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人员惩处力度

发布时间:2022-06-23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6月2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对于各方提出的开展有效宣传、拓展涉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治理、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人员的惩处力度等意见建议,草案二审稿作出回应。

  有的常委会委员、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要注意处理好打击治理与保护公民、组织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对此,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应当依法进行,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并规定相应法律责任。

  从实践看,开展有效宣传防范是重要经验,为加强完善这方面的规定,草案二审稿作以下修改补充:规定增强公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增加金融机构、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新闻媒体单位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的相关义务。扩大预警劝阻的责任主体,增加其他有关部门和金融、电信、互联网企业的预警劝阻措施。

  有的常委会委员、部门、地方提出,防范利用金融系统非法转移资金是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重要环节,建议进一步拓展涉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治理。对此,草案二审稿作以下修改补充:将涉诈监测治理对象由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扩展到数字人民币钱包、收款条码等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增加规定有关部门组织建立为用户提供查询名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便捷渠道。为保障监测识别异常账户、可疑交易的有效性,明确金融机构可依法收集必要的交易和设备位置信息。规定支付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完整、准确传输有关交易信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借此洗钱。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部门和社会公众建议提高草案法律责任部分的罚款幅度,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人员的惩处力度。据此,草案二审稿作以下修改补充:增加对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使用电话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等的限制措施,并增加限制措施情形。根据打击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实践需要,增加规定对有关涉电信网络诈骗人员可以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对有关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罚款幅度作了调整。

  有的部门提出,国家正在按照规定推进试点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可以为涉诈异常的电话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提供重新核验身份服务。草案二审稿采纳上述意见,增加相应规定,同时明确按照个人、企业自愿使用原则,是一种可供电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企业选择适用的措施,不排斥现有核验措施的适用。(蒲晓磊)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06/de213b683af24451b2d372e7f9c119b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