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实现历史性大跨越大发展——经济发展活力迸发 各领域显蓬勃生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岭大地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大发展。10月18日,省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全面系统展示了75年来,云南从物资匮乏定量供应到城乡市场全面繁荣,从封闭落后到全方位开放,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巨大飞跃,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新动能持续增强,活力空前提高的蓬勃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巨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1950年,云南公路通车里程仅有278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仅有650公里,航空事业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1816公里,1980年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700公里。改革开放后,云南交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大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综合交通建设大步向前,路网、水网、航空网建设齐头并进,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2023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3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466公里,排名全国第2位,124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铁路营业里程达5222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212公里,14个州(市)通铁路,其中9个州(市)通高铁;航空网络全面发展,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排名全国第4位,2023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居全国第6、8、11位。
2023年末,全省邮政营业网点达13613处,其中快递营业网点9053处,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8.97亿元。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迭代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推进。2023年,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33.3T,移动通信基站达到42.4万个,5G基站持续高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能源生产总量只有17.50万吨标准煤,且90.3%为原煤,水电仅占9.7%,缺口较大结构失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全省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2023年,全省原煤产量7661.57万吨,电力装机规模13256万千瓦,发电量4151亿千瓦时,分别是1949年的320多倍、8800多倍、8300多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糯扎渡、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水电优势持续扩大,风力、太阳能发电高速发展,助力新能源加速崛起,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填补了云南油气行业空白,全省能源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全省水电装机从2012年底的3499万千瓦提升至2023年底的8200万千瓦,装机规模居全国第2位;光伏、风电装机规模从2012年底的153万千瓦提升至2023年底的3468万千瓦,增长22.6倍。2017年,云南首次有了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产品产量,截至2023年末,全省累计加工原油超6600万吨。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消费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61亿元,比1952年的4.87亿元增长2370多倍,年均增长11.6%,改革开放以来保持快速增长,1979—2023年年均增长14.3%。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逐步迈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总量大幅提升。202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367.7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2倍,年均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131.48亿美元,年均增长12.4%,进口总额236.26亿美元,年均增长15.6%。2023年云南烟草、鲜切花出口额位居全国第1位,水果、蔬菜出口额分居全国第2和第4位,笔记本电脑、单晶硅片合计出口119亿元,3年间增长460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总量持续扩大,2023年达到600.42亿元,较2012年增长4.7倍,2012—2023年年均增长16.3%。其中,电子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50.77亿元,占比75.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并不断深化发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9年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关口、达1.1万亿元。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700.92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0.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52.3%,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0.7%。2023年末,全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累计达615.48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7.35%,占比较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民营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工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2—2022年,全省R&D经费投入总量从68.75亿元增长到313.53亿元,年均增长16.4%,高于同期GDP增速,全国排名从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研发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不断壮大,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省R&D人员从2012年的47038人增加到2022年的104723人,年均增长8.3%。2023年全省新增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32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52户。全年获专利授权32718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4179项,成交额269.36亿元。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国家批准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推动烟、电、有色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工业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云南工业“新三样”快速发展,绿色铝、硅光伏产业成为新千亿级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23年产值分别达到1184亿元、1094亿元、333亿元,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4.1%。高端制造发展提速,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1.7%,继2022年占比首超10%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崛起,2023年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3187.09亿元。
产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主引擎。1952年,云南投资规模仅有0.59亿元,1978年增加到15.0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加快扩张,分别在1992年、2003年和2014年突破百亿、千亿和万亿元大关,规模扩大近2万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大抓产业发展、大抓项目投资,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投资由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主要靠产业投资拉动转变。2019年至2023年,全省产业投资规模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长15.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20年的26.7%提高到2023年的50.4%,创历史新高。(胡晓蓉)
原文链接:https://www.ynrd.gov.cn/html/2024/yaowenzixun_1022/40301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2024-11-24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对...
2024-11-24王黎明带队赴贵渝学习...
2024-11-20在前行中不断感悟、践...
2024-11-20自治区科技咨询委员会...
2024-11-20人大代表陈兰:“热心...
2024-11-20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回升...
2024-11-201—10月份云南经济...
2024-11-20瓮安县第十八届人大常...
2024-11-20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