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立法工作 > 正文

公开征求《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意见

发布时间:2022-05-30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审议。现予以公布,欢迎于6月17日前提出修改意见。

       如有意见请在下面对话框中直接回复,或发电子邮件到邮箱:7752316@qq.com。纸质意见请邮寄至: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省行政中心2号楼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二处,并请注明“法规征求意见”。

  

  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风险防控

  第三章 安全管理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学校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教职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安全管理、事故处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学校,包括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第三条 学校安全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防控,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协同、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按规定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学校安全工作职责。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学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消防救援、气象、地震、广播电视、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学校安全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学校应当履行校园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校园安全书记、校长(园长)负责制。

  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管理制度,接受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对被监护人进行安全教育和校外安全管理。

  第七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人民团体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

  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学校安全工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危害学校安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均有权向教育、公安等部门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对举报单位和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学校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

  

  第二章 风险防控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十一条 学校建设规划、选址应当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地质灾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学校建筑应当执行国家建筑抗震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建筑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学校体育场馆应当按照国家防灾避难相关标准建设。校园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对校园工程质量终身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保证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及生活设施等符合安全质量和标准。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区域性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建立动态监测和数据搜集、分析机制,及时向学校提供安全风险提示,指导学校健全风险评估和预防制度。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台账,定期汇总、分析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确定整改措施和时限;在出现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传染病疫情、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等风险时,应当立即通报学校,指导学校予以防范。

  学校发现校园周边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实行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学生安全区域的范围由市、县人民政府划定。

  在学生安全区域内,禁止新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设施,禁止设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

  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周边200米以内不得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彩票专营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中小学、幼儿园门口200米范围内不得确定为食品摊贩经营活动区域。

  在学生安全区域内,公安机关应当健全日常巡逻防控制度,加强学校周边护学岗建设,完善高峰勤务机制,改善交通管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学校门口设立接送港湾和即停即走通道。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学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学校应当加强协作,健全信息沟通、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联动机制。

  公安机关应当在治安情况复杂区域的学校内部或者周边设置警务站或者警务联络室。

  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接入本部门的监控或者报警平台,并与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对接;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网上巡查系统,及时掌握、快速处理学校安全相关问题。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指导,对学校出现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学生群体性健康问题,及时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采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药品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食品、药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学校特种设备实施重点监督检查;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采购产品的质量监管,在学校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采集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对学校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合理规划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为学生乘车上下学提供方便;依法实施对提供学生集体用车服务的道路运输企业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对学校及周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安全的监督管理。

  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对学校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指导学校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消除火灾隐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城市管理等其他相关部门应当依据法定职责,对校园周边特别是学生安全区域内有关经营服务场所、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监督,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六条 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购买、使用相关服务或者产品,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演练、预防和转移安全风险等工作提供服务。

  第十七条 学校应当依法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置器材和设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对地震、火灾、传染病防控、防恐防暴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置和部门协调机制,指导学校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将安全教育作为校长、教师培训的内容,并进行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学校安全教育,开展安全防范进校园活动。

  第十九条 学校应当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校园欺凌、性侵害、溺水、诈骗、拐卖、毒品、传销、非法贷款等专题教育,普及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传染病预防、防灾避险等安全知识。

  学校应当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教职工开展岗位安全教育培训。

  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应当依法聘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指导学校开展法治和安全教育。

  第二十条 学校或者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规定投保校方责任保险。鼓励学校购买校方无过失责任保险以及食品安全、校外实习、体育运动伤害等领域的责任保险。

  鼓励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学校安全风险基金或者学生救助基金,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救助机制。

  

  第三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健全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建立教职员工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学校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安全保卫机构,配备安全保卫人员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购买保安服务公司提供的校园安全保卫服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障学校安全工作所需经费。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落实治安保卫制度,校外人员、车辆等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校园。禁止携带非教学、科研所必需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和动物进入校园。

  学校应当在学校门口设置硬质防冲撞设施。学校安全保卫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做好执勤、值班和校内巡查工作。

  学校应当完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在校园主要区域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装置,按照规定安装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安装周界报警装置。

  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在校期间,校园应当实行封闭化管理。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在校内高地、水池、楼梯等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

  学校应当对校舍、场地、教学及生活设施等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设置警示标志,并及时加固、维修、改造、更换或者重建。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及生活设施等不得违反规定储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不得将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学校应当加强对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考勤制度,及时将学生未按时到校、擅自离校、失去联系等异常情况告知学生监护人,并采取处置措施,必要时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一、二年级学生和幼儿接送交接制度。监护人或者监护人委托的人不能按时接送的,学校、幼儿园可以按照规定提供照管服务,不得将学生、幼儿交给其监护人或者监护人委托的人以外的人员。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

  学校自办的或者实行承包经营的食堂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执行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登记留样等制度,保证可追溯;食品加工过程、餐具清洗消毒应当符合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健康证明。

  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学校,应当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社会信誉良好的供餐单位,并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学校针对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应当建立查验检验制度,随机进行外观查验和必要检验。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校医院或者卫生室,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或者卫生保健教师,购置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保障对学生常见病的治疗。

  学校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校园内突发传染病或者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时,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视情采取暂时性隔离、停课等措施,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防控。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学生定期体检。

  学校生活饮用水及其他公共设施应当符合卫生标准与规范要求。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内道路和通行车辆的交通安全管理,设置交通安全警示牌,合理施划停车泊位,限速行驶。

  未经中小学校、幼儿园允许,机动车辆不得进入校园;不具备人车分流条件的,除教育教学、应急等特殊需要外,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校园。

