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绵延在山间的守望

发布时间:2022-05-14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天门村的清晨。 聂康 摄(贵州图片库发)

  

  

  刘锋和他的博物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摄

  

  

  东官村古建筑的梁柱雕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摄

  

  

  天门村小寨。 聂康 摄(贵州图片库发)

  

  

  正在制作唢呐的王华朝。 陈江南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采访手记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10年前,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八郎村,总会在山间田上看见一群年轻小伙子四处奔走,他们自称化石“小学徒”,常常跟着各地到来的地质学家和研究团队学习和了解化石知识,刘锋便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个。

  20年前,在开阳县东官村湾子寨组,百年古树下的长庆寺里人来人往,烟气袅袅、香火鼎盛,前来这里祈福的外乡人络绎不绝。遇到庙会,马路上各式各样的小摊一一支起,正值壮年的王应军,也曾带着子女前来分享这一份欢欣。

  30年前,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小伙王华朝,在家里跟着做铜匠的父亲学习制作唢呐已经好几个年头。因爱钻研、好学多问,那时他制作出来的唢呐,与父亲相比已不相上下,音色明亮、音量高昂,村里村外远近闻名。

  而今,刘锋把山顶的老宅腾出两间空屋,办起了一间农民化石博物馆,馆名定为“等你五亿年”,每逢暑期几乎天天客满;亲历时代变迁,家乡古寺渐渐隐匿再不复往昔,但王应军仍坚守在这片土地,时常前往庙旁播绿;王华朝成为贵州省级非遗布依族唢呐制作技艺传承人,制作吹奏两手抓,唢呐声声回响在重重大山里。

  发生变化后的故事,将三位身处贵州各地的主人公们隐隐联系在一起。故乡还是那个故乡,村庄还是那座村庄,尽管随着时间流逝,物换星移,但对乡土积淀着的热爱与守望,让他们在漫长岁月里也不会觉得难熬与孤寂。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于是,我们看到曾拿着一块小小化石着迷研究的刘锋,今朝依旧在博物馆里饱含热情给参观的游客讲解介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年过半百,王应军还是经常抽空来到长庆寺,看着天井翻涌回忆,思绪跟着过往由“闹”到“静”;王华朝会在清晨早早起来,伴着不断在天际婉转的鸟鸣踏步上山,只为寻找一根制作唢呐而用的靛叶树干。

  仿佛岁月依旧,以年为单位瞬间转换的时光,真切而又自然。在当下追求快和新的时代里,他们的生活依然缓慢,热爱着曾经的热爱,守望着曾经的守望。

  我有时也会想象他们,想象他们如何在已有的人生里,借由自己的热爱与守望,无数次面对生活的起伏跌宕,用无声的力量勇往直前,让其转化为生命最好的注脚。

  —— 陈江南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5534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