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总书记,乡亲们有话对您说

发布时间:2022-03-05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和着春天的脚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亿万中原儿女期冀着把过去一年不平凡的经历和收获带到大会上,向全国人民汇报,向一直关心牵挂中原父老、擘画河南发展宏图的习近平总书记报告。

  乡亲们向总书记报告,扛稳粮食生产重任,我们一直不懈努力;

  乡亲们兴奋地向总书记诉说,推进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乡亲们自豪地说,克服疫情汛情的影响,我们前进的脚步更扎实有力;

  乡亲们坚定地表示,克难攻坚,争先出彩,现代化河南更绚丽的风景就在奋斗追梦的每个日子里。

  涓滴聚海。老乡们说给总书记的“心里话”,就是我们亿万河南人牢记嘱托、开拓进取的生动注脚。让我们齐心协力,在中原大地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

  幸福张庄话梦圆

  申学风 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庄村视察指导工作,走进贫困群众的家中,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并叮嘱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当时,我近距离聆听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怎样学习、怎样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个字,就是深学、细照、笃行,“深学,就是要组织党员干部一点一滴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字一句学习焦裕禄同志的言论,重点把焦裕禄精神学习好、领会透……”总书记的话犹在耳边回响。

  总书记,几年来,我们牢记您的嘱托,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张庄村已经大变样。

  我们积极打造“小康路上的春光”志愿服务品牌,引导闫春光、雷慧杰等返乡创业青年利用专业特长、产业优势,积极参与村内乡村振兴大讲堂、网络直播销售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村里通过藏红花种植、乡村旅游、小杂果采摘、对虾养殖等产业,带动480余人就业,培养起了小康路上无数个“春光”。

  总书记,这几年我们村不仅脱贫摘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还让大家的精神也“富”起来。村里成立了梦里张庄艺术团,深入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好故事,先后编排了现代戏《焦裕禄》《朝阳沟》《花喜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用“乡土音”唱响党的“好声音”,同时依托“幸福饺子宴”活动、“幸福大讲堂”等,通过讲党史故事、谈家乡变化、敲锣打鼓送奖牌等,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总书记,我们将牢记您的嘱托,继续传承弘扬好焦裕禄精神,争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记者龚砚庆史长来整理)

  不负尉氏好“丰”景

  张朝英 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察看小麦长势时,我正在麦田里做技术指导。

  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就特别特别激动。

  我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到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今。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自己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贡献一份力量。

  我记得非常清楚,总书记当时说,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总书记还在这里作出了“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重要指示,其中“出路在科技”这一句,我当时一听,心里就无比激动和振奋:这是对我们农业技术人员的鼓励和要求啊!

  这些年,我们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一入春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调查,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节,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田间课堂、做好农机保障等形式,精心帮助群众开展以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为主的麦田管理,全县123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分散到516个行政村,面对面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做到了村村技术指导全覆盖、无死角,全力保障群众生产需求,为全县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有力量,就能多打粮。今年入春以来,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小麦长势非常好、墒情足、病虫害也少,不出意外,每亩产量还会在1500斤以上,全县104万亩小麦又是一个大丰收。

  总书记,牢记您的嘱托,我们这些基层农技人员都始终服务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希望您不忙的时候再来看看,我们的粮食产量、粮食品质在不断提升呢!(记者龚砚庆史长来整理)

  红绿辉映靓田铺

  韩家旭 新县田铺乡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

  报告总书记,自从2019年9月16日您视察信阳老区来到田铺大塆,至今已两年多时间了,我们一直牢记您的嘱托,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田铺大塆发生了巨大变化——

  来玩的游客多了。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去年仍有70多万人次来田铺大塆观光旅游,全村旅游总收入超过340万元。

  参与旅游的多了。2019年以前,开农家乐的只有4家,现在是8家;开民宿的原来有10多家,现在20多家,都翻了一番。

  回村创业的多了。2014年以前,田铺大塆常住人口只有70多人,全是“三留守”人员,现在常住240多人,年轻人都回来了,还吸引外地人来这里搞经营。

  村民的收入多了。原先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600多元,现在是18600多元,翻了一番还多。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县里投资1.4亿元建设游客集散中心,配套建设了充电桩、加油站、综合大楼等服务设施,还有可停放1000多辆车的停车场。

