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聚焦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发布时间:2024-06-19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人大网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全面有效实施,用法治力量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根据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4月中下旬,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超任组长的执法检查组深入兰州、白银、临夏等市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同时,委托酒泉、武威、庆阳、定西、陇南5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
5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智军作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01
全省深入实施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显
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1年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1万平方公里,其中:完成梯田建设1433万亩,营造林5332万亩,种草改良8011万亩,实施封禁治理1.12万平方公里,治理保护黄土高原塬面面积1548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249座,完成病险坝除险加固402座。
水土保持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法定职责。在健全配套法规制度上,落实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印发了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修订了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出台了水土保持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淤地坝工程验收实施细则、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在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上,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四条规定,从201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把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政府综合考核机制,各市州同步启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强化考核奖惩和结果应用,充分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在严格规划编制实施上,落实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十条、第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因地制宜落实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法律法规实施力度,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在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上,落实水土保持法第十六条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协同推进部门绿化、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加强森林、草原、荒漠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33%。在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上,落实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五条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统筹配置各类资源,坚持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保障粮食安全工程”,以经济林草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以沟道滩岸、塬面防护为主的“拦蓄工程”,以田间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等5大工程,探索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水土保持立体防治体系。在全面加强淤地坝建设上,落实水土保持法第三十条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淤地坝建设,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1849座,覆盖7个市州36个县市区,淤地坝工程在控制沟道侵蚀、滞洪拦泥、淤地造田、减少流入黄河泥沙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水土保持监管效能稳步提升。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和执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治水土流失。一方面严格项目监管。落实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建立健全水土流失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体系。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设施验收和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刚性约束和源头把控。一方面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了违法违规行为高效判定和快速查处。加大生产建设项目核查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2023年开展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4700多次,查处违法案件65起,通过法治手段有效防控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强化部门联合。2023年,省检察院与省水利厅建立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健全对口联系、会商研判、生态修复、专项行动、线索移送、调查取证、案情通报等工作机制,加强了跨部门协作监管和联合执法,充分发挥了司法保障监督作用。
法律法规宣传普及进一步加强。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六条规定,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宪法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法治宣传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普法宣传和政策解读,广泛宣传解读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增强公众水土保持意识,积极营造全民保护水土资源的浓厚氛围。
02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视短板和不足,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晒”成绩的同时,报告也“抖”出了问题,“晾”出了建议。
报告指出,水土保持任务依然艰巨。我省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强度高、分布范围广,存在风力、水力、重力、冻融等多种侵蚀形式。河西地区干旱少雨,风力、水力侵蚀及冻融侵蚀交错,荒漠化、沙漠化比较严重。黄河上游若尔盖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水力和冻融侵蚀交错,侵蚀沟发育迅速。黄土高原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交错,特别是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省仍有18.0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有待治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
水土保持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够强。一些生产建设单位没有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中关于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关规定,有的项目没有依法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有的项目虽然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但没有按批复的方案实施。重开发轻治理、只开发不治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问题仍然存在,山体滑坡、沟渠淤积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开垦陡坡荒地、载畜量过高和不规范放牧等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投入不能满足治理需要。我省水土流失区域大多分布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地区,自然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现有投入标准明显不足。有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建设标准,增加了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难度,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市州、县市区没有完全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中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存在挤占挪用水土保持补偿费的情况。
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水土流失防治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较少,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性、集成性、配套性不够。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比较欠缺,研究工作与治理实践还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有的科技水平还不能为大规模、高质量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与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水土保持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水土保持法治的权威性、威慑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开展多部门水土保持联合执法不够,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司法、公益性诉讼的联动机制运用不足。有的地方水土保持监管队伍人员不足、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还比较突出,水土保持监管和执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报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规定,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水土保持作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贯彻实施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普法宣传,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坚持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生产建设单位负责人守法意识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意识。
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三章规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的原则,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力度。落实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对甘南高原、祁连山等重要江河源头、集中连片荒漠戈壁区域,减少人为扰动,促进生态自我修复。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降低水土流失强度。要把巩固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的重点,加强天然林和草原保护修复,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充分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四章规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陇东黄土高原区及陇西黄土丘陵区是我省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要构建以沟道淤地坝工程、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减少坡面土壤侵蚀,控制沟道泥沙下泄进入河道。河西地区降水稀少,风沙危害严重,要强化封育保护,沿河绿洲区因地制宜布设农田防护林网,风沙区结合沙障栽植耐旱植物,配合灌溉促进绿进沙退。甘南等水源涵养区要通过封禁等措施促进生态修复,固基护坡治理侵蚀沟道。陇南地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危害严重,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沟道水系整治结合,建立灾害预警体系,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面源污染。
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关于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有关规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提高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水土保持领域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交流转化和推广运用,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围绕坡耕地和侵蚀沟高效防治、土壤侵蚀与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重点问题,依托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力量,面向基层推广实用技术,加快补齐基层水土保持短板,妥善解决好基层水土保持人才短缺、断层、老化等问题。加大水土保持勘察设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执法等专业培训力度,促进基层从业人员技术与知识更新,提升水土保持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强化水土保持资金保障。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中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管理使用相关规定,对缴纳的水土保持补偿费主要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要加强水土保持补偿费资金的审计监管和违规使用的责任追究。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项目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探索通过产权激励、资源利用等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
压实政府及有关部门法定责任。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强化跨地区跨流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配合、政策协同、工作协作。健全执法机构,在没有水土保持执法机构的地区,落实承担执法责任的机构。严格落实“一法一条例”中关于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规定,强化生产建设单位责任落实,将水土保持要求贯穿到工程选址、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常态化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严格落实“一法一条例”关于水土保持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持续完善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司法、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协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严肃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依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03
全面深入贯彻实施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强化部门责任,健全监管体系,持续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
5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报告时,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对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体现了“理论引领、依法检查、问题导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是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也是通过法律监督形式和法治保障助推我省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举措。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加大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断提高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肯定执法检查报告和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全面深入贯彻实施,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建言献策。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条例”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强化保护优先和系统治理,准确把握水土流失“防”与“治”、控增量和去存量的辩证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省水土保持问题在河西地区容易发生,因为风蚀沙化,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要进一步关注河西新能源开发建设、管廊管道建设可能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增强保护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落实好水土保持补偿费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把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本引入水土保持工作当中。
还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持续强化政府水土保持部门责任,建立健全水土流失全过程监管体系,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效能,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记者:邵骋
原文链接:http://www.gsrdw.gov.cn/html/2024/jdgz_0619/2377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王黎明带队赴贵渝学习...
2024-11-20在前行中不断感悟、践...
2024-11-20自治区科技咨询委员会...
2024-11-20人大代表陈兰:“热心...
2024-11-20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回升...
2024-11-201—10月份云南经济...
2024-11-20瓮安县第十八届人大常...
2024-11-20江口县桃映人大:发挥...
2024-11-20全国人大代表热议代表...
2024-11-20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