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立法工作 > 正文

公开征求《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草案)》 修改意见

发布时间:2022-02-26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草案)》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现予以公布,欢迎于2022年3月10日前提出修改意见。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办法(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土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制止非法占用土地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在区、乡镇设立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负责相应区域土地的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辖区内土地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对市、县(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况进行督察。

  

  第二章 国土空间规划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细化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第七条国土空间规划包括:

  (一)省、市、县(市)、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省、市、县(市)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

  (三)市、县(市)、乡镇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包括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详细规划和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的村庄规划。

  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划。

  第八条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国务院审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其中需报国务院审批的,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市区的乡镇、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国土空间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逐级报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相关专项规划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编制、审批。

  跨行政区域或者流域的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目录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衔接的规定。

  第十条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的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市区的村庄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实施用途管制、用地审批以及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第十二条国土空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二十日内通过门户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的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在政务公开栏等显著位置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经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因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或者行政区划调整等确需修改的,由原组织编制的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十四条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汇交标准数字化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没有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年度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出合理安排。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籍管理,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地籍调查,查清土地权属、坐落、界址、面积等,设定不动产单元,编制不动产单元代码,建立健全地籍数据库。

  

  第三章 耕地保护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负总责,其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全面实行田长制,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具体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数量的,必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并缴纳相应的耕地开垦费后,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易地开垦。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按照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合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永久基本农田,落实保护措施,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经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当按照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进行补充划入,并按照法定程序修改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

  第十九条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省人民政府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库,统筹调剂耕地指标,保障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库,保证耕地开垦计划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执行。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占用耕地无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的,在缴纳易地补充耕地资金后,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易地调剂补充耕地指标。

  开垦耕地所需资金或者缴纳的耕地开垦费作为建设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第二十条耕地开垦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并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对标准进行调整。

  耕地开垦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缴入本级财政国库,专项用于开垦新的耕地,禁止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禁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建设,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实行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具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单位应当将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用地选址应当按照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少占或者不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耕地耕作层的保护;设施农业用地不再使用的,应当及时组织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四条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土地,应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土壤改良,防止砂化、盐渍化、潜育化和水土流失。

  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未利用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由开发单位或者个人向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五条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由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验收,验收结果报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第二十六条建设占用土地,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要求。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自然资源等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分批次报批准国土空间规划的机关或者其授权的机关审批。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农用地,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报国务院审批;不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报国务院审批,或者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七条农用地转用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市、县(市)人民政府申请征收土地,应当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界定的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形,其中属于成片开发建设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成片开发方案经依法批准后,方可申请征收土地。

  第二十九条征收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市、县(市)人民政府严格依照《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

  土地征收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征收集体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执行,其中土地补偿费不高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百分之四十,安置补助费不低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百分之六十。征收集体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征收集体农用地的标准进行补偿安置。征收集体土地的地上附着物、青苗等补偿费按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执行。

  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定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被征收土地地上附着物、青苗等补偿标准,报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

  第三十一条征收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征收集体农用地的标准进行补偿安置,其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采用宗地地价评估的方式进行补偿安置,但不得低于集体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地上附着物等补偿费按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执行;农村宅基地的补偿安置,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征收宅基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不低于征收集体农用地的标准进行补偿安置。

  征收宅基地涉及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安置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的,应当评估原住宅的价值给予货币补偿;提供安置房的,提供的安置房面积不得少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采取货币补偿的,应当评估宅基地和住宅的价值,一并作出补偿安置。

  农村村民住宅具体补偿安置办法由市另行规定。

  第三十三条非农业建设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参照所在乡镇的区片综合地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补偿标准执行。

  第三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土地兴办企业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企业,应当对原土地使用权人按照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进行补偿安置。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土地,应当对原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按照征地补偿安置标准进行补偿安置;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的,应当对原土地使用权人按照现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其中涉及承包土地的,按照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对原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安置,涉及宅基地和农村村民住房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补偿安置,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权人签订的合同办理。

  第三十五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因建设需要埋设电线杆、电线塔、电缆、通信铁塔、管道等设施占用少量土地的,按照占用年限补偿青苗等损失,但最高不得超过征地补偿标准;占地较多的,应当依法办理征收手续,并给予补偿。

  第三十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被征收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建设项目占用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剩余土地的,按照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对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补偿安置;涉及宅基地和农村村民住房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补偿安置。

  第三十七条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被征收的土地已经确权到户的,土地补偿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归被征地农户所有,其余部分留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补助费全部归被征地农户所有;被征收的土地未确权到户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留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制定具体分配方案,并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方可通过。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配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所有权人所有。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实行单独列支,计入征地成本,列入工程预算。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持有的不动产登记证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确定的土地类型与土地实际利用状况不一致的,应当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和实际利用现状综合确定地类,并予以补偿安置,但违法改变现状的除外。

