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有法可依聚焦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自诞生起,就以高昂激越的唱腔、深厚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歌颂着西北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赤诚之心。
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让秦腔艺术更广泛地走进人民生活,彰显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品格和美学价值?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秦腔发展的机遇、活力和更多可能性。
保护秦腔 刻不容缓
“2010年以来,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减少。2020年,秦腔院团减少到25个,从业人员减少到2797人,其中在档秦腔艺术人才426人。2020年至2021年抽样调查的秦腔院团中,90%没有经常性的新创剧目经费支持。多数基层秦腔剧团缺乏自己的编创队伍,全省戏曲创作人才也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日前,当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在《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新闻发布会现场说出这些数据和问题时,现场媒体和听众无不陷入沉思。
曾经声震西北、戏迷无数,陕西人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秦腔已经陷入这样的发展困境了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秦腔发展后继乏力,纷纷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保护秦腔”的呼声越来越高。
2020年,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决定,将惠敏莉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陕西省秦腔艺术振兴条例》”的议案交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陕西省秦腔艺术振兴条例》起草工作小组,先后赴陕西多地进行调研、座谈。
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经过两次审议,多次召开立法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秦腔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2021年11月26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条例》高票通过。
2022年1月1日,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正式实施。
《条例》紧扣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实际,阐明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明确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对象,从组织领导、加强规划、部门职能、院团建设、社会参与、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推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为新形势下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秦腔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金根表示,陕西将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让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深入人心;研究制定秦腔艺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我省秦腔艺术繁荣发展有“时间表”“路线图”;健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条例》明确的责任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有利于秦腔艺术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法律保障 提振信心
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怎样才能将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落到实处?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濒临失传的经典传统剧目、曲牌进行挖掘整理、修改提升和复排演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护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秦腔艺术场所、设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免费向公众开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具有代表性的秦腔艺术品牌的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秦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场所、经费等支持,保障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成,就是陕西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一次探索实践。
西安易俗社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编、导、演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自1912年成立以来就以秦腔的形式教育民众、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在时代更迭中矢志传承着秦腔的艺术之魂。为了让这个秦腔艺术的特有品牌焕发新光彩,擦亮这张陕西文化名片,2018年,以“易俗社”为文化品牌,以秦腔文化为特色,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项目启动。易俗社原址提升改造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作为多位一体的文化教育展示体验中心,向观众展示易俗社的百年历程、艺术成就、精神传承以及秦腔艺术的发展与兴衰。新建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示了秦腔的发展史乃至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历程。露天戏台作为活态展示、传播秦腔艺术的重要载体,让市民游客在演出中直观地领略秦腔艺术的魅力。
在完成硬件设施改造提升的同时,西安易俗社加强版权开发,先后复排《双锦衣》《三滴血》等80余本(折)剧目,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创排《劳模刘西有》《织梦人》等剧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条例》的出台为我省秦腔艺术在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从业人员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保护秦腔”的呼吁者和《条例》起草的参与者,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惠敏莉表示,将做好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传承者、守护者、传播者,积极创排、复排更多优秀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做强做大百年易俗社文化品牌。
人才培养 未来可期
人才培养是秦腔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马健翎的名言“后锅没水了,前锅就会干”,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
针对戏曲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条例》明确,秦腔院团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秦腔艺术人才培养,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秦腔院团创作、表演水平;戏曲职业院校应当优化秦腔艺术专业设置,加强职业道德和历史、文学等文化基础理论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县级以上教育、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动开展秦腔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为培养年轻一代继承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启动“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系列活动,以“师徒传承”方式传授技艺,传承经典剧目及戏曲行当技艺;推荐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深入基层文艺院团传授折子戏,为基层文艺院团培养戏曲表演骨干人才;通过优秀艺术家在线教学,拓宽秦腔艺术的传授、传播途径。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为全国仅有的集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机构,以10年为1期,面向西北五省(区)招收学员,组建演员训练班,至今已开设了10期演员训练班,培养了2000余名各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以第9期演员训练班为主体组建的小梅花秦腔团,经过10余年的磨砺,已经在舞台上大放光彩。”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源源不断为戏曲院团输送人才的还有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我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开展秦腔人才学历教育的高校,自1952年创立至今,已为全国输送戏曲人才五六千人,遍布西北五省(区)的戏曲院团。目前,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和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收大中专学生,并且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为秦腔艺术事业培养生力军。”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旭阳介绍,近年来,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学科体系建设,深入各地方院团开展专业培训,多次参与大型秦腔展演展示活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功能。
秦腔艺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创造力。创作推出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当代审美需求与传播方式的优秀剧目,是推动秦腔艺术发展、培养年轻观众、更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条例》明确,鼓励秦腔院团开拓演出市场,加强优秀剧目宣传推广,创作、编排、演出适合年轻消费群体观演需求的优秀剧目;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制作适合线上观演的秦腔剧目、动漫和影视剧等优秀作品,提高线上传播能力,培育发展线上演播新业态。
“秦腔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舞台来传播戏曲、培养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戏曲的传承与赓续。相信随着《条例》进一步贯彻实施,网络传播展示平台、数字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动漫、影视行业与秦腔的融合发展,将给秦腔艺术带来更多生机和动力。”李梅说。
原文链接:http://www.sxrd.gov.cn/shanxi/lfdt/13715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人民...
2024-11-24自治区领导在拉萨市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