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从大杆杆茶到太极古茶

发布时间:2022-06-1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徐 渠

  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只茶罐,青色的罐身,被煤烟熏得黑黑的,沙罐里一半是茶水,一半是茶叶。

  爷爷喜欢抽旱烟,更喜欢喝茶。茶叶是从山上采摘的,大片大片的叶子,我们那里叫大杆杆茶。不知是茶叶难觅,还是采摘艰辛,总之,爷爷很少把熬过的茶叶倒掉,而是不断往茶罐里添加茶叶,不断加水煮沸,直到茶叶过半,盛不下多少水了,才将沙罐里的茶叶全部倾倒,重新装上茶叶烧煮。这样熬煮的茶水,越到后面越浓,也越苦涩,我们小孩子家是很少去喝的。

  工作后,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喝铁观音,将一小包茶叶全部放入一次性水杯中,开水冲泡即喝。一位兄长告诉我,这种喝茶方式不对,简直是在浪费茶叶。于是,一天晚上,三五好友相聚兄长家里,我第一次体会什么叫茶道。开水冲洗茶具,头道茶倒掉不喝,红茶、绿茶,慢慢品尝,一边喝,一边漫无边际地聊天,偶尔起身,看兄长的藏品和藏书。

  那天晚上,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多茶的我失眠了。摆一副茶具,坐下来烧水,泡茶,品茶,这对我来说过于奢侈了。家里藏书无几本,藏品自不消说,一样没有。生活于我,简单粗暴,书香和茶香,消隐于柴米油盐中。

  2018年,去杭州学习,出租车师傅给我们介绍西湖龙井,说他经常带客人到西湖边上农户家购买茶叶,自家栽种的茶树,自己手工制作的茶叶,非常地道。想想来一趟杭州也不容易,我们听从师傅的建议,到了一户茶农家,一位50多岁的妇女拎出几麻袋茶叶,从10000元一公斤到1600元一公斤,各种价位的都有,各种茶叶都可以当场品尝。即使是我这样的外行,从色彩、质感到味道,都能分辨出不同价位的茶叶存在着的明显差别。10000元一公斤的茶叶,是明前茶,芽叶细嫩,在水杯中一棵棵挨挨挤挤地竖立着,煞是诱人。当时我想,如果爷爷还健在的话,我一定要买一斤上好的西湖龙井,带给老人家品尝,只是,这个时候,不要说爷爷,就是父亲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了。

  2018年夏季一个晴朗的日子,我陪同老师拍摄千年古杉,我告诉老师,七星太极古茶的发源地——太极村,离这里不远,要不要去看看?那时,太极古茶已经拿了省级、市级的几个大奖,但不要说与全国知名的茶品牌相比,就省内而言,仅仅靠拿几个奖,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因此,老师对古茶什么的不置可否,倒是对太极这个地名很感兴趣,说去看看。

  太极村坐落在盆地中,四面环山,一条河流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寨子。当河水流到一个低洼而相对平缓开阔的地方,向左分流,围着这个平缓地带绕一个圈后又汇合到主干河道,形成太极图形。

  老师不禁感慨:是谁用这样的大手笔,把这个太极图描画得如此栩栩如生!对于作家来说,这足以有文章的面世,只是这篇文章老师只描述了太极的形胜,而没有对后来成为区域品牌的太极古茶作任何提及,这就为老师后来寻访太极古茶留下了充分的理由。

  4年后的今天,茶产业成为七星关的龙头产业。七星关独特的气候、土壤、生态,都很适宜茶叶生长,青场镇的初都白茶、朱昌镇的大坡茶场、杨家湾镇的开林茶场,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太极古茶,在这诸多的茶产业中,更具特色和底蕴。清明节后的一天,由词作家、美术家、摄影家、作家组成的文艺小分队走进太极村,走进山上的茶林,走进制茶车间,走进一户户茶农家,寻访挖掘太极古茶文化。

  从2015年树品牌,建厂房,栽茶树,六七年过去,山上上千年的古茶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制茶工艺在重金请来的师傅指导下有了极大提升,茶农们种茶采茶的兴致高涨。时值周末,从早上到晚上,大人小孩,三三两两,不时有人背着背篓,提着竹篮前来茶厂销售采摘的茶叶。从一张张开心满意的笑脸上,我找到了茶文化的真谛——让人民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5596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