  田铺大塆是传统村落,总体面积有限,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护好传统村落、自然元素。

  去年年底,县里启动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重点用于修路修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扩展田铺大塆景区周边乡村旅游景点,以形成多点开花、循环观光、快进慢游的旅游新格局。

  田铺大塆西南边的传统村落胡塆,申报了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将被打造成一个不同于田铺大塆的传统美丽村落。

  田铺大塆北部山顶上,是韩家寨歼灭战战斗遗址,下一步这里将被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我想报告总书记,未来,我们田铺大塆景区一定会成为红绿辉映的老区新名片。到时候外地游客会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再来邀朋友。(记者胡巨成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宏冰整理)

  春回东岳万象新

  杨长太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

  敬爱的总书记,自从您2019年9月17日来过东岳村后,我们村越变越漂亮了,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甜蜜。

  春回东岳,万象更新。一开春,我带着乡亲们给400多亩茶园都施上了有机肥。再过20多天,春茶就能上市,今年又会是一个好收成。

  各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正如火如荼,春天是绿化美化家园的好时候,我们苗圃里的苗木花卉也卖出了好价钱。

  去年冬天,农场新建了10座温室大棚种草莓,春节期间草莓卖到35元1斤,这一项增收也很可观。

  请总书记放心,我一定听党话、跟党走,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更多的乡亲在致富路上继续奔跑,让东岳村越来越美,引来更多游客,发展好“后备厢经济”和农村电商,让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我们在“832”扶贫电商平台新上了两款产品,一款是本地的槐花蜜,一款是信阳毛尖。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致富带头人,我给自己定了两个小目标,一个是要把农产品质量做得更好,一个是要把电商服务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更有竞争力。

  我提出要让游客在东岳村找回“小时候的味道”,让人们都喜欢咱们的土鸡蛋、黑猪腊肉、绿色稻米,还有茶叶、茶油、菜籽油、槐花蜜。

  受疫情影响,去年农场线上线下销售额共有400多万元,虽然比前年的600万元少了些,但还是很不容易的。中办帮扶小组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消费扶贫,帮了我们的大忙。

  我流转的几千亩田,去年冬天都种上了小麦、油菜。这种油菜是新品种,春季能摘菜薹卖,油菜开花又是好景观,结了菜籽打菜籽油,一种多收可真不赖。夏季收完小麦、油菜,再种上再生稻和有机水稻,好的农产品不愁销。

  俺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记者胡巨成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宏冰整理)

  邹庄蝶变换新颜

  邹玉新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春节,在外务工返回村里过节的乡亲们都说:邹庄村变美了!

  我听后心里很得意,但还是故意问了句:“咱村子有啥变化呀?”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村容村貌变了,你瞧,水泥路面加宽了,变得平整宽阔;新装了光伏路灯,到了晚上齐刷刷全亮了;多彩的文化墙图文并茂,富有创意;农家小院也统一收拾了,在花草树木的映衬下,更加令人赏心悦目。

  我告诉老乡们,大家看到的,只是“面子”上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里子”:乡亲们的腰包变鼓了!

  2015年,村里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引来企业按景区标准建立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主要种植猕猴桃、莲藕、葡萄等。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考察调研,详细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村容村貌等情况。“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总书记一番深情的话语让乡亲们干劲十足。

  县里也加大力度支持村里产业发展,为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配套水、路、电,实施土地改良,架设滴灌设施。现在,这里已发展成为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全村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其实,真正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目前,县里正在建设“大邹庄”,挖掘村里的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与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等村统一规划发展,打造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观光带……到那时候,会有更多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日子更有奔头了!我想对总书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牢记您的嘱托,好好干,让家乡变得更美好。”(记者孟向东刁良梓通讯员杨振辉整理)

  编辑:高利国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2/03-03/1387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