  第四十一条对个别未达成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在征收土地申请经依法批准后,由市、县(市)人民政府作出征地补偿安置决定。被征收土地权利人在征地补偿安置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腾退土地和房屋及其他地上附着物,也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征地补偿费用应当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定期公布收支状况,接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监督,并依法接受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四十三条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前或者备案前后,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审查权限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

  第四十四条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标准。

  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已经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新区的土地的,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下列规定核发规划用地批准证书:

  (一)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建设单位向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经有建设用地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其中涉及农村村民住房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在审批宅基地申请时一并核发。

  第四十五条建设项目占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未利用地,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涉及征收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征收土地手续。

  第四十六条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除依法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的以外,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原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除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可以继续保留划拨用地的以外,应当经评估后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有偿使用。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准予改变土地用途的,除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可以继续保留划拨用地的以外,应当经评估后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第四十七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拟订租赁方案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除依法可以采取协议租赁方式外,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性方式确定土地使用权人,由竞得者与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

  第四十八条以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应当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使用权人与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

  第四十九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市、县(市)人民政府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入市,以及因调整土地使用条件、发生土地增值的,应当依法进行地价评估。

  第五十条农村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住房、附属用房等用地。

  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应当符合村庄规划,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闲置宅基地、村内空闲地。编制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应当统筹并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农村村民原地拆旧建新且不超过原批准用地范围建住宅的,无需另行审批,但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备案,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超过原批准用地范围建住宅的,应当重新审批。农村村民经批准易地建造住宅的,原宅基地应当交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原地上住房、附属用房等应当自行拆除;不自行拆除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

  第五十一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其宅基地的面积标准:

  (一)城郊、农村集镇和圩区,每户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平方米;

  (二)淮北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二百二十平方米;

  (三)山区和丘陵地区,每户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平方米;使用未利用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三百平方米。

  第五十二条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无宅基地的;

  (二)因结婚等原因,确需建房分户,原宅基地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的;

  (三)因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村庄规划需要搬迁的;

  (四)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没有住宅需要新建住宅的;

  (五)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收,或者因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被占用的;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前款规定的村民申请宅基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其宅基地的分配予以保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批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以未分户为由,拒绝村民宅基地的申请;乡镇人民政府不得以未分户为由对村民宅基地的申请不予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保障农村村民宅基地需求。

  第五十三条符合本办法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应当向村民小组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没有设立村民小组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当向村民小组提出申请。宅基地申请依法经村民小组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集体讨论通过的,应当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十日。公示无异议的,经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审核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公示有异议的,由村民小组一级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进行调查,经调查异议成立的,退回宅基地申请或者修改分配方案,再次予以公示;异议不成立的,按程序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可以由有权批准机关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在审批宅基地申请时,批准农用地转用,并报有权批准机关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农村集中建设居民点的,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且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由一个或者数个村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用地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转用审批手续。

  第五十四条申请宅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宅基地选址不符合村庄规划的;

  (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

  (三)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赠与或者改作生产经营等用途的;

  (四)申请另址新建住房,未签订退出原有宅基地协议的;

  (五)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选址建房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

  (六)其他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

  第五十五条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且已依法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在一定年限内有偿使用,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土地界址、面积、用途、规划条件、使用期限、交地时间和开工竣工期限、产业准入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双方其他权利义务等内容。

  第五十六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时,应当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总量、结构、布局等作出科学安排。

  第五十七条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退出的宅基地用于满足农村村民宅基地合理需求和盘活利用。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

  第五十八条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合理选址,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且破坏耕作层的,应当先行实施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

  申请临时使用农用地的,应当先行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土地临时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按照批准的土地复垦方案完成土地复垦,其中占用耕地的,应当恢复种植条件。复垦的土地经验收不合格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使用土地临时使用者预存的土地复垦费代为组织复垦。土地临时使用者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不足的,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以追缴。

  第五十九条列入省级以上规划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项目中,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和受季节影响或者其他重大因素影响急需动工建设的工程,可以向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先行用地。属于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先行用地报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属于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的,先行用地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先行用地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情况特殊的,不得超过一年。

  第六十条已经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线性工程,在项目建设期间,因依法批准修改工程设计导致用地范围调整的,应当自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实际用地范围,向原用地批准机关申请对原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进行调整;需报国务院审批的,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第六十一条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收缴,除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二十上缴省财政的以外,批准用地在市市区范围内,百分之五十返还市本级财政;批准用地在县(市)范围内,百分之四十返还县(市)本级财政,百分之十返还市财政。

