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代表风采 | 闵洪艳: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践行民主的“铺路人”

发布时间:2024-07-13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人大

  风光旖旎的万亩生态茶园层层叠叠,古寨垣、茶公园、楠竹园、产业园、民俗园、游乐园,参差错落地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飞瀑幽潭、绿荫奇石、狭沟深谷随日出日落明暗交替,油画般的茶山胜景叫人流连忘返……走进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映入眼前的便是这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

  1992年,29岁的闵洪艳当选村支部书记时,这里还是个“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破落村”,如今,堰河村已成为村集体资产超亿元、年均接待游客60余万人的乡村旅游知名景区。

  今年是闵洪艳在堰河村任书记的第32个年头,也是自1999年当选谷城县五山镇人大代表起,履职的第25年。在陆续当选谷城县、襄阳市人大代表后,2023年,闵洪艳作为襄阳唯一的农民代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7口麻袋背出的“茶叶饭”

  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树、住房干打垒,集体经济穷得叮当响……1992年,刚刚当选为堰河村支部书记的闵洪艳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堰河村有80%以上山场面积,优势在山,出路在山,希望同样也在山。经考量,茶叶适合在本地种植,且有不错的经济收益,于是村“两委”定下了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誓要将村里的荒山荒坡、低产田地,全部种上茶叶。

  “种茶之初,我们也遇到了重重困难。‘种粮食都吃不饱,茶叶能当饭吃?’村里当时有不少质疑声。村民不理解不说,而且在地表只有薄薄一层石渣土的‘风化石’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不怕困难,要坚决拔掉穷根,支部一班人带领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用钢钻钻、拿八磅锤锤、用火烧,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茶园开发出来。用了几个年头,堰河村的茶园面积从百十亩发展到千亩以上,凡是适合种茶的地方硬是都种上了茶叶。”忆起当年的情景,闵洪艳历历在目。

  1995年,辛辛苦苦建起的茶园开始有了收获。于是闵洪艳带着6个年轻小伙子组成茶叶销售小队,装上7麻袋茶叶,走出大山往外销。板车、拖拉机、汽车、火车,辗转一个月,最终卖了7000块钱,这是堰河村茶叶卖出去挣的第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到一万多斤粮食,原来茶叶真的可以变饭吃。老百姓看到生态经济化带来的效益后,更加坚定了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决心。

  光有茶还不行,随后,村“两委”又瞄准了经济药用树种杜仲和用材林松杉、欧杨等,到如今,堰河村累计栽种杜仲1800多亩,嫁接板栗1000多亩,栽植欧杨等速生林300余万株,2.1万亩山场全部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达81%以上。从昔日的“荒山秃岭乱草岗”,变成了如今的“绿色金山小银行”,实现了村里有产业,户里有项目,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

  山绿了,河清了,生态产业立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好了,可落后的生活习惯却没有改变。2003年,闵洪艳又带着村民搞起了垃圾分类,慢慢地,整个村庄清爽了起来,村组道路干干净净、村庄处处赏心悦目、村民个个神清气爽。

  环境条件改善了,到村里游玩的人多了起来。于是,闵洪艳就号召大家把堰河的“农家乐”也搞起来,村里人看到希望,慢慢开始跟着一起开办农家乐,没两年,堰河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咖啡馆、黄酒馆、根雕馆、特色餐饮等多种产业在堰河村生根发芽,截至目前,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已达到52家,年户均收入12万元。

  32年耕耘,堰河村从村集体负债近20万元到如今集体资产累计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9300元,增长到2023年的38000元,年均增长率达13.65%,已实现“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10万元”的“四个一”目标。堰河村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19个国家级荣誉,被确定为湖北省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襄阳市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280块石头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堰河村村委会旁的一片竹林里,错落有致地镶嵌着280块石头墩子。由于早年村里穷,盖不起会议室,有大小事需要商量,村里就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开会,后来,村里发动大伙儿到河里搬石头,一户一个,整整齐齐地摆在树林子里,这280块石头,便成了当时280户村民的议事“坐席”。有村民提议,首都北京有人民大会堂,这里就是我们村的“人民大会堂”,叫得久了,“人民大会堂”还真成了这片竹林的专属称谓,直到2009年,村里建好了报告厅,这片竹林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2023年3月,当全国人大代表闵洪艳走进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脑海中的那片竹林与眼前庄严的会场完成了命运的相遇。

  从种茶叶到办合作社、从垃圾分类到环境整治、从立村规民约到树文明乡风……“群众事、群众议、群众说了算”,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这片竹林里具像为一块块石头,一条条建议,不论大事小事,议一议、聊一聊,最终都能从“想干的事”变为“能成的事”。

  “在这里,我们探索了‘三三制’组织建设新模式,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实行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三方联动’,民主管理实行党组织会议事、村民(代表)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工作推进实行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三联共建’,形成聚民心、抓发展、干事业的合力。在这里,我们立起了‘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的村规民约;还推行了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户、服务标兵、环保卫士、孝道模范‘五个十佳’评选活动,涵养淳朴文明乡风。”谈起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堰河实践,闵洪艳滔滔不绝:“可以说,干部从这里当选、政策从这里宣传、思想从这里发动、人心从这里凝聚、发展从这里谋划、行动从这里出发。”

  2008年8月,堰河村被确定为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一票制”试点,也就是无候选人的选举,就在这里举行。当时采取村民自荐报名、组织推荐提名两种方式确定的竞选人,都在这里发表竞职演讲,回答选民提问,大家都感到很新鲜,参加的积极性高涨,抢着提问看竞选人表现怎么样,现场热闹非凡又井然有序。通过“一票制”选举,闵洪艳再次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5年如一日的代表情怀

  坝上钢筋林立,坝下多台混凝土运输车来回穿行……7月8日,尽管下着雨,堰河水库的施工现场依旧热火朝天。堰河水库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大坝砼浇筑、引水洞竖井、导流隧洞等工程,预计2024年11月底开展大坝下闸蓄水及验收工作。

  “这是我作为人大代表这么多年来最欣慰的履职成果,以前的堰河雨水多了有大灾,没有雨水又闹旱灾,这水库一修,算是彻底解决了堰河乃至五山镇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还能让堰河的旅游经济再上一个档次。”闵洪艳连续多年在各级人大会上提出修建堰河水库的建议后,2022年,堰河水库项目正式获批,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下游1.27万人生活用水和0.65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并将极大降低流域内洪涝灾害风险。

  建议国家将湖北省作为国家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试点,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奖补资金的投入;建议国家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闵洪艳的履职热情更加高涨,一条条来自最基层的建议被带进了人民大会堂,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得到了积极回应。闵洪艳说:“作为一名农民代表,我不仅要把村民们关于乡村振兴的好建议带上全国‘两会’,更要把‘热气腾腾’的‘两会’精神带回村里。”

  今年3月15日,全国“两会”结束后,闵洪艳刚一回村,就第一时间向身边群众传达两会精神。在村里的民俗园三期项目建设现场,他和村民、村干部们商量决定,今年要在堰河村里把民俗园三期、石磨豆制品加工厂、茶园等项目都陆续建设起来,让大家的收入再涨一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基层党员干部,立足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以务实建言和堰河探索为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鼓与呼,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我将始终坚持当好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宣讲好党的声音、落实好基层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我们堰河村也将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方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积极谋划、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作出最大的贡献。”谈及未来,闵洪艳的语气铿锵有力。(记者:熊丹青 通讯员:鞠志清、李加胜)

  责任编辑:李靖


原文链接:http://www.hppc.gov.cn/p/345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