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感遇麻怀

发布时间:2021-11-27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郭其昌

  麻怀村名字的来历一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打开地图,麻怀村就处在贵州南部喀斯特石山区。这片山地远看峰丛林立、群山如麻,被人们唤作麻山。麻怀村就处在麻山的怀抱之中。

  玉在山而草木润,这个小山村乘着新时代的风帆,成为贫困山区战胜绝对贫困进程中一个动听的音符。村支书邓迎香和村民们一道,凭借原始的施工作业,持续奋战10多年,在村前的山腰上挖出一条出山的隧道,化解了村民千百年来的出山难题与数不尽的辛酸愁苦。邓迎香也因此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等多项荣誉,还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今天去麻怀村,已经很方便了。如果你从贵阳出发,走银百高速到罗甸出站,再向东行30公里的二级油路,麻怀就到了。

  要进村,还得走上一段路。可以开车,也可以步行。进村的路就在半山腰上。山脚是一个小田坝,十几户人家就居住在田坝边上。

  抬头向上看,山并不高,却陡峭逼人。山上的树,常年和风雨搏斗,虽谈不上参天,却看得出劲道。

  邓迎香告诉我们,原来进村的路不在这里,而在树梢头顶的山梁上。

  汽车来到洞口,有一个牌坊,写着“麻怀隧道”。

  邓迎香说这个长216米、高四五米的隧道是“啃通”的。这点我信。毕竟前前后后,花了10多年的时间。10多年里,不知道他们磨破了多少水泡,流下了多少汗水,燃光了多少蜡烛,喊哑了多少嗓子,笑出了多少眼泪……

  在隧道口的石壁上长着两株青藤,足有手臂粗,呈苍黑色,紧紧附在石缝间,一直向上伸展,又从隧道顶端的边沿将青枝绿叶瀑布一样地垂泻到半空。让人惊其魂,也叹为美。

  若你再稍微留神,就会发现石壁上还有铁锤砸过的印迹,有钢钎凿出的炮眼爆破后留下的圆弧凹槽,还有石块被炸开时的放射状裂纹。用手轻轻地触摸,灼热犹存,似乎那些鏖战、呐喊、欢呼才刚刚响彻。

  来,咱们走一段吧。眼前的隧道是修整和加固了的。穹顶呈圆弧形,地面水泥浇注硬化,外加边沟引流废水,应是标准无疑了。才进入,洞内的冷空气就把你包裹住。在四五米高的空间下,你一下子便显得渺小起来。随着隧道弯曲前行的时候,邓迎香会指着拐弯处告诉你,这是由于当年大家没有定位系统,凭着感觉往前开挖,把不准方向形成的弯道。听到这话,心间涌起一阵酸楚。邓迎香说,挖通隧道的那个晚上,她在家蒸了满满的一甑子糯米饭,炒了一锅下酒菜。大伙喝酒划拳到天明。

  穿过隧道,迎面的阳光让你重回温暖怀抱。再走几步,眼前是一池红绿掩映的荷塘。半池清水,半池荷叶。盛夏时节,初开的荷花高出层层叠叠的荷叶半尺多。想必这也是造物主的精量细裁吧,总能让你清晰地看到,花面叶底,叶在花下。池塘对面山脚下,几栋成排的木质房子紧挨着,是建成不久的教育培训基地,崭新的模样给四周青山增添了几分喜气。

  荷花是近两年才新种下的。这儿原来是雨季消水的地方。旱季就是个草坝子,雨季便是滥泥田。每年种下的水稻,淹了旱,旱了淹,难得有收成。勤劳的村民舍不得让它荒着,依然年年在端午前把秧苗插上,碰碰运气。这池荷花无异于成了麻怀村民们变废为宝的神来之笔。沿着靠山的小径,绕池塘而行,各种野花和绿草在脚边显得无比绵柔。刚走不远,立了一个小木牌子,刻着“忆苦思甜小路”。一条羊肠小路,向着山顶弯弯曲曲地延伸。不用问,这就是村民祖辈走了上百年的出山小路。打量一下那些被祖辈们踩得溜光,如今长了青苔的石块,似乎就感觉到了那些揪心的故事与深深的岁月。

  往前走,再爬几步石梯,就来到了麻怀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凭着挂在门前的20多块金属牌匾,你就会感觉到麻怀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全国文明村寨、贵州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贵州省党建扶贫示范基地、贵州省委党校教学实践基地……

  麻怀干劲陈列馆是必须去的。30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布置颇显用心。许多新老照片,被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了麻怀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明生活等。展厅中间布置了一排红色绒布铺底的展台,当年村民们用过的铁锤、撮箕、钢钎、锄头、工天记录本、煤油灯等工具都陈列其间。

  即将走出展厅的大门,设计者在此布置了一面红色牌坊,上面写着16个金黄色大字: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这就是“麻怀干劲”,解说员告诉我们。

  走出麻怀干劲陈列馆。沿着崭新的木条廊道再往前走就是培训授课大厅。在这儿,学员们可以观看麻怀干劲专题片、倾听麻怀干劲专题授课、近距离与邓迎香交流心得。据说学员们大多都会选择在这儿住上一晚,在夜静山空的晚上,听池塘的蛙声鼓鸣,听山风吹过头顶,仰望苍穹的星空,感悟生命的意义与奋斗的价值。

  邓迎香带我们爬上一个山垭口。眼前就是翁井组。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层层叠叠的房顶上,那些清晰可见的南瓜架、水竹林、菜园子在阳光下绿得格外显眼,生机活现。寨子门前的田坝早已变了模样。

  两年前,邓迎香和村民们商量,把田埂掀了,平整后建起了20个大棚,全部种上食用菌子等宝贝。

  邓迎香说,如今村里四个组的房子都像翁井一样漂亮。村里的产业则分别藏在很多个山洼里,有黑毛猪、鹌鹑、土鸡、中药材等七八种。她还特别告诉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去其他几个组走一走看一看。

  在邓迎香的眼里,每到一处,房前屋后都是风景。如果你刚好想停下脚步歇歇,无论你走进哪一家的房门,主人都会邀你坐下,或沏一杯热茶,或沽一碗土酒,让你切切地感觉到这山野乡间不变的风情。

  当然,你若惬意,花上一二百块钱,请主人为你炖只土鸡,炒盘腊肉,煮钵南瓜,煎碗鸡蛋,就着乡间的米酒野菜,小醉一场也未尝不可。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4943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