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8-19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实现了年均6.6%的中高速增长,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GDP)由1.91%提高到2.44%,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第12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中微子震荡、铁基超导、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高速铁路列车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首批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超185.4万个,占全球总数超过60%,“东数西算”工程有序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图为2022年6月25日,桥吊林立的江苏省太仓港四期自动化堆场码头吞吐作业繁忙。求是图片 计海新/摄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我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扎实推进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加速,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区域发展成就辉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到2021年的1.53、1.68。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放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年的64.7%。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84.9%,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制定出台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单位GDP消耗能源量累计下降26.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显著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三江源等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得到全面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5万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外商投资法、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利用外资规模稳定增长,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62.9%,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772亿美元增至1136亿美元。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持续增强,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服务贸易十年间年均增速达6.3%,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现实图景。图为2022年6月23日,沐浴在金色霞光中的淳安县千岛湖。求是图片 汪建林/摄

  

  人民获得感显著提高。我国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高,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深刻认识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掌握核心要义,抓好贯彻落实。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承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指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历史成就。

  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红绿灯”,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清晰的施工图、路线图,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和安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在外部因素冲击下,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风险易发多发。应对国内外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要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更深更广层面落细落实,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需要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牢记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三是增强忧患意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办好自己的事,稳住经济大盘,确保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供给安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三、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上来,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强化思想引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强干部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历练并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实施,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强大国内市场,实现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产业创新国际合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对外开放,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各国合作共赢注入强大动力。2022年7月26日至3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举行。本届消博会共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1955家企业、2800多个消费精品品牌参展,总进场观众超28万人次。图为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会场。人民图片 石中华/摄

  

  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落实好碳中和行动方案,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在其周边改造提升煤电支撑机组,同时配套建设特高压长距离输变电线路,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高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强化大宗商品储备调节,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保障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llyt/5732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