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秦声更亮 让秦音更壮《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施行
传统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刻不容缓。
日前,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规范。《条例》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历史中
走来的秦腔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中国戏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秦腔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衍生出蒲剧(蒲州梆子)、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新的梆子剧种,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大众化发展,同时,对川剧、滇剧、广东的西秦戏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秦腔现存的手抄本就有3000多本,在地方戏曲中名列前茅,剧目的内容涵盖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晚清民国的数千年历史。2006年,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秦腔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根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秦腔从历史中走来,也在历史中闪闪发光。从早已成为经典的《双锦衣》《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中国魂》,到经过改良的《游西湖》《赵氏孤儿》《游龟山》《三滴血》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再到屡获大奖的《柳河湾的新娘》《迟开的玫瑰》《易俗社》《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众多优秀秦腔现代戏,秦声秦韵始终回荡在三秦儿女心头,为大家带来了愉悦的精神享受。
时至今日,秦腔作为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凭借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被人们广为传唱,在弘扬优秀传统、引导社会正气、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法规
推进秦腔振兴
“议案能通过,我真的特别高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够为秦腔行业发声,让它更加健康发展和传承,也算是我对秦腔的一种回报。”省人大代表、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
结合多年的工作和演出经历,以及其他省份对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形式,2020年省“两会”期间,惠敏莉提出了建议结合陕西实际制定秦腔艺术振兴地方保护条例的议案。“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秦腔成就了我,我也想为秦腔做一些事情。”惠敏莉说。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具有代表性的秦腔艺术品牌的保护,对秦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场所、经费等支持,保障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易俗社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秦腔艺术品牌。为保护秦腔,打造属于陕西的秦腔文化品牌,2019年,惠敏莉就曾建议在西安打造易俗社秦腔艺术街区。2021年9月,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国庆期间,每天都有9万多人次来易俗社文化街区游玩参观。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易俗社文化街区能在一众网红打卡地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有秦腔这个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如今,易俗社文化街区不仅有流量,有内涵,是一个以戏曲文化为核心的街区,还是陕西对外展示的城市之眼和文化遗产宝库。
作为易俗社的掌门人,同时作为一位秦腔表演艺术家,惠敏莉经常下基层演出。“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我发现秦腔在基层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很喜欢听秦腔。我们易俗社就有很多铁杆粉丝,我们去哪里演出,他们就跟到哪里,他们说听秦腔能让他们快乐。”惠敏莉说。
在欣喜的同时,惠敏莉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地方院团的生存环境不是很乐观。她表示:“不管什么行业都需要人才,但如果人才还在为生计发愁,那势必会分散他们在艺术上的精力,也不利于秦腔艺术的发展。”
此次立法,充分考虑了地方院团的实际情况。《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秦腔艺术资源普查,征集、抢救、保护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档案资料、口述历史和珍贵实物,对濒临失传的经典传统剧目、曲牌进行挖掘整理、修改提升和复排演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具有代表性的秦腔艺术品牌的保护,并对秦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场所、经费等支持,保障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让秦腔
后继有人
人才培养是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根基所在。如何让秦腔这门艺术在千年后依然璀璨,是许多秦腔人努力的方向。
易俗社从成立到现在,已经为秦腔艺术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遍布我国西北五省。在秦腔艺术的传承上,易俗社讲究剧目传承、剧社传承,尤其是注重人才传承。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秦腔,我们常年在全国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这也是易俗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还是各个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我们都在做秦腔的普及工作,为学生们喜爱秦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撒下了传承的种子。”惠敏莉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坚信,秦腔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舞台来传播戏曲、培养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戏曲的传承与赓续。
“我现在在艺术方面处在一个相对鼎盛的时期,我要尽可能地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让戏曲艺术传承下去。”李梅说。
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师承教育则是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正是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的辛勤培育和精心指导,中国戏曲的传统与精髓才能得以薪火相传。“2021年春节,我们组织实施了‘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旨在依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名家众多的优势,通过多剧种多门类的名师收徒传艺,培育更多青年戏曲人才,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建设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推进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多个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深层保护与传承发展。”李梅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一个集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机构。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将戏曲传承、创新发展放在戏曲事业的重要位置,共开设了10期学员培训班,搭建了坚实的后备人才梯队。
对于如何培养人才,避免秦腔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人才断层的情况,《条例》也进行了明确要求。《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秦腔艺术编剧、导演、作曲、表演、评论人才的教育培训,通过汇演、展演、评比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选拔优秀秦腔艺术人才,建立秦腔艺术人才库。
同时,《条例》鼓励各秦腔院团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秦腔艺术人才培养,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秦腔院团创作、表演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秦腔院团和专业院校通过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合作办学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相结合。
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大省,近几年来,陕西多措并举,大力扶持、推动戏曲事业的发展,打造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环境。
秦腔是三秦儿女的根和魂,是三秦儿女血脉里流淌的声音。如今,《条例》为秦腔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秦腔艺术之花将在三秦大地绽放得更加灿烂。
原文链接:http://www.sxrd.gov.cn/shanxi/fztd/13453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人民...
2024-11-24自治区领导在拉萨市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