  第六十二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收回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按照现行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标准以及应当缴纳的各种税费、土地开发费用,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补偿;收回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根据使用土地年限和土地开发费用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补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偿的,按照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进行补偿。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按照现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其中涉及收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权人签订的合同办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三条收回农民耕种的国有土地,不支付土地补偿费。有青苗的,支付青苗补偿费;已经耕种十年以上,收回后直接影响农民生活的,按照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支付困难补助费。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对违反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适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关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规定。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集中行使有关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就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支持与配合,不得拒绝、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六十五条建立省、市、县(市)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上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下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内容。

  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监督检查,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及时予以预警。

  第六十七条省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对市、县(市)人民政府下列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况进行督察:

  (一)耕地保护情况;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

  (四)国家和省有关土地管理重大决策落实情况;

  (五)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六)其他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况。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依法应当实行有偿使用而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其批准文件无效,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宣布出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重新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其他非法处置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六十九条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批准减、免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擅自改变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或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减少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面积或者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法定权限、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国土空间规划的;

  (二)非法批准占用、使用土地的;

  (三)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土地征收的;

  (四)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予行政处罚的;

  (五)违法进行检查、采取强制措施的;

  (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三条街道办事处履行土地管理相关职责的,适用本办法关于乡(镇)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村民小组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成立村民小组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别由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代为行使村民小组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承担义务。

  第七十四条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2021年12月21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 胡春武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说明如下:

  一、修订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实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需要。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分别于2020年1月1日、2021年9月1日施行,其在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标准、建设用地管理,特别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我省《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诸多内容与上位法不一致,有必要及时修订。

  二是保护耕地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改革要求,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与监督实施、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等基本制度作出新部署。同时,随着改革深化、形势发展,《实施办法》的若干规定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我省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需要,需要尽快进行修改。

  二、修订的思路和过程

  我省较早启动了《实施办法》修订相关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将《实施办法》的修改列入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先后作为2018年、2020年立法计划调研论证类立法项目以及2021年立法计划审议类项目。省自然资源厅、省司法厅坚持法制统一的修订思路,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拟保留条款与上位法不一致的,进行一致性修改;新增部分条款,作为上位法的配套规定。

  为做好立法相关工作,省自然资源厅组建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起草立法草案时,坚持问题导向,赴宣城市、阜阳市、临泉县、广德市等地开展调研,组织召开了近20场座谈会、封闭修改会和专题会等,广泛听取市县有关部门、乡镇政府、人大代表、村干部等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律师专业性作用,邀请厅法律顾问全程参与立法,与省律师协会进行专题座谈。省司法厅和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法工委提前介入,参与和指导修改工作。经研讨修改,形成《实施办法(送审稿)》,于2021年9月1日上报省政府。省司法厅承办后,书面征求各市、部分县政府和省有关单位意见,公开征求了公众意见;召开了立法协调会、立法论证会,形成了《修订草案》。11月26日,省政府第1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自然资源督察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自然资源督察制度的要求,参照其他省份做法,规定省政府授权的机构对市、县(市)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督察(第五条)。

  (二)关于土地登记和权属管理。机构改革后,国家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整合到自然资源不动产登记机构,同时考虑《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已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作出完整和具体的规定,故删除《实施办法》“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一章。

  (三)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管理法》对国土空间规划作了原则性规定,《实施条例》专设了“国土空间规划”一章。目前我省已经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大部署,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修订草案》新增“国土空间规划”一章,代替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编制和审批、修改、地位及公开等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规定(第二章)。

  (四)关于耕地保护。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耕地保护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实行田长制,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履行耕地保护职责(第十七条)。二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严守耕地红线(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三是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第二十一条)。

  (五)关于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一是落实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确保相关用地审批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第二十六条)。二是实施区片综合地价制度,明确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征收的补偿安置标准,使征地补偿安置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第三十条)。

  (六)关于建设用地使用和管理。一是加强对宅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农民的合理宅基地需求,明确了申请条件和审批程序;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规定了农村集中建设居民点用地审批程序(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二是细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规定,明确了入市主体、入市条件、产业准入和生态环保要求,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三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在先行用地方面对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和受季节影响或者其他重大因素影响急需动工建设,且列入省级以上规划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项目,允许先行用地。在线性工程用地方面,建立了用地范围弹性调整机制(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四是明确收回土地使用权补偿安置的标准,保护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

  另外,还规定了有关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内容。

  《修订草案》和以上说明,请一并审议。


原文链接:http://www.ahrd.gov.cn/article.jsp?strId=6f085b8be94340d782bf31d0a941b8f1&strColId=f69d3407bf0b4333a78d8252f4d24261&strWebSiteId=1448865560847002&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