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信阳担当”
现代化育秧工厂一角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春日信阳,生机盎然。
大别长淮,青山绿水间:麦苗正拔节,油菜刚吐黄,紫云英的花儿赶着趟儿往外钻;育秧工厂里绿油油的再生稻秧苗,早已铺满了整个托盘,争着抢着想往水田里蹿;虾稻田四周的水沟里,泥鳅、小鱼、小龙虾们悄悄探出头,在水面荡起美丽的涟漪……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3月14日,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丁立平高兴地说,信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粮食产量连续16年超五十亿公斤,连续14年超55亿公斤,连续3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21年,面对农作物病虫害高发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粮食总产量依然较上年增加2.74万吨,是全省唯一粮食产量正增长的省辖市。
藏粮于地地生金
今年元旦刚过,农发行固始支行支持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首批贷款1.4亿元就发放到位。
去年3月,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基础上,固始与农发行固始支行积极沟通,在全省率先发起农银合作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举措,在中央预算投资每亩1500元的基础上,每亩追加投入2110元,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强度真正“达标”,最大限度提高新增耕地率,通过新增耕地指标出让收益偿还银行贷款,实现政府、银行、企业、群众多方共赢共享。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志刚介绍,县里正在7个乡镇24个村整村推进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3.6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11亿元,建成后将新增耕地5000余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年增产收益2000多万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示范效益的“大丰收”。
通过建设规模大、标准高、连成片的高标准农田,农村路、渠、闸等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小田变大田,“望天田”变高产田,不仅增加了耕地,深挖了土地潜力,还引来乡村振兴大项目好项目,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谓“一子落而全盘活”。
如今固始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余亩,粮食总量连年稳定在11亿公斤以上,1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浙江星光农业公司现代化数字化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项目、三河尖镇万亩茅台有机小麦高标准示范项目也先后落地固始。
信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对“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有着深切的认识。近年来,信阳积极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全市已建成高标农田760余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9.6%。
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区域,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达到100%,粮食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粮食产量亩均提高50公斤以上。
藏粮于技技日高
元宵节一过,2月16日,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正礼,就开始了再生稻机械化育秧的准备工作。
吃尽了农村种田的苦头、也尝到了科技种田甜头的刘正礼,在2008年拿出所有积蓄,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6台农业机械化设备,大步走上科技种粮之路。
在他带动下,周边几个乡镇十余个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田园化管理、机械化耕种,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超过5600亩,年生产粮食540多万斤,带动建成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超万亩。
在农技人员指导帮助下,再生稻、有机稻、籼改粳、虾稻共作等先进技术,刘正礼都率先尝试并逐步向大家推广。如今,刘正礼成了省粮食生产排头兵、全国种粮大户,他和他的合作社也先后荣获“河南省明星农机大户”“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河南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殊荣。
去年,刘正礼投资258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达430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秧工厂,可年育大田机插秧3万亩,带动建成更大面积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信阳,越来越多像刘正礼一样的农民,在地方政府帮助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逐步成长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在肥沃的土地上,生产出又多又好的粮食。
近年来,信阳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大力推广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至今,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拥有农技推广机构363个,农技人员2719人,建成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108个,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此基础上,信阳年均遴选推介农业主导品种30多个、配套适用技术模式10余项,引进、培育、推广了一批杂交水稻、弱筋小麦新品种,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步子越走越坚实。
提质增效质效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食物观”成了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吃得饱,还要体现在吃得好、吃得美。”和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商城县鱼米香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俭军兴奋地说,“这话说得太好了”。
早在2012年就被表彰为“全国种粮大户”的陈俭军,经过这些年在田间摸爬滚打,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多种粮不如种好粮,人们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他流转农田3000多亩,种植晚粳稻、黑糯稻、再生稻,靠着祖传工艺酿制“冬谷酒”,在人流密集的风景区、商业区推广黑糯米糍粑,收入一年比一年可观。
春风渐暖,陈俭军在里罗城景区内流转种植的连片油菜,成了花的海洋。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引种的油菜新品种,开出的花不再是单纯的金黄色,奶白、橘红、橘黄、淡紫、桃红、肉粉……颜色多达七八种,五彩缤纷的花海,愈发让人流连忘返。
“这种油菜开花观赏性强,吸引游客,初春时节还能摘油菜薹卖,含油量在44%以上,能生产菜花蜜、菜籽油,以后还可以开发芽苗菜、菜花茶、菜花饼、护肤品呢。”陈俭军兴奋地说。
据信阳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开美介绍,从去年开始,他们在商城、息县等地开展油菜产业新模式探索,全价值链挖掘“油”“菜”“花”“蜜”产值,助力打造油菜“花海”旅游观光带,推动信阳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已在全市7个示范县(区)建成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核心示范区18个,辐射带动油菜种植33.5万亩。
近年来,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深入挖掘再生稻、弱筋麦、油菜、茶叶、山油茶、食用菌等全产业链价值,下大力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如今,信阳全市优质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已由2016年的50万亩,发展到2021年的24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由2017年的2.71万亩,发展到2021年的102万亩;再生稻由2017的3万亩,发展到2021年的47万亩。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丁立平表示,从粮食安全观到大食物观的转变,信阳唯有更加努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奋力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的绚丽新篇章。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3-21/1395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4年商丘区域蓝...
2024-11-25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2024-11-25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