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红色记忆·温故知新 | 杨和钧:追寻真理的侗族诗人

发布时间:2022-07-3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红军在长征途中,全军上下身体力行,向贵州各族人民宣传党的主张,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贵州各族儿女从此被这束火光照亮,杨和钧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和钧,生于1894年5月22日,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婆洞乡(今启蒙镇)的一名土生土长的侗家人。

  

  

  杨和钧诗歌手迹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了他的家乡婆洞乡。俗话说,“匪来如梳,兵来如篦”。“红军来了”的消息对于当地人犹如晴天霹雳,加上之前受到各种反动宣传的影响,红军的形象已经恐怖得如同洪水猛兽,寨子里的村民吓得四处躲避。

  彼时已经四十岁的杨和钧却对红军的到来充满好奇。他悄悄地走到街上,沿街都是红军贴的标语和布告。上面的内容浅显易懂,作为乡里略有文化的歌师,杨和钧迅速理解了其间的含义。

  “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这不是我们侗家人一直想要实现的吗?

  “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这不是我们侗家人一直渴求的民族平等吗?

  “全国民众总动员起来,为保卫中国而战”这不是我们与其他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共同心愿吗?

  这些浅显易懂的口号深深地触动了杨和钧的心。长期以来,在各种剥削和压迫下,侗族人民的日子苦啊。他得出结论,红军想人民之所想,是真正的人民的队伍。之前躲进山里的老百姓很快也觉察到这支部队的不同,他们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热心帮助大家。于是,在人们口口相传下,老百姓又都回来了。他们争相阅读墙上布告标语,开心不已,感觉未来的日子从此有了盼头。在这些情景的感召下,杨和钧忍不住拿起笔写下了《板壁上的指南》这首流淌在内心深处的诗:

  赶场天或是平常,

  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

  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

  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

  这指南是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

  它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夺政权,

  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12月26日,杨和钧去流洞看望姨娘。说来也是巧,正好有两个红军倒在田埂边。热心的杨和钧赶紧上前将两人扶了起来。虚弱的红军挣扎着告诉他,他们两个,一个姓王,是连长,一个姓吴,是排长,因伤病太重才晕倒在这里。杨和钧打听到红军的大部队已经走远了,而眼前二人又已经体力难支。他急忙将两位红军挪到自己的姨娘家,藏在木屋的三楼。见两人饱受伤病折磨,善良的杨和钧连忙上山采药,精心为他们调理身体。在这期间,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伤员,他索性搬到三楼,与二人同吃同住。王连长拿出随身携带的红军课本、书籍与杨和钧一同阅读,并用朴实的语言给杨和钧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迸发了更耀眼的火花,杨和钧的生活被马列主义照亮了。他再次提起笔发自内心地歌颂道:

  王连长呵王连长,

  你赐给我无价之宝,

  这宝比太阳还亮,

  亿万金银买不到。

  它赛过飞机大炮,

  它赛过冲锋枪花梨,

  它是人类解放真理,

  ——马列主义。

  在同吃同住的时光里,三个人的心相互走近,他们三人结拜为“老庚”。

  红军走后,风声逐渐开始紧张,反动势力卷土重来,他们到处搜寻掉队的红军。出于安全考虑,杨和钧将伤势恢复较好的吴排长转移到自己好友家中。待其痊愈,杨和钧为助其追赶上自己的队伍,星夜将他送到六七十里地外的剑河县南家堡才转回家中。

  吴排长逃脱了敌人的魔掌,王连长却因隐蔽之处暴露而落于敌手。他们将王连长从杨和钧姨娘家带走,杀死在流洞后面的龙坡上。王连长的被害令杨和钧痛不欲生,他满怀深情地写下:

  千里迢迢只为民,中途丧命泪沾襟;

  革命真理传亲嘱,永世不忘誓词盟。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王连长携带的枪支,反动势力四处搜捕杨和钧。杨和钧只能躲到亲属家“月婆子”的房子里。1935年春,他将这种苦闷压抑的感受刻画进了诗句里,“苦啊苦,老是纠缠着农夫,农夫想要离开苦,要等红色太阳出”。

  杨和钧觉得要去寻找光明才能获得解救,于是他提笔写下心中所悟:“再见吧,家乡的一切,我要往北上,寻觅那光辉绚烂的红日。”

  两次外出寻找未果,杨和钧没有放弃,他回到家准备把家中一颗用作寿木的大树卖掉作为盘缠,再次出门寻找红军。然而反动派早就盯上了他。1936年11月22日这天,正逢婆洞赶场,杨和钧刚到场坝就被反动乡长的爪牙们逮捕。他们污蔑他是侗家的“卖客”(指勾结外人,出卖侗家利益)。杨和钧愤而怒斥对方:“卖客?你们这些欺压老百姓的强盗,才是真正的卖客!”反动派残忍地将其杀害在婆侗花桥下的沙坝上,时年42岁。杨和钧被害后,乡亲们将其遗体安葬在者蒙村塘映。

  1957年,杨和钧的儿子杨胜生,将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的诗稿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1986年,杨和钧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这本浸染着侗族烈士鲜血的诗歌稿本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姣姣)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5670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