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法治 > 正文

“金玉良言”质效双升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2-01-0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

  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是提出代表建议,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承办单位办理好代表建议,不仅是尊重和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同时也是对民声民愿作出的积极回应。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建议7139件;2019年是8160件建议;2020年是9180件建议;2021年是8993件建议。代表建议数量维持高位,一面显示出代表履职热情的高涨,一面表达出民意诉求的澎湃。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出色地完成了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这道必答题。

  高度重视是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鲜明标识。据每年度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显示,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代表团审议时,部分代表都现场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中办督查室专门就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出要求,推动把办理好代表建议作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环节。栗战书委员长明确要求,支持代表依法履职,改进代表建议办理、反馈各环节工作,健全代表建议答复承诺解决机制。

  为代表创造更广阔的参与空间与代表建议质量提升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探索建立与列席代表座谈机制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密切同全国人大代表联系、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重大创新之举,是近年来代表工作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每次会议,栗战书委员长认真倾听代表发言,详细记录。对于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有的马上就办,有的深入交流,有的推动解决。对于一些代表建议,栗战书委员长还作出批示要求。

  这样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的办理。承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通过主持召开会议、作出批示部署、亲自带队调研、邀请代表座谈、面对面听取意见等,有效提升了代表建议办理的质量。

  以办理代表建议“大户”国家卫健委为例,成立委领导任组长、办公厅组织协调、主要司局负责办理的领导小组,建立台账,任务到人,创新建立200余人的“代表委员论健康”微信群,做好与代表的日常沟通等,不仅使代表建议成为国家卫健委的重要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且通过对代表法定职权的落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呼声。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代表建议办理结果被承办单位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这既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公开监督;既可以提高代表的“代言意识”,又可以激发代表更加认真履职尽责的热情。

  一个个代表建议的办理,无疑对代表法定职权的实现更加有益、对政府政策的有效发挥更加有益,但更为重要的是一次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践,使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能够取得代表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承办单位法治思维和公仆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是高质量的代表建议越来越多。

  高质量代表建议的大量涌现,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代表建议内容和办理质量双升作出的不懈努力。2018年修改《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2019年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这些举措对促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代表建议答复承诺解决机制,要求承办单位加强综合分析,建立答复承诺事项台账,抓好跟踪落实工作,并及时向代表通报落实情况。

  为取得代表满意的建议办理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加强协调督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来人往”、见面沟通的机会有所减少,但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创造条件加强同代表联系,耐心细致地做好情况沟通、说明解释等工作。今年还积极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的运行保障,努力推动信息化平台改进优化和推广使用。

  与此同时,承办单位也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例如,国家卫健委修订建议办理工作手册,印发关于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依托门户网站开通服务代表的网络平台,及时向代表通报建议办理进展。

  一套“组合拳”下来,代表建议办理不认真、相互推诿、应付了事的大大减少;“重答复、轻落实”“有答复、没下文”,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答复上的大大减少;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协调配合不够,不能形成办理合力的大大减少。

  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呈现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显著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代表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形成的建议占建议总数超过六成。可以说,每一件建议都凝聚着代表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件建议都反映了百姓的诉愿和心声,每一件建议都装满了民意。

  “言质高”的代表建议主要体现在紧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在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上,紧扣在厉行法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上。例如,2018年大会期间,代表们就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出建议709件,占建议总数约10%;提出加强宪法教育和实施以及制定修改法律、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建议300余件。2020年,关于疾病防疫的建议数量同比增加了179%,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数量达474件,反映出代表对总结疫情防控经验、补齐公共卫生建设短板的迫切期盼。

  以往代表反映选举单位困难与问题的建议多,集中在要钱和要项目上,成为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的代言人。但代表的根本宗旨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需要更多地反映民生诉求,尤其是那些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为了提升代表建议的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培训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从最初实现基层代表培训“全覆盖”,到根据代表需求量身定制,实现培训内容“精准化”,再到创新推出线上培训方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培训“全天候”。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探索“云上办学”,创新开设全国人大网络学院,课程突出人大特色,涵盖各领域各方面。

  通过学习,代表更有大局意识、更有法律意识、更有人民意识。代表在提出建议时更加从全局出发,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代表在针对某个问题时,更加善于运用法律观点提出建议,使之符合法律规定。代表心中更加装着百姓,使建议的提出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集中民智、广泛反映民意的基础上,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其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的表现尤其令人欣喜。因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总数远超历届。从他们建议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可以看到,代表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又一次有益探索,也说明代表只要用情表达、用心发声,反映人民的诉求,就一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重托,无愧于代表这一光荣称号。

  同时,在原有代表小组活动、视察调研、召开座谈会、走访、通信、进行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外,通过代表“家站”、基层联系点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搭建起代表和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运用信息技术,代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实现了“零距离”“全天候”。

  纵观四年来代表建议内容和办理的变化,高度重视是鲜明标识,制度建设是有力保障,“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是显著特点。这些深刻的变迁,记录了代表建议内容和办理质量不断提升的轨迹和代表履职能力不断成熟的历程,也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2/ea67c102686e4ff4a28e03b4a95908e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