  学校应当在容易发生人员拥挤的通道、场所,合理设定通行时间和顺序;在容易发生拥挤的时段,安排专人疏导。

  第二十九条 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保障乘坐校车学生的人身安全。

  学校应当选择具有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提供校车服务以外的研学、郊游、参观等学生集体用车服务。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安全责任,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加强教学、科研实验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生物活体样本、生物制剂及相关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建立宿舍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住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

  在教职工宿舍居住的人员应当遵守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当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按照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定期检验、维护;设置消防安全疏散标志,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畅通;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第三十三条 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工作制度。

  学校应当设立学生求助电话和联系人,接到关于学生欺凌报告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认定构成欺凌的,应当对实施或者参与欺凌行为的学生作出教育惩戒或者纪律处分,并对其监护人提出加强管教的要求,必要时,可以由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训导、教育。

  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等严重欺凌和暴力行为,学校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不得隐瞒。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学生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学校主管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不得隐瞒;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学生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依法保护学生隐私。

  第三十五条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研学等,应当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相适应。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成立临时安全管理机构,安排安全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校委托其他单位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的,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估机制。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应当进行安全评估,并按照规定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责任和安全保障措施。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当执行教职工入职报告和准入查询的相关规定,不得聘用被纳入教育领域从业禁止的人员。

  学校发现教职工患有精神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疾病,应当及时采取调整工作岗位等必要措施。

  第三十八条 教职工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利用家访、家长课堂、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向学生监护人介绍学校安全制度,引导其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鼓励学生监护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其监护人应当及时告知学校。

  学校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关注和照顾。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不宜在校学习的学生,应当休学,由其监护人安排治疗、休养。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预防学生溺水综合治理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针对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等重点群体,健全关爱措施,定期开展家访,督促学生监护人加强防溺水监管。

  水利、应急管理、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及时对本行政区域内易发溺水事故的河、塘、沟、渠、坑和水库、湖泊等重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整治,完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加强日常巡查值守,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四十一条 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应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并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学校主管部门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四十二条 学校安全事故造成学生伤害的,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及时通知学生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

  第四十三条 对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协商解决纠纷的,学校应当指定、委托协商代表,或者由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主持或者参与协商。

  市、县人民政府教育、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设立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协商未果的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社会公信力,热心教育事业和调解工作的人士担任。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当做好安全事故信息发布工作,主动、适时公布或者通报事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新闻媒体报道学校安全事故,应当真实、客观、公正,并依法保护个人隐私。

  第四十五条 发生学校安全事故后,学生、学生监护人、其他有关人员应当配合学校和有关部门依法进行调查处理,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侮辱、恐吓、故意伤害教职工、学生及其监护人、事故调查处理人员或者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二)采用堵塞大门、围堵办公场所和道路、拉挂横幅等方式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三)侵占、毁损学校校舍、场地、教学及生活设施或者其他公私财物;

  (四)其他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干扰事故调查和处理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未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学校安全事故且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其他学校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学校安全事故且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学校未履行安全教育与管理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其他学校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学校安全事故且情节严重的,对学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民办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教职工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行为的,由学校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学校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学校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或者解聘;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学生不遵守所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实施欺凌、故意伤害等行为的,由学校根据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教育惩戒、纪律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四十五条规定行为之一,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处罚处分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经批准设立的其他教育机构的安全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22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

  的起草说明

  ——2022年5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省教育厅厅长 赵振华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学校安全工作决策部署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依法治理、立足长效,形成防控学校安全风险的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将平安校园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放在极端重要位置。近期,省委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出校园安全要探索依法治理和解决路径,要求抓紧推进校园安全立法工作。

  二是应对学校安全严峻形势的需要。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冲击,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我省学校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复杂,学生自杀、溺水、猝死、交通事故导致的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预防风险、处理事故机制不健全,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亟需从法规层面加以规范和保障,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的能力水平。

  三是回应社会关注和民生关切的需要。学校安全事关学生安危、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影响学校安全的突出问题,是回应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份出台了学校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省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计划将《条例(草案)》列为初次审议类立法项目。我厅年初邀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工委、省司法厅派员提请介入、联合起草,形成送审稿后报送省政府。省司法厅办理后,书面征求了各市、省直管县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公开征求了公众意见;赴合肥市开展了立法调研,广泛听取了基层政府、部门、各类学校的意见;组织召开了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专家学者参加的预审会。在此基础上,我厅会同省司法厅认真研究各方意见建议,反复修改送审稿,形成了《条例(草案)》。2022年5月5日,省政府第1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分为六章,依次为总则、风险防控、安全管理、事故处理、法律责任、附则,共54条。

  (一)坚持全面防控,突出机制建设。一是规定政府应当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第十条)。二是对学校建设规划、选址以及学校建筑标准提出明确要求(第十一条)。三是规定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实行学生安全区域制度(第十三条)。四是明确了有关部门在学校风险防控方面的职责(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五是对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出要求(第十七条)。六是强化学校安全教育措施(第十八条、第十九条)。

  (二)坚持系统施治,突出主体责任。一是要求学校应当健全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配备安全保卫人员,保障工作经费(第二十一条)。二是抓住学校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规范,涵盖人防物防技防、学生心理健康、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各方面,对防范校园欺凌、性侵害性骚扰作出规定(第二十二条至第三十六条)。三是规定了教职工行为规范(第三十八条)。四是规定了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第三十九条)。

  (三)坚持妥处善后,突出法治底线。一是明确了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事故处置要求(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二是明确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的处理路径(第四十三条)。三是规范学校安全事故信息发布(第四十四条)。四是规定了在学校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的禁止性行为(第四十五条)。

  《条例(草案)》和以上说明,请一并审议。

  

  

  

  

  

  

  

  

  

  

  

  

  


原文链接:http://www.ahrd.gov.cn/article.jsp?strId=16538748022795513&strColId=f69d3407bf0b4333a78d8252f4d24261&strWebSiteId=1448865560847002&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