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为中华文明探源寻找南阳答案

发布时间:2022-04-16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南阳文化爱好者在野外考察岩石文(岩画)。李栀子摄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近期,南阳的文化大发现和考古大发掘进入空前的高光时刻,南阳黄山遗址连夺三项殊荣:

  3月31日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月18日,作为全国六大考古项目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3月14日,其与夏庄古墓群(俗称“不见冢”)同时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而之前南阳不见冢车马坑“天子驾六”的横空出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最早天文台”的认定,引起世人关注。这些累累硕果难以用“出圈”言表。

  与黄山遗址同时期的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系列研究文章已在《河南日报》刊发十篇,远古天文台(日晷)、远古祭坛、岩石上的记事符号、远古太极图、远古的“王宫”、动物巨石图腾……大量远古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抖落满身尘土,一经面世便熠熠生辉,让世人惊艳。

  那么这些发现和研究背后团队是哪些人呢?他们是来自南阳各行各业、平均年龄近60岁的民间草根学者,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执著探寻南阳远古文化遗址、遗存?让我们一起揭秘。

  燃眉之急

  熟悉张建国的人都知道,曾做过县公安局局长的他,对南阳悠久历史文化的研究近乎痴迷。2018年,他加入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保护中心。

  至今仍然清晰记得,记者第一次来到张建国的办公室,他拿出一份报纸,说到南阳考古的现状时,他急得直“转磨磨”……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重大发现,而南阳考古仍然在洼地……”

  “还有学者鼓吹‘多地起源说’……”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时,强调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只有找到我们的根,才能真正找到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探源迫在眉睫。”

  今年已近70岁的张建国和蓝成云,利用节假日踏遍南阳的山山水水,经常是手持木棍,带着干粮和开水就出发了,车到不了的地方,靠着步行攀爬,最险的一次差点跌落山崖,正是靠着这样的执著和毅力,先后写了《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多篇文章,引来学界不小的轰动,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关心南阳岩石文(岩画)。

  “很多岩石文(岩画)都是散落在田间地头,缺乏保护,一旦遭到人为破坏,将不可恢复。”张建国说,“心里是真急啊,所以脚步就停不下来,我这个岁数了,不为名不为利,只想把这些原始的散落的‘珍宝’找出来,给专家们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发现了,研究了,就要保护,就要利用,广西花山岩画已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也要努力申报,不然会是巨大缺憾”。

  艰难探寻

  有人拿着青菜和水饺来了,有人拿着绿豆面条来了,有人拿着春节油炸的过年菜来了……先秦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65岁的张长运还兼职“大厨”,其他同志抢着做清洁工、服务员……

  农历大年初六,在一处民宅中,记者见到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保护中心的部分成员。这是一间临时租来的民房,醒目的是,墙壁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岩石文(岩画)图片,南阳文化文明资源的分布图,最让人震撼的是权威专家留下的墨宝: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考察南阳后题写“文明在宛”;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考察了南阳黄山遗址后题写“中华瑰宝,千年一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原会长宋振豪,考察南阳后题写“南阳·中国文明核心区”“中国南阳·人文先声”“六通四辟·毓文致远”“南阳原史·文明之光”……

  专家们之所以挥笔为南阳历史定位,这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保护中心这批民间考古学者的执著付出密切相关,他们平均年龄近60岁,有官员、农民、教授、自由学者、媒体人、公安干警,有本地学者、外地无业人员,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还有刚刚上班的年轻后生……

  比如来自苏州的蓝玉献,为了破译南阳岩石文(岩画)的文字符号,他把帐篷搭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一住就是半月多,有些山头甚至去过20多次,反复取证、比对……其他人的付出无法全部用语言穷尽。

  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份对考古和南阳文化起源探寻的情怀,他们不怕吃苦,利用周末和假日自备“干粮”、跋山涉水,到南阳周边寻找丰厚的远古文化遗址、遗存,用照片、文字和拓片记录下来……

  丰硕成果

  如果说,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保护中心有个“魂”——那就是白振国,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员学者,几十年如一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挖掘南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各方专家的指导下,重阳文化、丝绸之路、天下第一古长城、中华曾氏祖根地、中华晁姓祖根地、王子朝奔楚地、南阳岩石文(岩画)、华夏“首”都等文化名片纷至沓来,已变为南阳无比坚挺的软实力。

  《不见冢里见什么?》《华夏“首”都考略》《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等系列研究文章不断重磅推出,与白振国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凡是研究会成员的文章,他都要字字句句斟酌,提出意见,大家一起反复修改。

  对岩石文(岩画)而言,白振国的自信在于,他从2010年初方城发现大量岩画开始,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在他编著的《方城岩书岩画》书中首提“岩书岩画”概念,书中他坚定地推断,“岩书岩画”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直到2019年他又提出“南阳岩石文”概念,开启了岩画研究一百多年来的新征程。

  “我们这个研究中心是一个紧密的团体,大家经常围绕一个主题,从各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展开研讨,争论到面红耳赤也是常有之事。”白振国说,“大家不计较得与失,全身心投入,目标只有一个,有一天,我们大南阳可以自豪地对外地游客说一句:‘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他坚信,南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南阳文旅最具影响力和城市张力的名片,为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发挥最具特色的文化支撑。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4-12/1403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