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记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首次召开
这个金秋,注定被历史永远铭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头接续波澜壮阔的百年史诗,一头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恢弘篇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10月13日至14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党中央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
67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67年后,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首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擘画宏伟壮丽的新图景。
风雨兼程,漫漫求索,始终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心。
时钟拨回到百年之前。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关系国家前途,关乎人民命运。
从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工农运动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相继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为了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
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组数据见证中国变迁: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幸福的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引发世界关注。研究中国的海外学者纷纷惊叹:“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人口众多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人民意愿,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了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风起云涌,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之治”蕴含的重要制度密码。
“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证宪法实施、加强立法工作、用好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重要任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从一个个人大工作实践中,我们能更好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明确未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领航的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人大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从通过宪法修正案到编纂民法典,从制定香港国安法到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从连续四年开展环保领域法律执法检查到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纲要……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大事要事上担当尽责,保证人大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将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与会人员深有感触,“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坚持得越好,人民当家作主就实现得越充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就越有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就越得到彰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我国,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真真切切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用更加丰富的民主形式和民主渠道,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全方位全链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完善人大组织、运行等法律制度;修改选举法,适当增加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名额,夯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35条具体措施,更好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目前,全国各地共设有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22万多个,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推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法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党心民心越来越凝聚团结,这些都让代表越来越有底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人大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站稳政治立场,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乡村院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干什么,使履职真正取得实效。”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设立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加大备案审查力度……如今,宪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厚植心田。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96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0件。截至今年9月底,现行有效法律286部、行政法规600多部、地方性法规12000多件。立法工作呈现覆盖广、数量多、节奏快、要求高的新特点,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以立法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是新时代人大立法的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等一部部民生法律相继出台。各级人大还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
“越是强调法治,越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人大工作者们表示,“一定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立法实践中,把‘一切为了人民’融入立法全过程,坚守人民立场,深入基层,问法于民,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好制度,好在它能够保障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能够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能够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连续性稳定性,能够凝聚各方面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奋斗。”这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大家一致表示,一定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各项工作更好围绕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务国家和人民。
擘画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蓝图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民主,也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关键词。
“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总书记这些立意高远、思想深邃的金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民主的标准究竟为何。
“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根本方向,在强调“八个能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标准,展现了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信和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
镜头拉回到2019年11月2日,在位于上海虹桥街道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在当地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加入其中,同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1953年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再到7次修改选举法,我国民主选举得以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民参选率均保持在90%左右,保证了选举结果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意愿。
历经五年编纂,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正式出台,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编纂过程中,曾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征集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余条意见,最大程度上凝聚了立法共识,被称作民主立法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7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形成22份调研报告。中央有关部门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101.8万条,把人民呼声充分体现到党中央文件中。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后,又作出55处修改。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保证了我国发展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截至202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数量增至22个,覆盖全国2/3省份,辐射带动各省、设区的市立法联系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
……
从一个又一个实践案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
“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大家表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都坚持民主原则,体现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靠制度保障。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主要民主渠道作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运行的制度机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使人大各项工作都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激发人民创造。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栗战书委员长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总结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确保人大各项工作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根本方向;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人大工作,切实做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工作,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着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全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10月15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在紧接着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传达学习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成为会议的首要议程。各地也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大家纷纷表示,一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新动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
回望初心,砥砺前行。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的召开,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新篇章。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我们决心坚定,我们信心满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机蓬勃,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力无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途光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原文链接:http://www.gsrdw.gov.cn/html/2021/zhxw_1025/202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人民...
2024-11-24自治区领导在拉萨市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