。“有时候地上有垃圾、有痰迹,再有地铁里有人吃那种味道很大的食物,或者大声打电话的、外放音乐视频的。”
看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杨华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咱北京要建设一流国际化大都市,中外游客来北京不仅会看经济社会发展、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底蕴,也会观察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市民的言行举止,这些不文明行为会让我们城市形象大打折扣。”作为一名深爱北京的市民、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杨华决定通过倡议立法的形式来倡导文明之风、规范制止不文明行为。于是,在2019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杨华提交了关于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建议。
让杨华没想到的是,提交建议当年,市人大常委会就开展了相关的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认为,杨华代表的建议既呼应了人大代表提出的好建议,又以实践探索、用制度为北京创造出更多文明新风景的路径。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首都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起草难度大?
让老百姓提建议,立法有底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小妹是参与《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起草的立法专家,她说《条例》的起草制定有一个难点,那就是社会对于不文明行为的认识是动态变化的、并不统一的。“这个立法难度是非常高的,我们说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文明,通常是从道德层面来考量的。那要如何从法律层面去界定文明行为,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纳入到条例当中,我们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
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大家的共识,刘小妹会同《条例》的立法专班以及参与立法的人大代表一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全社会发放调查问卷。从是否支持文明行为立法、哪些文明行为应该倡导、哪些不文明行为应纳入规范以及不文明行为应当如何处罚等多个维度大范围征求民意。
“通过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还有市、区、乡镇人大代表都参与了问卷调研,光人大代表就提交了1万多份调查问卷。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就有141万多人。”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问卷调查,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进行点击。直到现在,杨华仍旧清晰记得当年进行社会大问卷调查时的情形。“开门立法嘛,参与的人越多,这法立得就越有民意基础。你像老人一般不怎么参与线上调查,那怎么办呢?工作人员就走街串户,入户给老人发放调查问卷。”
朝阳区人大代表王正志也参与了当年的调查问卷,他提的关于合理控制音量的建议,最后被采纳进了《条例》里。“我看这《条例》里面,部分吸纳了我的建议,这个我挺高兴的。我相信呢,可能也有其他的代表、其他的渠道,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
大范围社会问卷征集调查也让立法专家刘小妹之前担忧的立法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由老百姓去提,哪些行为应该纳入到法律规范的范畴,非常的客观、科学、全面、民主。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我们立法就很有底气了。”
最大程度汇集民意、民智,坚持“开门立法”原则,《条例》立法起草小组在充分吸纳社会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起草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征求意见稿共设六章64条,由总则、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治理、保障与促进、法律责任及附则构成。
在草案通过了第一次审议之后,市人大常委会再次发动万名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还有市、区、乡镇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条例》内容。“开门立法”发挥万名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作用,将征集民意、凝聚共识、贯穿于立法全过程,把对文明行为的倡导和不文明行为的规范都固化成法规条例,这也形成了独特的“北京经验”。
《条例》实施三年,
这些您身边的变化,都发现了吗?
2020年6月1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全文共六章六十三条。《条例》从维护交通安全秩序、网络文明、公共场所秩序、公共卫生、社区和谐、文明旅游等六个方面向群众发出倡议,动员市民群众共同践行《条例》,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随后,北京市各区都积极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普法宣传活动,来提高《条例》的普及率,发挥《条例》的引领规范作用。线上律师宣讲团还通过“云宣讲”的方式,从专业角度进行《条例》的细致解读。
朝阳区人大代表王正志觉得《条例》实施之后,自己身边的变化很明显。“现在马路边上看到的共享单车的停放整齐规范,也比较注意这个清洁程度,看起来还是赏心悦目的。”
而每天工作在地铁线路里的杨华也发现了很多潜移默化的转变。“地铁车厢里吃东西的人没了,手机外放声音也基本杜绝了,大声喧哗的少了,文明的行为在传播。北京是首善之区,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北京,看到这些文明行为,他也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提升上来。”
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倡导九个领域文明行为规范的同时,加大对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六个领域的不文明行为整治,持续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新冠疫情爆发后,发布“公筷公勺”公约、号召“文明一米线”社交距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以“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为重点组织专项整治,通过严格执法、文明劝导、舆论曝光,各类交通参与者礼让、守序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并成为冬奥文明资产,持续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立法专家刘小妹认为,“对文明行为进行立法、普法、守法、执法,这些过程就是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
《条例》实施三年来,全市各系统各单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文明行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从2005年的65.21到2022年的90.69,保持了“十七连升”的态势。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刚告诉记者,最初开展文明指数调查,是为了掌握“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成效,到2019年,文明指数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文明行为的教育、引导和规范,需要德法兼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抓好“弘德立法”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通过地方立法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文明标尺,以法治方式保障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我们的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城市服务更加优质、城市秩序更加井然、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文明更加鲜亮。
原文链接:http://www.bjrd.gov.cn/xwzx/fzlt/202306/t20230605_31211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人民...
2024-11-24自治区领导在拉萨市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