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全国工作 >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我国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备

发布时间:2022-04-30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德加社区的陈阿姨拿起手机扫描桌上的“幸福码”,弹出的清单上详细记录了过去一年她享受救助的类型、总额和每一期的具体金额。“通过‘幸福码’,我们能在线申请各项救助,还可以实时了解各项救助的落实情况。”陈阿姨说。

  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在册3684户困难群众已实现“一户一码”,今后“幸福码”还将应用于更多的公共服务领域。从线下到线上,“幸福码”让助困帮困工作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救助资金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救助更有力度。

  近年来,我国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低保边缘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确保实现“应保尽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与农村五保供养,规范特困人员认定,确保“应养尽养”;临时救助制度,用足用好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实施小金额先行救助,及时化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更加稳固。民政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夯实兜底保障制度基础。2017年底以来,全国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持续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截至2020年底,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识别更有精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指导各地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保障。

  靠“网格”精准识别。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村居—片区—小组”三级网格化困难群众数据库,分成网格点561个,主动摸清困难群众底数。

  靠“数据”精准帮扶。山东省德州市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形成一户一档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全景画像,将原来分散在15个职能部门的42项救助政策以及部分福利政策全部纳入大救助平台运行,已实施各类救助帮扶超118万人次。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6000多万低收入人口信息,通过数据比对等手段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主动发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

  ——帮扶更有温度。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马吉飞受疫情影响,一时没了收入。每个月,马吉飞还要为患病的父亲支付医药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马吉飞为父亲申请了低保,“申请后很快就批了下来”。

  对受疫情、灾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各地民政部门及时调整、密集出台社会救助政策措施,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覆盖范围,向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对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非本地户籍人员,由急难发生地及时实施临时救助;加强探视照料服务,对被隔离收治对象家中需要监护或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安排人员提供照料帮扶。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救助质量成色更足、更有温度。



原文链接:http://www.fjrd.gov.cn/ct/3-17573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